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秦岭李子园碎石子金矿床受闪长玢岩脉和断裂破碎带的双重控制,矿体上部主要产于闪长玢岩脉附近的断裂破碎带中,矿体下部产于闪长玢岩脉内部;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为主要的金、银的载体矿物,矿石以细脉-浸染状、细脉-网脉状构造为主,具有斑岩型矿床的蚀变类型特点.矿区与成矿有关的正长斑岩和闪长玢岩的锆...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祁门县廖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门县廖家金矿赋存于中元古代环砂组(Pt2h)片理化黄铁矿化(含毒砂)千枚状岩屑砂岩、千枚岩等蚀变岩中,矿石矿物主要为毒砂,少量黄铁矿,微量黄铜矿、闪锌矿,偶见自然金,矿石结构主要是它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细脉状构造次之,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含金石英脉型。主要矿体产于大背岭北东东向断裂(F2)上盘及其碎裂带中,矿体多呈条带状,顶底板均为黄铁矿(含毒砂)化千枚状粉砂质板岩。通过成矿条件分析,认为F2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成矿热液沿该断裂运移并富集成矿,是金矿的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3.
PL7184金矿床位于环维多利亚湖金矿成矿区的马巴莱—布洪古基拉绿岩型金矿带上,对其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矿石选冶工艺及流程优化。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光薄片鉴定、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技术方法,对该区金矿床矿石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条带状含铁建造岩层与酸性火山沉积岩层间的剪切破碎带内,区内金矿石划分为稠密浸染状黄铁矿化金矿石、稀疏浸染状黄铁矿化金矿石、细脉状黄铁矿化金矿石和含星点状黄铁矿化金矿石4种自然类型,其中稠密浸染状黄铁矿化金矿石含金性最好。金矿物的种类以银金矿为主,有少量自然金;金矿物的赋存状态以粒间金为主,其次为包裹金和裂隙金,金矿物粒度以中细粒为主,粒径多在0.01~0.07 mm之间。  相似文献   

4.
陕西金龙山金矿矿石类型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南秦岭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及室内岩石矿物研究,将金龙山金矿的原生矿石类型按金属矿物赋存的构造状态划分为4类:浸染状金矿石、片理化金矿石、细脉状金矿石和构造角砾岩型金矿石。浸染状及片理化金矿石是赋存在受S、N、W挤压作用的近EW向展布的地层中的压扭性形变层间剪切带中,确立了层间剪切带型矿石为主要矿石类型,层间剪切带型矿石为主要矿石类型,构造角砾岩型矿石为次要矿石类型。层间剪切带型矿化体是成矿流体在地层里及地层层间渗透形成的,而断裂构造角砾岩型矿化体是成矿流体沿着断裂构造带扩散形成的。金龙山矿区的矿化体基本由层间剪切带型矿石组成的层间剪切带型矿化体和由构造角砾岩型矿石组成的构造角砾岩型矿化体2种类型的矿化体交会构成。研究金龙山矿区矿石类型及矿化体类型,分析了金龙山金矿的成矿机理,纠正了以往的就矿连矿的错误认识,为今后的矿体连接提供了依据,对金龙山金矿床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对三洋坝金矿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论述,表明三洋坝金矿矿石类型为少硫化物蚀变岩型金矿石及少硫化物碳酸盐石英脉型金矿石,矿石构造简单,以浸染状构造为主,主要的矿石结构有角粒状、麦粒状结构、自形-它形细粒结构、自形粒状结构等.矿石中矿物组成比较简单.自然金主要赋存在少硫化物蚀变岩型金矿石中,自然金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城金矿床2种矿化类型矿体矿石的成矿流体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细脉浸染型Ⅰ号矿体矿石形成于中—低温(均一温度为376~124 ℃)、低盐度(5.0%~10.5%)和低密度(0.787~0.985 g/cm3)环境中,成矿深度为0.03~12.86 km; 细脉或网脉型V号矿体矿石形成于中温(均一温度为332~191 ℃)、低盐度(4.0%~8.5%)和低密度(0.814~1.013 g/cm3)环境中,成矿深度为1.33~11.42 km。Ⅰ号和Ⅴ号矿体矿化类型属于同一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表现出随流体成矿作用的进行,矿化由深部的陡倾角断裂带向浅部缓倾角断裂带推进,围岩地层的影响逐渐增强,矿体类型由网脉型向浸染型演化。由此建立了新城金矿的成矿模式,即流体—构造与成矿系统在时空结构的统一下(即不同的位置上含矿流体在运移和物质卸载方式不同),含矿流体运移途径中发生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矿化类型及矿床。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对四儿沟金矿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论述,表明四儿沟金矿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金矿石;矿石结构构造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假晶结构,细脉状、浸染状及星散状构造等。矿石中矿物组成比较简单。自然金主要赋存在蚀变岩型金矿石中,自然金分布不均匀。自然金的赋存状态有两种类型:粒间金和包裹金,以粒间金为主,包裹金较少。  相似文献   

8.
