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在云南10所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通过使用多重指标多重因素(MIMIC)模型,以验证性因素分析的3个文化认同因子作为因变量,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的民族、性别、年级、母语掌握程度、学校所在地等几个自变量对母语文化、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认同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民族、性别、年龄、掌握母语语言能力程度、院校所在区域、籍贯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的程度影响差异较大,但对主体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认同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和汉语教师的文化心理是影响汉语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性格和跨文化认同差异,汉语教师对不同文化心理的把握及对学生文化心理的应对策略等,都会影响汉语二语教学效果。此外,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会影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热情和文化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重新认识边缘化的音译尤其是中译外的音译问题,细化音译符号所指的文化意义的媒介传播方式,本文以"中新网"和"中国文化网"英文外宣网站为例,探析了网络的超文本、超链接、跨时空、跨文化等媒介优势与文化词的音译有机融合,对中国文化具有更强的外宣传播效应.在网络跨文化传播中,音译语言符号与图像视频、民族背景、受众语境共现融合,以这些方式外显民族文化意义,实现文化意象形象化,民族文化趣味化,受众认同国际化.在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的音译作为一种异化翻译策略在文化平等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从本质上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障碍导致的文化误读,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网络新词作为一种时尚语言,既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内涵,同时又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如何能让目的语读者在准确理解汉语网络新词意思的同时,最大化的领略到这些文化和社会内涵需要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2013年网络流行新词为例,对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技巧进行探讨,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汉语新词能反映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模因论为指导,结合2006年版《最新汉英特色词汇》中汉语新词及其英语译文,尝试探讨汉语新词英译策略:直接引用目的语模因、侧重复制核心模因、忠实复制或高保真复制源语模因,从而使英译后的汉语新词模因能更快地被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所接收和传播,达到宣传中国特色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文化整合思想.他认为要改变中国一盘散沙的社会状况,必须恢复民族精神,重建以集体主义为取向的价值观,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途径来整合中西文化;采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语言文字等方式去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从而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国富民强、世界大同的文化整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下,本文从音系和选字两个角度对外国化妆品商标的汉语音译过程进行讨论。英汉音素、音节的共性是音译的前提和基础,但二者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外国化妆品商标的汉语音译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汉语音系制约条件的限制和要求,从而得出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语音符号。此外,优选出的汉语语音符号还要受到选字制约条件层级序列的作用,最终选出符合汉语文化习俗、寓意美好的文字以赢得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在音系制约条件和选字制约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外国化妆品商标的汉语音译既保留了源商标的音律美,又体现了丰富的内涵美,实现了与汉语文化的融合,从而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许多好莱坞动画片都是对其他国家的民族神话进行美式处理的产物.在阐述民族认同建构时间性问题中的原发主义与现代主义内涵的基础上,从《功夫熊猫2》的叙事线索入手,分析了好莱坞叙事模式与中国传统叙事在处理民族认同建构的时间性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以及好莱坞异化与虚无化策略的影响,指出由中国传统"孝"伦理发展的历史意识为处理认同建构中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四川民族地区小吃品种多样、特色鲜明,并蕴涵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内涵,但目前对四川民族地区小吃的英译研究和整理尚属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四川民族地区特色小吃名英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对源语名意义空白及未定性进行适当填补和一定程度的具体化。同时,对小吃名英译中常见的増译、归化及异化等方法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探讨既照顾读者文化心理又能引起阅读兴趣、保留异域民族风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现代本土文化的变迁与外来强势或非强势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日益忽视或遗忘甚至否定,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面临缺失的危机,对此,迫切要求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精髓,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振兴中华民族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