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臭氧预氧化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臭氧预氧化与混凝联用工艺处理白石水库微污染水源水的效果,为自来水厂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参数.方法采用臭氧预氧化与常规处理联用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进行了中试试验,研究了高锰酸盐指数、浊度、色度的处理效果.结果臭氧投加量为3.0mg/L时,该系统对高锰酸盐指数、浊度、色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高锰酸盐指数低于3.00mg/L,浊度低于0.40NTU,色度低于2.44度.臭氧预氧化在投加量1.0mg/L就具有明显的助凝效果,在投加量为3.0mg/L、混凝剂投加量为35.0mg/L时,沉淀后的水浊度下降100%,比直接采用聚合氯化铝混凝的浊度降低了13.6%左右.结论臭氧预氧化中试试验表明,该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浊度和色度,使过滤后出水水质达到处理标准.  相似文献   

2.
臭氧预氧化与混凝联用工艺处理低温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研究臭氧投加量、接触氧化时间等因素对臭氧预氧化与混凝联用工艺处理低温微污染水的影响,以及臭氧预氧化在常规水处理工艺基础上的净水效果.方法采用静态试验,改变臭氧投加量,接触氧化时间等参数,分别对比了高锰酸盐指数、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臭氧投加量0.5(mg.L-1)时,沉淀出水各项指标就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投加量为3(mg.L-1)接触氧化时间为15 min时,沉淀后出水的高锰酸盐指数、浊度、色度分别降低了18.4%、95.9%和81.9%.比直接采用聚合氯化铝混凝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8%、23.6%和22.4%.结论对于低温微污染水源水,臭氧预氧化与混凝联用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浊度、色度,使处理后水质达到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通过烧杯试验研究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强化去除黄浦江水中微量天然有机物和浊度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进行预氧化可以显著提高有机物和浊度的去除效率,相同混凝剂投加量情况下,UV254和CODMn的去除率可提高约6%-9%;在PAC投加量为6-10 mg/L时,出水浊度均小于1 NTU,出水CODMn为2.27-2.15 mg/L.  相似文献   

4.
预氧化与气浮工艺联用处理高藻水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比较几种预氧化药剂(高锰酸钾、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氯以及臭氧)与气浮工艺连用时对原水浊度、UV254和藻类的去除效果,确定出各预氧化药剂的最佳投量,并筛选出适合处理此类水源水的最佳预氧化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高温高藻水源水处理,氯、高锰酸钾、高锰酸盐复合药剂、臭氧最佳投量分别为1.5、1.0、1.2和1.5mg/L,适合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藻水处理的最佳预氧化药剂是臭氧.  相似文献   