大坡顶金矿床位于西大别大磊山穹窿中部,矿体呈脉状、似板脉状赋存于断裂构造中,走向和倾向上均具舒缓波状特征,厚度变化属于稳定型,金品位变化属于均匀型;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蚀变岩型次之,石英脉型矿石金品位一般高于蚀变岩型矿石,金矿化与多金属硫化物呈正相关;围岩蚀变具有分带性,黄铁矿化、硅化、钾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大坡顶金矿床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燕山期岩浆热液,金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中温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9.
阿西金矿床是西秦岭成矿带内较典型金矿床之一,金矿化与岩浆热液及围岩蚀变关系密切。矿石中有用组分主要为金,伴生有益组分为银;主要有害组分为砷、硫和有机碳。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和褐铁矿,其次为石英。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金-辉锑矿-方解石及表生期等不同成矿期或成矿阶段。矿石中金主要呈微细粒,以包裹金、粒间金和裂隙金形式赋存于脉石与金属矿物中。  相似文献   

10.
寨上金矿中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之一。围岩中黄铁矿呈草莓状、莓球状、圆球状和立方体等晶形,颗粒相对较细小。矿石中黄铁矿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他形粒状及细网脉状,颗粒相对较粗。寨上金矿黄铁矿化学成分总体呈贫铁w(Fe)=45.98%,贫硫w(S)= 51.69%,As、Sb等替代S,Co、Ni、Ag等替代Fe,Au呈独立矿物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草莓状和立方体黄铁矿含金性较差,他形粒状、细脉状及五角十二面黄铁矿含金性较好。不同晶形黄铁矿中Au与As呈负相关性。具有增生环带铁矿的第一 、三、五环带含Au、As较高,而内核、第二、四、六环带中Au、As较低,Au与As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寨上金矿床以F5断裂为界,可分为南、北2个矿带,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北矿带位于背斜北翼下二叠统十里墩组地层中,南矿带产于背斜核部中泥盆统安家岔组、上泥盆统大草滩组地层中。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矿床总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低压力和较浅的成矿深度,南矿带相对于北矿带成矿温度、流体盐度、密度要高,成矿压力以及成矿深度要大。南北矿带可能为一个统一的热液成矿系统,浅部表现为类似于北矿带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化,深部表现为类似于南矿带的脉状富金多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12.
寨上金矿床为西秦岭岷礼盆地西部大型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寨上金矿赋存在国营牛场背斜及斜切背斜的断裂中,赋矿地层为中-上泥盆统和下二叠统。南矿带矿脉主要受断裂控制,北矿带矿脉主要受层间剪切破碎带控制。矿(化)体沿砂岩、砂质板岩与碳质板岩的接触界面发育。矿区内发育少量石英闪长玢岩脉,且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特点。成矿主要集中在晚三叠-早侏罗世(220~170 Ma)、早白垩世(130~100 Ma)和早第三纪(60 Ma)3个地质时期,在喜山中晚期,可能叠加了新一期构造热液成矿作用。寨上金矿的形成具备3个条件,首先是浅源和深源成矿物质丰富,其次是物质迁移具有强动力来源,再次是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及容矿空间充裕是成矿的重要保证。因此,寨上金矿的形成是诸多成矿要素在相对局限的有利成矿构造域内,经过多期次叠加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砂宝斯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砂宝斯金矿床为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发现的-大型岩金矿床,产于中侏罗统陆相碎屑岩中,共有6条矿脉,走向近SN。金矿体严格受SN和NNW向断裂控制,围岩和侵入岩参与了成矿作用。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成矿流体属于Ca^2+(K^+、Na^+)-SO4^2-(F^-、Cl^-)型,具有低盐度(0.8wt%-9.2wt%)、低密度(0.895g/cm^3)、偏碱性(pH值为8.05~8.26)、高硫低氧(Logfo,值为-39.4~-39.2)和相对还原环境(Eh值为-0.71--0.68)的特点;成矿温度为200—230℃、成矿压力为40MPa,成矿深度为1.33km。矿石Pb、S、C、H和O同位素及岩(矿)石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和地层;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有部分大气降水加入,是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砂宝斯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似,其成因类型属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老挝爬奔金矿找矿效果,应用原生晕分析得出爬奔金矿含矿流体来源于矿脉南部,同时通过对5条平行矿体雁列式空间分布特征、V-1号主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和控矿显微构造进行分析,得出爬奔金矿体具有向南东侧伏的规律。通过研究爬奔金矿V-1号主矿体纵投影图及构造叠加晕特征,发现“前尾晕共存”现象,说明存在多期次成矿活动,矿体剥蚀程度较小,且深部延伸较大,可能存在盲矿体;通过分析前人对爬奔金矿区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测温结果可知,均一温度变化部分成矿温度大于300 ℃,推测矿床成因可能与岩浆热液有关,含矿流体应与岩浆、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均有关联;在深部500 m钻孔中可见含雄黄、雌黄的高品位原生矿石,认为爬奔金矿深部具有寻找硫化物型金矿体及富矿脉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桂飞  王力  马芳 《黄金》2014,(11):27-32
