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拟通过对诗歌、散文、散文诗、诗散文等文体结构形式、思想内涵、知性和思辨色彩的比较、分析,探讨诗与文多元复杂的暧昧关系,借此引发对文类研究和创作实践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杨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11,(1)
恩格斯曾经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而婚变无疑是这种痛苦的最直接体现,这种最个人的情感的外化就成为了婚变诗.婚姻发生变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这些裂变进行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隐约地体会到理性文明与个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从生命理想和生活价值两个角度来说,道家"无我"思想在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方面师法自然.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红色手推车>的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这一倾向,可结合其五译本进行分析.具体从如下三方面阐述:一为原诗呈现主体隐退凸显客体的意境构造模式,译诗宜含而不露隐藏信息;二为原诗采取对比烘托意象群安排手法,译诗可相应体现为意象组合简单自然静态;三为原诗"无"技巧式韵律结构,译诗可采取长短句韵文结构予以再现.由此观之,"无我"之道对诗歌创作、鉴赏及其翻译均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可开辟一条中西诗歌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陈宋洪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11,25(2)
帕尔默的诠释定义概述了诠释学思想的发展体系.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诠释.诠释学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研究从注重单一主客体关系的文本中心论与作者中心论转向以文本客体为中心的主体间理解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对原文的信息或者形式的偏离被视为误译.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因此误译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翻译现象.由于译者个人的翻译准则和翻译美学思想的不同,一些致力于对原作含义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力求传递原作神韵的译作就采用一种"创造性地误读"手法对原作进行了重构.文中拟以美国著名学者Frederick Turner的中诗荚译为例来探讨文化差异下的诗歌翻译的误读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公元7~9世纪,中国唐朝的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并臻于完善,这深深影响了新罗封建律令制的形成与发展,使新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封建律令制度:以"执事部"为核心是新罗中央政治体制的特点;以"九州五小京制"为核心是其地方制度的特点;以"幢"、"停"为主是其封建律令军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二者都是促使代表社会进步的增量空间形成的积极因素.论文探讨了技术革命与制度变迁如何借助于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导致增量空间形成、壮大并趋于稳定的过程.在总结商业模式的功能、总体结构、基础构件以及模式效能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商业模式功能实现的四种驱动因素(Driven Factors),根据商业模式容器理论.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进化模型.该模型将商业模式进化分解为四个阶段,探讨了进化各个阶段商业模式的功能特征、构建重点、进化动力.根据该进化模型,归纳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王荣宁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11,11(1)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文章从文化阐释学、接受美学、文化交流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翻译唐诗意象.首先,见解性地提出意象翻译的三原则,然后重点探讨在意象翻译原则指导下的唐诗意象翻译策略.运用翻译策略成功地传递诗歌意象能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9.
俞国锋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11,24(6)
<实践论>的哲学思维特色在于反思思维、实践思维、辩证思维和悟性思维在其中互相融通.探讨<实践论>的哲学思维特色,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实践论>的理解,而且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上所达到的成就,给今天依然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业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罗伟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12-15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各自的历史发展趋势对其整合提出了要求,同时两者间存在的共性及特性互补为其整合又提供了可能性。在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整合模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两者有机整合的四条途径及其方法:在物质文化层次上塑造品牌;在行为文化层次上强化观念;在制度文化层次上优化规则和在精神文化层次上进行团队再造。同时探讨了整合时必须坚持的立足“以人为本”、凸现“三个代表”、服务企业核心能力和着力创建学习型的组织等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在韩汉诗歌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要忠实地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蒋寅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11,35(3)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悼亡之作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使诗歌表现的重心由悼亡主体向悼亡对象转移.自韦应物之后,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成为诗家惯例.在艺术表现上,韦诗在意象营造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都有所发展.三、元稹真正将悼亡诗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到他的<三遣悲怀>,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此后的诗人在悼亡诗的艺术表现上已无多少开拓的余地.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历史、译者、翻译版本、翻译方法、国外传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以下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中外译者对毛泽东诗词文学性的态度;中外翻译的目的;集体翻译与个人翻译的差异;不同版本的副文本特征;文革期间,毛泽东著作对外译介空前绝后,为何国外的毛泽东诗词译本基本上也集中出现在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交际学视角,对旅游语篇英译策略进行重新审视,提出旅游语篇英译应考虑采取"以我为主"和"以客为主"的综合策略,以保持较高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陈亮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11,29(2)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埃德加·爱伦·坡是公认的西方唯美主义先驱,相比于其知名度更高的小说,他的诗歌创作更具美感和意境,具体表现为直觉主义的美学倾向.文章借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深入诗人的内心及思想深处探讨其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即直觉主义诗歌的特征、直觉主义精神的表现方式及其丰富的内涵,以期为爱伦·坡诗歌创作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