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种不确定区域的扩展蛋黄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空间区域的拓扑关系建模是空间推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近年来不确定区域间的拓扑关系建模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基于三元组谓词给出了一种不确定区域的扩展蛋黄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认知合理性,将分明区域作为特例统一处理,分别基于RCC5和RCC8关系进行了扩展,能够实现多层次上的拓扑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2.
拼接图像含有不规则的边界,需通过裁剪图像和补充像素获得矩形图像。直接裁剪的方式丢弃了图像周围的像素;基于样本块的图像修复算法存在物体结构上的不连续和不完整;利用马尔科夫随机场模型修补图像的方法搜索范围大,效率低。提出通过改进投影变换实现拼接图像的空间变换,减少拼接后图像周围的空缺区域面积,结合边界保留的细缝段裁剪算法对拼接图像进行矩形化扩充,实现拼接图像周围像素和内部物体结构信息的保留。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拼接图像视角最大化,未引入视觉可见形变,有效实现了拼接图像的矩形修复。  相似文献   

3.
空间关系相似性在众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确定区域间方向关系相似性的研究已较完善,然而这些方法不能直接用于不确定区域间方向关系的相似性度量.本文以扩展的方向关系矩阵EDRM(Extended Direction Relation Matrix)为模型,提出了一种不确定区域间方向关系的相似性度量方法,据此实现了算法SA-EDRM;随后基于目标对象的位置和比例尺这两种基本的空间变化生成不同场景,对算法SA-EDRM进行测试,由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以农业GIS中的具体应用实例说明本文工作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原始教学优化算法在求解复杂多峰函数时全局寻优精度不高和过早收敛的缺点,提出一种矩形邻域结构和个体扰动的教学优化算法.算法将种群空间设计为矩形结构,个体的矩形邻域由矩形厚度和围绕其的矩形区域个体决定,教和学两个阶段都使用邻域最优个体引导搜索,加强了算法勘探新解和开发局部最优解的能力;为了防止算法过早陷入局部最优,增加了基于搜索边界信息引导的个体扰动阶段,使得种群即使在进化的后期仍能保持较好的多样性.对带有偏移和旋转的复杂函数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新算法在求解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优于原始教学算法和其他一些近来的优秀改进教学算法.  相似文献   

5.
矩形和(椭)圆区域目标的分类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殿尧  卞红雨 《激光与红外》2009,39(11):1228-1232
研究了矩形与(椭)圆形区域目标的分类识别问题,详细阐述了区分矩形和(椭)圆形区域目标的方法和步骤.在二值图像中存在着不同角度和尺寸的矩形与(椭)圆形区域目标,通过两种目标的面积、周长与其边界框对应参数的关系很好地区分了矩形和(椭)圆形目标,并给出目标的中心位置、长度(或长轴长)、宽度(或短轴长)、周长、面积及最小惯性轴的角度等重要几何参数.该方法直观,且具有旋转、平移、尺度不变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间值模糊集的模糊区域拓扑关系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GIS实际应用领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往往不是精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区间范围,对此类空间数据的建模、分析和推理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利用区间值模糊集描述由不确定属性数据所圈定的模糊区域,基于区间值和区间值模糊集的运算性质,给出了模糊区域间拓扑关系的分析模型.该模型改进了基于经典模糊集及其截集的拓扑关系模型,对模糊区域拓扑关系的分析结果更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可以利用区间值结果进行推理和决策,能够有效地分析由区间值属性所确定的模糊区域间的拓扑关系,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库等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基于区域跨度搜索的大米粒型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区域外切矩形的长度和宽度表示区域的跨度,通过米粒区域外切矩形旋转搜索米粒的粒长及粒宽,再由粒长及粒宽求出米粒粒型.由于是对米粒区域中互相垂直的2个方向上的米粒区域跨度的同时旋转搜索,因此只须对米粒区域外切矩形旋转90°即可搜索出米粒的粒长及粒宽.大米粒型检测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大米粒型的检测结果与人工测量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为1.73%,且具有米粒旋转不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代生活中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性,给出了完善的求解双层带孔缝矩形腔体在平面电磁波照射下的屏蔽效能的建模过程.在建模中考虑了电磁波的入射角和极化角,并把电磁波作用在腔体外层孔缝上所产生的散射电压作为辐射源.把孔缝建模成不对称的共面带状线,把矩形腔体建模为一端完全开放、另一端完全封闭的矩形波导,并应用传输线理论推导出腔体内任意点的屏蔽效能.相对于以往模型而言,在建模的完整性、计算速度,以及屏蔽效能的提高上均有所改善,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RGB颜色空间和随机矩形区域的显著性检测方法.该方法以R、G、B作为图像特征,然后随机产生不同位置和大小的矩形区域,并统计每个矩形区域内各像素特征值与该区域的特征均值之间的距离,再综合所有矩形区域和所有特征得到最终的显著图.因不需进行颜色空间转换,可大幅减少计算时间;同时,RGB颜色空间三通道的亮度变化比较一致,使得在特征融合时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特征的信息,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快速、更有效地检测出图像中的显著性区域.  相似文献   