三山岛金矿床位于胶东西北部,属于典型的"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对矿区内主成矿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氢氧同位素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研究表明,矿石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纯CO2单相包裹体、气液二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3种类型;矿石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普遍富含CO2;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CO2-Na Cl-H2O体系的不混溶作用;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3.85%~11.60%)、低密度(0.70~0.96 g/cm3)的特点;主成矿温度集中为260~320℃,成矿压力范围为70~110 MPa,相应(成矿)深度范围为6.78~8.69 km。结合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认为,三山岛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地幔流体为主,并有少量的岩浆流体。确定矿床成因类型为为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宝兴沟金矿床为一产于上黑龙江盆地南缘二十二站组砂岩内的大型金矿床。金矿化与闪长岩、闪长玢岩具有密切的生成关系,矿体产于二十二站组砂岩与脉岩内外接触带附近,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毒砂等,其中黄铁矿、毒砂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按矿物组合不同,其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浸染状黄铁矿-石英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少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主成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石英中发育有气液二相包裹体及少量含Na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266.9~319.6℃,峰值为280~300℃,盐度为7.44%~14.84%,成矿流体为中温、中—高盐度NaClH2O热液体系,以岩浆热液为主;经估算流体捕获压力为27.16~35.88 MPa,推算成矿深度约为0.88~1.2 km。综合分析认为,宝兴沟金矿床是与浅成侵入体密切相关的中浅成、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基岩地球化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与生产实践,是开展深部找矿预测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玲珑金矿田井下含矿断裂和招平断裂的基岩剖面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认识:玲珑金矿田原生晕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为Au、Ag、Bi、As和Co,且Au-Ag、Au-Bi、Au-As及Au-Co元素之间呈较好的幂指数正相关。根据玲珑金矿田已探明矿脉最佳指示元素组合的统计结果,结合招平断裂基岩剖面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发现招平断裂在地表有2处金矿化异常,推测其为矿致异常,反映出该地段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特别是前花园村东1021剖面中异常找矿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一个与偏碱性岩有关的含碲化物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体赋存于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偏碱性粗安岩、粗安质火山角砾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贫硫石英脉型,矿石矿物主要由碲金矿、碲金银矿、碲银矿、针碲金银矿和斜方碲金矿等组成。矿区内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萤石化等矿化蚀变,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组合。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及少量单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H2O-NaCl体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30~270℃;盐度大多小于3%,密度集中在0.68~0.88 g/cm3,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体系;成矿深度平均为1.73 km,属浅成低温环境;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δD为-110‰~-85‰,平均-95.8‰,δ18 O水为-14.3‰~-8.7‰,均值为-11.1‰,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根据矿床低硫富碲特点、矿物组合、矿化蚀变组合及流体特征,进一步确定三道湾子金矿床为与偏碱性岩有关的含碲化物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王宏格 《甘肃冶金》2011,33(3):70-71
本文从地层控矿,矿体与岩体的关系,矿体产出及富集规律,成矿模式等方面对三洋坝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加以总结,其中重点是成矿模式,对于在该地区寻找类似矿床提供了基础依据,也为在秦岭西段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提供了探索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博文  孙丰月  薛昊日  王磊 《黄金》2010,31(2):14-18
青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矿化发生在NW向断裂组及NS向次背斜中,矿石类型为变砂岩、硅化白云石大理岩、蚀变闪长玢岩及绢云千枚岩型,围岩蚀变硅化分2期,表现出该金矿床多期次成矿的过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M2矿体硅化大理岩石英中发育气液二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H2O-NaCl体系类型。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2.73%~7.99%NaCl)、低密度(0.86~0.95 g/cm3)的特征,成矿温度为123.6~204.5℃,成矿压力为8.99~18.53 MPa,形成深度为0.9~1.91 km,显示出该矿床浅成环境成矿作用下一类成矿流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