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铁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大城市主导的公共交通方式,地铁的发展将会对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武汉地铁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建设用地两方面具体分析武汉地铁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分析得出,在地铁引导下,武汉市主城区内部各类型功能空间发生多样交互,城市空间结构从相对独立向多核网络式形态发展;随着地铁从主城区向外部新城延伸,主城区外部的建设用地以地铁线为轴线呈放射式向外拓展,新城组团以地铁站为核心呈卫星状分布于主城区周围。武汉市应以地铁建设为先导,构建以地铁为核心的公共交通网络,引导城市内部功能优化布局和城市外部空间集约拓展。  相似文献   

2.
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功能布局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中,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大城市获得了空前的高速发展90年代的10年间北京的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同时对旧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在建成区迅速扩张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城市的功能布局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中心城区的地域结构出现了从“生产型”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莘庄镇的案例研究,揭示上海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并对边缘区独特空间格局的作用因素及其机理进行探讨.提出,大城市边缘区是随中心城区的扩展不断生成的,中心城区的扩展力量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地方响应和应对的能力与建设举措也直接影响到这个进程.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区(县)、(乡)镇、村社等多种力量集聚在有限的空间地域,各自运用不同来源的发展政策和发展项目所展开的争夺以用地为核心的发展权利,这是大城市边缘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动力.在此过程中,来自城市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源生于乡村企业的土地使用及其转型发展的功能演替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居于其间的区(县)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及发展项目的安排等协调、规约甚至主导着空间演变过程.相互混杂和穿插的各种用途的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由于多样化的空间需求和效应,以及其变化的范围和频度不同,再与互不相同的再开发方式相互交织,加剧了边缘区空间状态的错综复杂状况.  相似文献   

4.
孙世界  胡明星 《规划师》2009,25(2):72-7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特征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杭州主城区26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从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政策与市场行为等方面分析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然后具体分析居住空间用地特征、物质环境特征和居住密度特征,研究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特征明显的区域;并进一步提出未来影响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的四个主要因素;从而以此为个案,探讨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摘要 大城市地域空间是城市区域的核心空间单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既是全球 化趋势的地域空间响应,也是国家整体战略转型的需要。而正处于转型期的大城市内功能重组和结构剧变正是导致城 市脆性事件频发的关键原因。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探究大城市地域结构“脆性”发生的传导机制,并提出脆性系统 的三大层面,即要素脆性、结构脆性与环境脆性,为进一步反脆性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构建和空间组织策略的提出 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邢忠  应文  颜文涛  靳桥 《城市规划》2006,30(1):88-92
因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如生态、景观林地)或因特殊的地貌、地质属性而不适于建设用途(如湿地、河流、山体、地质灾害区等)的非建设用地.在客观上构成界定建设用地单元的边缘环境区,与建设单元之间蕴藏源于生态关联的“边缘效应”。然而,错误的认识往往使之成为建设障碍的代名词:大城市为了达到所谓的“连片发展”.将边缘环境区夷为平地.中小城市舍弃自身的地域环境特色,费力构筑着以建设单元地理中心为核心的内敛式城市空间格局,使建设单元的边缘环境区沦为污水横流与垃圾堆放的公害区,既没得到大城市的“气派”,自身的环境与特色也丧失殆尽……。如何在城市规划的土地使用核心环节.对城镇建设单元土地利用系统和穿插其问的边缘环境区进行生态整合.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环节与生态保护建设、地域环境特色塑造等社会文化环节的生态整合,对城市规划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于洋  魏哲  赵博 《室内设计》2018,(3):61-68
我国一部分早期开发的资源型城市 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期,主城区内部失去功能 价值的铁路线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如何优 化主城区铁路沿线用地和交通也成为转型发 展的重要命题。从用地形态与类型、道路网 衔接、交通出入口开设等方面分析了铁路对 沿线空间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 并以黄石市主城区汉冶萍铁路磁湖南岸段为 例,运用策略提出选择性拆除与保留、整合用 地与规整形态、提高道路网衔接度、功能更 新与空间再造等优化措施,促进主城区铁路 沿线用地与交通优化及城市工业历史遗产保 护,以此作为带动资源型城市整体空间修补与 转型发展的触媒,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中心区用地资源稀缺、人口密集区对于城市功能要求不断增加、地下轨道交通给城市用地带来地下辐射点,越来越多的超大城市、大城市,开始有步骤地向地下发展。购物、交通、办公、娱乐,人们在地下空间的行为和时间呈现多样化和不断的增加的趋势;如何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地下公共空间,需要在设计和管理两个层面提出精细化构建要求。  相似文献   

