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机组厂用电源切换暂态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振江 《西北电力技术》2005,33(6):51-53,56
分析了厂用电源切换过程中,在保持电动机连续运行条件下电流电压及电动机应力的动态特征,并给出了工程计算的方法。针对切换过程中的同期问题以及对快速切换装置的功能要求进行了详尽地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火电厂微机型厂用电快速切换方式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厂用电手动切换方式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火电厂微机型厂用电快速切换的方式,分析该切换方式在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的应用效果,提出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采用自动母线切换装置实现厂用电设备连续供电的技术方案,当工作电源中断、备用电源投入时, 在保持电动机连续运行的同时减少暂态过程、电压电流冲击、扭力及电动机应力。该装置在电源母线切换过程中自动选择快速切换、同相切换及残余电压切换方式。  相似文献   

4.
高振江 《陕西电力》2005,33(6):51-53
分析了厂用电源切换过程中,在保持电动机连续运行条件下电流电压及电动机应力的动态特征,并给出了工程计算的方法.针对切换过程中的同期问题以及对快速切换装置的功能要求进行了详尽地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供电切换技术在工业企业中广泛应用,但其应用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结合不同类型企业供电系统的特点,在深入分析了运行方式和负荷特性等因素对供电自动切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不同类型企业的供电切换技术方案,并利用软件仿真计算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为不同企业供电切换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厂用电源常见的切换模式,并着重分析了厂用电母线的残压特性。通过比较5种自动切换方式,提出快速切换是厂用电源最优的自动切换方式。分析了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第三分厂(以下简称秦三厂)原有切换方式的弊端,总结了改造后切换装置的特点,仿真试验结果和改造后录波波形表明,新的微机型切换装置可以很好地实现秦三厂厂用电源的切换。  相似文献   

7.
双电源快速切换事件过程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ETAP仿真软件对某变电所进线三相短路故障进行了双电源快速切换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生进线三相短路故障快速切换过程中,母联开关和电动机保护的冲击电流不大于电流保护整定值,快速切换装置切换成功,仿真和实际切换过程具有一致性.但是,快速切换成功的原因并不是满足快速切换的四个条件,而是由于三相短路故障母线残压衰减快,满足母线残压切换条件,但又能达到快速切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快切装置支持不同的切换方法:快速切换,同相捕捉切换,残压切换等。快速切换在理论上是最优的切换方法。快速切换的切换速度越快,负荷断电时间越短,切换时对备用电源和电动机负荷造成的电流冲击和扭矩冲击越小。但在实际应用时,快速切换的定值难以整定,容易错过快速切换的时机。本文基于对母线残压特性和切换过程中冲击响应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残压特性预测的实时快速切换的方法,并且分析了实时快速切换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使用ETAP仿真软件对某双电源快速切换变电所进线开关误跳和线路三相短路故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进线开关误跳满足快速切换的四个条件(备用母线与工作母线相位差整定值20°),三相短路故障母线残压满足母线残压切换条件,但能达到快速切换目标。在发生进线开关误跳和三相短路故障快速切换过程中,母联开关和电动机保护的冲击电流不大于电流保护整定值,快速切换装置切换成功,实现安全供电。  相似文献   

10.
厂用电电源切换时的相位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在两个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引接工作电源和备用电源的问题。采取Matlab仿真系统和厂用快切原理,建立仿真模型,在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相位差(俗称功角)较大的情况下,试验厂用电源之间的切换。经分析,由于快速切换和同期捕捉切换的有机结合,在厂用电源引接中,快速切换装置均能圆满完成厂用电源之间的切换,相位差不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发电厂厂用电源切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发电厂传统的厂用电切换方式,指出厂站备用电正常切换应是2个电源的同期操作.而事故切换是备用电源与仅靠惯性而无后续动力支持的电动机群的电气对接。进而对影响电动机群自启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感应电动机静态电压特性及厂用电母线残压特性进行了研究,最后明确指出事故切换应综合考虑备用电源电压和厂用电母线残压的相量差及残压状况选择合适的时机。  相似文献   