10.
陈思  王敬东  李鹏 《红外技术》2011,33(11):639-645
针对传统DP算法精度不高,出现条纹瑕疵以及边界区域明显误匹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立体匹配算法.该算法采用水平、垂直及物体边界多方向约束作为平滑性约束,物体边界方向约束针对物体边界像素点,以前一行边界点的视差信息对当前边界点进行约束,强化物体边界像素点的视差不连续性,提升了边界区域像素点匹配准确率,大大减少了边界误匹配...  相似文献   

11.
Network‐on‐chip (NoC) is an emerging design paradigm intended to cope with future systems‐on‐chips (SoCs) containing numerous built‐in cores. Since NoCs have some outstanding features regarding design complexity, timing, scalability, power dissipation and so on, widespread interest in this novel paradigm is likely to grow. The test strategy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practic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NoC‐based SoCs. Among the existing test issues for NoC‐based SoCs, test access mechanism architecture and test scheduling particularly dominate the overall test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efficient NoC‐based SoC test schedul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rectangle packing approach used for current SoC tests. In order to adopt the rectangle packing solution, we designed specific methods and configurations for testing NoC‐based SoCs, such as test packet routing, test pattern generation, and absorption. Furthermore, we extended and improve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using multiple test clocks.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some ITC’02 benchmark circui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reduce the overall test time by up to 55%, and 20% on averag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works. In addition, the computation time of the algorithm is less than one second in most cases. Consequently, we expect the proposed scheduling algorithm to be a promising and competitive method for testing NoC‐based SoCs.  相似文献   

12.
吴晟  葛万成 《通信技术》2011,(10):63-65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公共场合人流量越来越大。传统的人工监控因为其局限性,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出现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智能视频场景监控系统。针对高人流密度场景的现状,在基于像素数的人群密度估计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变矩形框的人群密度估计算法。该算法主要由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和检测算法2部分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减小视频中行人大小变化所造成的像素数非线性变化误差,而且能较有效地消除噪声点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人群密度估计准确度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首先建立同轴 TE1 1 ⊙ 模与圆波导 TE1 1 o 模的等效关系。进而将同轴 TE1 1 ⊙ 模与矩波导 TE1 0 模的耦合问题转化为其等效圆波导 TE1 1 o 模与矩波导 TE1 0 模的耦合问题。实验证明 ,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4.
刘锡锋  居水荣  杨仕伟 《电子科技》2014,27(10):160-162
振荡器是数字集成电路中常用的单元电路之一,为兼顾振荡频率和CMOS工艺集成,文中从电路结构着手,设计了一种CMOS矩形波振荡器。该振荡器采用标准CMOS电路,能够提供稳定的矩形波信号,信号输出频率和脉宽均可调节。  相似文献   

15.
运动目标检测和目标区域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雪莲  宋洋  刘晓红 《通信技术》2011,44(5):119-121,145
采用三帧差分法检测静止背景下视频序列中的运动目标,得到运动目标的二值图像。并利用矩方法对运动目标的几何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运动目标的质心和最小外接矩形的估算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使之适合噪声干扰比较大的情况。该算法可实现运动目标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和区域估算,实验表明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低,效果良好,且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龙涛  刘启能 《激光与红外》2011,41(2):197-201
利用光波在一维各向异性矩形光子晶体中横向受限的条件,研究了光波在其中出现的模式量子效应,并利用特征矩阵法计算了TE波和TM波各模式的禁带的变化规律,得出了一些一维各向异性矩形光子晶体禁带的新结构。禁带的频率和透射角都随模式量子数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模式禁带的频率随矩形边长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薄膜电池对光的捕获能力, 将平面硅薄膜电池制 作成矩形空芯波导结构,对其太阳光注入方式、光捕获能力和光-电转换效能进行了理论和 实验探讨。基于 多层膜反射理论和波导反射模型对波导电池光捕获效果的预测表明,波导电池能够将入射光 限制在空芯结 构内多次反射和吸收,具有较平面电池更高的光捕获能力。测定了不同平行光束在不同入射角度 下平面和波导 电池的光捕获功率和光-电转换效能的结果表明,波导电池对入射光功率近似全部捕获,其 光-电功率转换效能 较对应的平面电池有3~5倍的提升。对不同截面尺寸和长度的单结空芯波导电池光捕获率 进行了计算,提 出从电池膜层结构和空芯几何尺寸参数优化硅薄膜矩形空芯波导电池的思路,通过优化有 望实现用小于多结平面电池外形尺寸的单结空芯波导电池达到更好的光捕获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同步送粉大功率激光表面宽带熔覆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通过积分镜将激光光束聚焦成宽光带、配合同轴保护矩形送粉喷头实现大功率激光宽带熔覆的装置及其工艺试验结果,激光功率为14kw时,单道熔覆层宽度达45mm,厚度达3mm,熔覆层表面平整,厚度均匀.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vel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based test scheduling method for testing network‐on‐chip (NoC)‐based systems‐on‐chip (SoC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est platform, including specific methods and configurations such as test packet routing, generation, and absorption, is installed. The ACO metaheuristic model, inspired by the ant's foraging behavior, can autonomously find better results by exploring more solution space. The proposed method efficiently combines the rectangle packing method with ACO and improves the scheduling results by dynamically choosing the test‐access‐mechanism widths for cores and changing the testing orders. The power dissipation and variable test clock mode are also considered.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ITC’02 benchmark circui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efficiently reduce overall test time. Moreover, the computation time of the algorithm is less than a few seconds in most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