9.
走廊拓展作为应对大城市圈层蔓延的空间战略在规划中常被采用.以武汉为案例,通过构建目标分级传递的战略实施评估框架,以公交可达性为绩效指标,考察这一战略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抑制城市蔓延增长的作用.具体方法是利用从公交IC卡获取的公交时耗数据,计算各交通小区的30min公交可达性值,以此分析武汉都市区可达性分布及相应的空间结构特征.比较发现武汉公交可达性呈现由内而外递减的趋势,即走廊地区的可达性总体低于主城区,而远郊新城又低于三环路沿线的近郊新城,说明武汉虽实现了走廊地区外延式的用地增长,但新城“反磁力”功能薄弱,对疏解主城区人口的作用尚较有限.究其原因,以快速路为支撑的外围开发和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主城区功能集聚,拉大了二者间可达性差距,使都市区圈层结构仍显著强于走廊结构.提高走廊地区公交可达性是促进空间结构模式转变的关键,武汉亟待建立以可达性为核心的空间战略评估体系,针对走廊TOD开发和可达性改善的制约因素,在都市区层面制定交通和用地协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空间发展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经卫 《规划师》2005,21(8):5-9
当前,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着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机动化水平低、城市开发强度高等困境。应确定合理的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从“区域”入手整合城市群发展与交通体化的关系,从“结构”入手形成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的互动,从“控制”入手实行用地分区与交通需求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直接导致经济活动日益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带来了大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城市空间不断蔓延,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高、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就业困难、工业污染严重等.于是,在大城市周围大力发展和兴建"郊区城市"、"边缘城市"、"新城"就成了缓解大城市压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发展基本特征 “城市外边缘区”的地缘属性 江夏区西北与蔡甸区、汉南区隔江相望,北与洪山区接壤,东北接鄂州市,南邻咸宁市,西南与嘉鱼县交界,东南毗邻大冶市。东西宽54.17公里,南北长63.2公里,全区版图面积2008.98平方公里。大部分镇交通便捷。从人流、产业联系与建筑密度等指标看,除行政中心纸坊与处于武汉主城新兴工业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联系紧密,其他地区均属于大城市的外边缘区。 非稳态的“区——城”边界 城市化进程受武汉都市空间扩展和自身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和扰动。主城区蚕食近域郊区的人口、城镇与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拓展,我国城市化率在2016年达到了57.35%,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系统的交界处,呈现出范围大、社会结构复杂、用地类型多样等复杂的特征。从城市边缘地区城镇的基本功能出发,尝试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景观美学四个方面构建城市边缘地区城镇景观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合肥市边缘地区五个城镇进行景观评价,并探索出边缘地区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荆子洋  徐良 《山西建筑》2007,33(13):22-23
在阐述大城市边缘区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系统构架,以探求大城市边缘区未来进一步合理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运用GIS技术对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模式展开研究,提炼了老年人的社会空间类型,分析了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大城市老年人的郊区化趋势加快,老年人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具有共性特征,呈现为老年人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逐渐递减至边缘区,以此为节点向远郊区增长扩散并在局部区域形成增长极.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5,(Z2)
大城市铁路客站作为综合性交通枢纽与邻接区紧密衔接且相互影响,依托交通优势度更好地实现综合性功能价值是邻接区规划的重要目标,而科学合理地确定用地构成及强度是邻接区规划的基本问题。基于此,文章运用协同学理论和方法,在梳理铁路客站与邻接区用地协同要素及过程的基础上,确定了铁路客站与邻接区用地协同序参量。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大城市不同类型铁路客站邻接区用地数据,归纳总结了大城市铁路客站邻接区用地构成及强度特征,提出了我国大城市铁路客站邻接区用地规划建议,相关结论和数据可为我国大城市铁路客站邻接区规划和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发展呈现立体化趋势,轨道交通引导大城市向地下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介绍地下空间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两者相结合发展需考量的问题。给出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融合发展的站点和站际地下空间的2种开发模式。结合深圳科苑大道实际工程案例,为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地下空间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武汉都市发展区簇群式空间成长过程、机理及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大城市都市区出现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新形式.在GIS系统中建立规则格网空间模型,对武汉都市发展区1992-2008年6100多幅出让转让宗地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出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空间分布、时序、用地类型的特征.环境制约力是武汉簇群式空间形成的基础条件,经济推动力及政府调控力是簇群式空间形成的重要条件,都市发展区土地开发具有峰值聚集及迁移、轴线聚集、重点地域由内向外转移及职能分化的特征,其簇群式空间成长呈现出内聚型发展为主导、区域非均衡发展、边缘-轴线生长、地域职能均质嬗变等规律.  相似文献   

19.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征——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和高铁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引导的空间发展(HSR-OD);进而构建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具体为:以可达性、区位和土地地租为基础的作用机制,以高铁站点与城市间的区位、交通、规模、功能四对关系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大城市边缘区新建型、中小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和中小城市边缘区新建型等四类沿线设站城市的典型空间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四种典型类型,相应提出旧城更新、增长极核、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郊区城市化就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大片农村景观迅速演变为城市景观。但在“均衡发展”模式引导下,上海郊区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并出现“大城市,小郊区”的状况。笔者提出,欲加快郊区城市化速度与提高城市化质量,必须实现由“均衡发展”到“重点建设”的转变,并提出新城建设、中心镇建设与中心村建设三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