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4)
"敌视人的唯物主义"否认人的感性,或者把人的感性变成了抽象的感性,它既指霍布斯的唯物主义,也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对"敌视人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政治哲学批判,"敌视人的唯物主义"把局限于自身的个人主义的权利当作真实的权利;把异化的个人视为一般的、最自然的人;把阶级的个人、处于虚幻的共同体的个人视为现实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只有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最终克服和超越"敌视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正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讲,新事物的产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事物本身起、成、转、折的过程也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辅相成、最终变化出的千姿百态的进行方式。但我们在讨论某种现象时往往会撇开客观因素只从事物主观角度出发,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客观因素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有些事物最终成为自然界的主角,甚至可以透过自身的发展影响客观条件的变  相似文献   

3.
选择RINTALA EGGERTSSON ARCHITECTS作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个展览以及建筑与灾难关系的访问者似乎是一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偶然性在于INTERIOR DFNIGN China杂志与策展人及挪威大使馆的熟识;必然性则在于“平面”这一建筑区别于别的应急建筑的品质,这在稍后的论述中我们会详细谈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9)
本文以当代美学研究转型的思考为基础,以隐喻这一理论作视角对汉语言文字符号的诗性特征做浅析研究,从汉字、汉语语句和汉语话语结构这三个语言层面来诠释汉语言中的隐喻与人的情感表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探究在汉语言隐喻特质中所隐含的与人类语言存在及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7)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是,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世界,马克思提出以"全人"的观点看待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更强调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方式来看待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这就需要把班级的课堂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环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也是一个整体。在当前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班级管理由传统的师控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型转变。笔者认为,当前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1)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和马克思在青年时期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共同走向了科学的共产主义道路。然而,恩格斯的早期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对于他往后一些著作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由于研究城市这一现实客体是恩格斯思想转变的现实基础,所以从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三个重要阶段,即他对乌培河谷上工人状况的关注、分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产生的原因和阐明私有制同城市发展关系,来看待恩格斯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理论内涵,从而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
本体论是关于普遍性存在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三条本体论研究的路径,我们不应当用其中某一条研究路径去排斥或否定其他研究路径。本体论包括本原论,但不能归结为本原论,因为,要确定世界的本原,必须以判明有哪些存在领域为前提,所以,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才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具有自然哲学的性质,自然哲学也有其本体论的层次,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发展历程。在解决存在领域划分的问题时,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还有必要在逻辑结论和现实世界的可能领域之间进行对应性分析。信息和载体(信息和物质)具有内在融合、相互生成和相互规定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1缘起——创建"自下而上"的"奉化实验"使用"缘起"而不是"导言"或"引言"作为本文开端,是因为我将以一线行动者的位置和视角来书写"奉化实验",有意不进入学者的纯粹客观惯性。"缘起"代表着我将着重描述事物的发端与发展,其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因缘和合,而不是"导言"所  相似文献   

9.
刘军 《建筑》2011,(11):25-26
"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及蔓延,是劳动力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背离的客观反映,既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转型的规律性变化,也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运行的阶段性特征,既有偶然性因素,也有必然性理由。如果说它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个特定时期上爆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因素,但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结构状态和供求关系失衡迟早要暴露出来,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园林构成特点、发展历史分析基础上,通过与西方园林美学思想进行对比,分别从人造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意境美,逻辑性与混沌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入世与出世五方面进行讨论,最后揭示了中国园林在营造过程中所遵循的美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