5.
O3和PPC联合预氧化对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臭氧(O3)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联合预氧化对T市饮用水的原水进行了中试处理试验,预氧化投加量分别为1mg/L的O3 1mg/L的PPC和1mg/L的O3 0.5mg/L的PPC.结果表明:两种组合投加量联合预氧化对浊度有明显的助凝作用,对UV-去除率分别达到37.43%和23.04%,并使气浮出水达到CODMn≤3mg/L的要求,但是对TOC几乎没有去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超声波、曝气对高锰酸钾协同氧化水中有机物的作用和协同混凝作用.方法采用4种方法:超声波曝气协同高锰酸钾作用、单纯超声波作用、单纯高锰酸钾作用、超声波协同高锰酸钾作用,进行氧化、混凝沉淀的对比静态试验处理低温微污染水.结果超声波曝气协同高锰酸钾氧化和混凝去除有机物效果最好,氧化去除率16.90%,氧化混凝总去除率达48.82%.以浊度和色度去除效果表示的助凝效果,超声波曝气协同高锰酸钾的作用低于高锰酸钾单独氧化.结论超声波曝气协同高锰酸钾氧化处理微污染水,可有效提高有机物去除效果.与单纯混凝比较,超声波曝气协同高锰酸钾氧化处理,可有效提高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但与单纯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较,由于超声波作用削弱了高锰酸钾的协同混凝作用,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以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通过中试考察了在线混凝对浸没式超滤膜出水水质和膜污染的影响,并与原水直接超滤和水厂现有常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线混凝对浸没式超滤膜对浊度和微生物的去除没有影响,原水直接超滤和在线混凝-超滤出水浊度均低于0.1 NTU,出水细菌总数均不超过5 CFU/mL;与原水直接超滤相比,混凝剂投量为20和30 mg/L时,在线混凝-超滤工艺对CODM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8.1%和14.3%,对UV25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9.4%和26.5%;与原水直接超滤相比,在线混凝-超滤工艺在混凝剂投量低于水厂常规处理投加量的条件下即可明显减缓膜污染,进一步提高混凝剂投量对膜污染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强化混凝和强化混凝-UV/H2O2/微曝气联合工艺处理污染水.混凝剂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铁(PAFC)进行强化混凝处理,PAC混凝剂对色度和浊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投加量为40 mg/L时,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可达92.2%、97.5%,出水达到饮用水标准GB 5749-2006;CODMn可去除65.57%,但氨氮的去除率较低.强化混凝-UV/H2O2/微曝气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明显,氧化40 min去除率达86.9%,且出水达到饮用水标准,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KMnO4和MnSO4联用处理微污染原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纯使用KMnO4在高投量时残余量产生的色度问题和低投量时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KMnO4和MnSO4联合使用能有效的去除水中有机物和浊度,并对KMnO4投量,KMnO4/MnSO4的最佳投量摩尔比,KMnO4预氧化时间,混合药剂反应时间以及投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光预氧化复合高岭土,通过混凝去除给水中的颤藻。结果表明,紫外光的预氧化可破坏藻细胞的结构,抑制其生长。最佳复配条件:紫外光照射时间4 min,高岭土投加量45 mg.L-1,PAC投加量4.5 mg.L-1,静置沉淀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浊度和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达到91.2%和94.6%,残留铝含量为0.13 mg.L-1。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 Banach 代数中的行列式理论.给出了具有单位元的迹 Banach 代数具有行列式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近年来非织造布滤料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介绍了内部结构的研究及表征、过滤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过滤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指出进一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May 26,2014,BeijingScience is a human enterprise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17th Century initiated the advances of modern science.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system created by human beings,the tremendous productivity brought about by science,and the spirit,methodologies and norms formulated in scientific practice since the 17~(th)Century have long become essential elements of  相似文献   

14.
15.
分析了当前高师物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结合调查情况,提出了高师物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单面约束系统的微分变分原理与运动方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单面约束力学系统的微分变分原理和运动方程。方法利用D'Alembert原理建立D'Alembert-Lagrange原理.Jourdain原理和Gauss原理,结果与结论得到系统的微分变分原理和带乘子的Euler-Lagrange形式,Nielsen形式和Appell形式的运动方程。  相似文献   

18.
q 是一个正整数,所谓 q-树的图是递归定义的:最小的 q-树是完全图 Kq,一个 n+1阶的 q-树是通过在 n 阶 q-树上加上一个新点并连接这点与 n 阶 q-树中任意 q 个互相邻接的点而获得,其中 n≥q.1-树我们通常称为树.在本文中,证明了对任意正整数 q,q-树是可重构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模式,以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分离了药物扑尔敏的光学对映体.考察了在不同背景电解质 pH 值尤其是较低 pH 值下环糊精浓度对对映体表观淌度差的影响,并研究了有机改性剂尿素在分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层状球形夹杂在无限大基体中的局部化关系及平均应力场理论,给出了一种方法来分析含 n 种层状球形夹杂所构成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对于文献给出的空心玻璃球和高分子基构成的复合材料,该理论的预测与实验吻合很好.当表层稍失时,该理论退化为传统的 Mori-Tanaka平均应力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