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立德树人"和"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将虚拟仿真、项目式教学和校企协作育人等教学模式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链条式的课程知识地图和由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组成的闭合回路,打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和时空限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与微电子工艺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知识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和5G的飞速普及,射频集成电路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课程教学改革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优化课程教学结构,积极推动产、学、研互动协作,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化科学和产业与射频技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和微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当前微电子行业的社会发展需求及我校本专业近年来的学生就业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定位,即“以集成电路设计为核心,兼顾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和微电子相关科研等,根据学生能力,培养以工程技术型人才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型和相关领域复合管理型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围绕专业定位,在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电子电路基础》是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半导体物理、器件和电子线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课程内容紧贴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具备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课程组以发挥课程的“爱国、守法、创新”三大思政育人要素为目标,立足课程知识体系,从设定思政元素和目标,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和融入方式,课程思政综合考核模式改革三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集成电路版图分析与设计课程存在教学方法老化、教学模式形式化等问题,本文以OBE-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对”集成电路版图分析与设计”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将工程教学认证中对学生的专业毕业要求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将BB网络平台、ISO9001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和质量标准融入课堂教学,采用OBE-CDIO能力教学理念指导课程设计,实现教学环节与考核环节的科学化与多元化,通过引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版图分析与设计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6.
围绕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微电子工艺”、“微电子器件基础”以及实践课“微电子生产实习”和“微电子器件与工艺实验”等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围绕学生教学主体进行课程群的内容及教学模式调整;运用现代教育MOOC平台和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及校企合作实践资源共享等几个环节进行了“微电子工艺与实践”课程群建设,完善教学环节设计,强化实践实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落实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中隐性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为例,建立三闭环联合调控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环节,通过PBL项目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学生,并构建全方位、多元化、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体系。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职责,以“人格培育”为使命,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养知行合一的自动化类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要求,分析了当前自动化测试技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专业典型复杂工程案例”为中心开展项目化、流水线式教学的自动化测试技术课程群建设方案。课程群建设以校企合作教育联盟为依托,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明确课程群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然后,将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提炼,形成融入行业共性技术的适用于教学的典型复杂工程案例。最后,依据支撑典型复杂工程案例的能力要素,将案例按功能模块进行项目分解,围绕非标自动化测试设备开发全周期开展项目化、流水线式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基于项目驱动的自动化测试技术课程群教学模式可有效改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讨论了基于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微电子工程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了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本校微电子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改革内容包括拓展课程设置范围,设置专业模块和课程群,增加学生选课空间;将部分专业基础课前移至5学期和6学期;加强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建设,培养毕业生实际动手设计能力。校企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微电子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对微电子课程体系的制定和实践进行了探讨。探讨从五个方面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及师资建设。实践表明,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合理,动手能力较强,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探讨的课题对我国集成电路教学和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OBE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对“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改革创新根基,重构了知识体系、教学空间、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以贴近实际工作过程的项目为驱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自主探索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为例,描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策略。笔者围绕着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及团队合作能力、运用仿真工具的建模能力、线性系统分析能力等能力培养目标,给出了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并体现项目实施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趣味性的研讨项目及Matlab仿真项目,描述了合作性学习的评价方...  相似文献   

14.
"集成电路版图CAD"课程是集成电路设计与微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文介绍了"集成电路版图CAD"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想法和思路,着重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讨论,"一条主线、两个流程"贯穿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通识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基本特征,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对“集成电路概述”通识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可为相关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微电子设备是高投入、高附加值行业。建设一条8″集成电路生产线,设备花费约占总投资的80%,而设备的升级换代同样需要相当规模人才、技术、资金、设施的投入。我国的微电子设备研发水平一旦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并实现产业化,可以节约3/5~2/3的引进资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微电子设备是制约我国微电子发展的“瓶颈”,IC产业的每一代发展都意味着设计技术、工艺技术新的突破,需要新的工艺设备作保障。而微电子设备本身固化了70~80%的微电子工艺、材料工艺技术,微电子设备的研制对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同时发生“推”、“拉”两种作…  相似文献   

17.
“微电子器件”是微电子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各种微电子器件的原理和特性,为学生后续学习和深造打下了理论基础。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本课程组深入探讨了在“微电子器件”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提出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本科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注重“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教学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本文以营业厅实训课程为例,对项目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从课程岗位调研开始,对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将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纳入微电子专业数字集成电路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数字集成电路教学的现状,比较了不同数字集成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个以三门课为核心的数字集成电路教学体系.本文重点介绍了新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课,详细描述了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及其参考资料,最后给出了课程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加速北京微电子行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环渤海地区集成电路设计.工艺技术及公司管理等整体水平的提升,上海复芯微电子技术咨询公司联合北京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举办适合于微电子行业各层次人才的技术培训班、研讨班。届时将邀请国内外具有丰富设计、制造、管理、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授课.课程注重基础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相信会使参加者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