12.
使用ETAP仿真软件对含有三机组的6 kV变电站,发生进线断路器误跳故障和进线三相短路故障时的双电源快速切换过程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进线断路器误跳故障时的工作母线残压可能上升超过系统正常电压,相角差超过典型整定值20°。进线三相短路故障时的工作母线电压下降得很低以至于不满足快速切换判据,切换时间太长。因此,在快速切换判据中增加工作母线电压上限约束为1.1倍额定电压,相角差可以整定为23°~30°。在进线三相短路故障时增加残压切换判据检验,并采用同时切换方式,缩短了切换时间。  相似文献   

13.
以电流为判据的厂用电源快切原理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分析了发电厂厂用电源现有快切装置的现状和依据,提出了通过计算备用电源电压和母线残压之间的差拍电压有效值与断电后母线残压初始频差的乘积,以预测冲击电流的大小,并以此为判据的快切新原理。该方法综合了现有方案的长处,可避免单一参数(频率差、相角差或电压差)不满足就闭锁快切的弊端。以135MW和300MW机组为例,给出了切换时的实录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快切的功能,提高快切成功率及切换质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厂用电源快切装置切换判据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分析母线残压与备用电源电压之间相位差变化的基础上,介绍了适用于厂用电源切换的理论判据,采用对相位差实时测量和预判的方法确定最佳合闸时刻。求出快速切换时最大允许相位差为63°;考虑断路器合闸时间,针对正常、事故、低压、误跳串联切换方式以及正常同时、事故同时、低压同时切换方式2种情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快速切换理论判据。同期捕捉切换以相位差为0°时作为合闸目标,考虑断路器合闸时间,得出其理论判据。慢速切换判据只需母线残压低于设定的最大允许残压。理论分析和现场运行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风力发电的大量接入使配电网成为有源网络,影响了快速切换装置的正确动作。以含有风力发电(永磁同步发电机组和双馈异步发电机组)的某石化厂6 kV终端变电站为例,利用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包EDSA建立仿真模型,分析风力发电对快速切换装置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含有永磁同步发电机组的变电站在发出的无功功率小于负载所需的无功功率时,有利于进行快速切换,而在发出的无功功率大于负荷所需的无功功率时,会出现电压升高的情况,很有可能超过设备的保护定值,需要修改现有的切换判据;含有双馈异步发电机组的变电站无论发电机组发出的有功功率大于或小于负荷所需的有功功率,均不利于进行快速切换。针对含有风力发电的变电站提出了改进的快速切换判据:对于含有永磁同步发电机组的变电站增加了现有判据中对母线电压上限的约束,对于含有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组的变电站扩大了现有判据中对母线电压下限的约束。  相似文献   

16.
发电厂厂用电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属于同一个大电网系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有大的功角,导致厂用电切换无法采用并联方式。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上安#5机组启动试验,对同系统厂用电大功角切换问题进行了探讨,纠正了某些厂用电切换的不正确观点,提出了合理的切换方式,并经过试验验证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安装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明确提出了“快切”核心问题是速度和角度 ,而最理想的备用电源投入时间 ,应在工作电源消失后第一次出现的δ =30°的区间内 ,此时厂用母线残压UD的数值和频率下降不多 ,相角差δ(残压UD 与备用电源Us 之间 )也不大 ,对电动机启动极为有利。文中还指明允许快切的最长时限Tmax与厂用电系统本身结构相关 ,是快切的决定因素之一 ,它与开关跳合闸时间 (因跳合闸电压而异 )一起构成了实现快切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220 kV双母接线厂站的母线失压事故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珉  杨军锋 《河北电力技术》2005,24(4):10-13,38
结合河北南网的运行实践,全面分析了母线失压事故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提出了母线失压事故原因的判断流程和事故处理流程,对母线送电的措施及选择做了详细说明,并对试送不成功后的处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M-4272数字式电动机母线电源转换系统,重点阐述了装置的作用和主要特点:可以实现自动和手动转换,快切、同期转换和剩余电压转换在功能投用时将同时启动,能够实现双向快切。也提供定时限转换功能。以实际案例展示了装置在工业生产中的完美应用,重点展示了同期切换过程中各种电量参数的变化过程,装置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具有双回路供电的发电厂和大型工业企业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