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凤凰水库溢洪道弯道陡槽段的设计中,综合运用了导流墙和渠底超高措施,有效地调整了弯道控制断面的动量分配,改善了弯道水流流态。实践证明导流墙、渠底超高组合设计方法在凤凰水库陡弯溢洪道水流流态的控制上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
长江栖龙弯道是指栖霞山至龙潭河大弯道,位于南京河段尾部。本文对栖龙弯道的河床演变,整治及开发利用进行了总结分析。该河段的总体变化是河宽略有增加,平均深度略有减少,宽深比略有增大,深槽距岸变近,岸线不稳定,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威胁和损失。从1971年起,采取了“守点保线”的措施,缓和了河道的大幅度平面变形;80年代后期进行了连续的护岸工程,稳定了河势和岸线;1985年对洪隆洲左汊实施了堵汊工程。在开发利  相似文献   

3.
多沙河流游荡型河道整治工程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系列河工水槽试验,应用新型钢筋混凝土四面体透水框架,进行多沙河流游荡型河道整治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四在体透水框架河道整治工程构物减速落淤,淤滩冲槽,控导主流功效显著,利用其整治多沙河流游型河道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有限体积单元格式(FVM格式)建立河道二维水动力模型,并将模型用于河道整治工程流态分析计算中,此外结合断面实测水位和流速数据对构建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VM格式的浅水二维水动力模型适用于非恒定流的流态计算,计算的断面水位和流速与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值分别在0.08―0.46m和0.3―2.3m/s之间,相关系数均在0.6782―0.7845之间;相比于整治前,整治后的河道断面流速有所减小,断面过流能力相应增加,有助于区域防洪安全。研究成果对于河道整治工程后防洪影响评价流态分析计算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6.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直河段长度公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弯道水流在泵站前池引起的偏流、回流、吸气旋涡等不良流态,基于FLUENT软件,将雷诺时均N-S方程与RNG 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应用于某实际工程侧向进水泵站前池的三维数值模拟中,对比分析整流前后泵站前池及进水流道流态的流速、流线变化,并建立流速分布均匀度目标函数,定量分析泵站进水流态的优劣。结果表明:在前池增设复合式导流墩并延长导流墙能够有效地调整弯道水流流向,减弱前池中的偏流和回流,提高水流的顺直度与均匀度,改善泵站进水条件,提高枢纽运行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多沙河流河道整治新型工程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河道整治和生态型河道建设的设计原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改变理念,吸取国外发达国家过去30~40年中对河道整治的经验。中文简述了河道整治结合景观和生态要求的设计原则和方向,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河道整治在景观和生态方面的设计和各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面流衔接流态的合理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建8座大中型面流消能工程的调查总结,为改善面流消能设计与运行乃编写本文,提出合理选用面流流态及采取必要控制措施的看法。内容包括:面流衔接流态的特征;面流流态保证区与界限水深关系式;挑坎高度与挑角对扩大面流保证区的作用;挑流与面流的联合运用方式,采用导墙、隔水墙及合理开启闸孔来控制平面回流;对尾水波浪的控制与岸坡防护问题均提出建议,并对今后面流消能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在天然河道中,河势演变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一个河段内,一般可归纳出2-3条基本流路,为控制河势变化,需要选择出一条基本流路进行河道整治,当连续发生枯水期或洪水期时,部分河段的河势可能出现大的变化,为防止不利河势向下游传播,可修建较长的龙头弯道工程,利用龙头弯道工程分段调整,控导河势,保持河势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统计不同时段赵口—黑岗口河段河湾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规划流路与实际流路河湾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河床比降、弯道半径、河湾中心角、直河段河长等方面分析了河势演变情况及已建工程对河势流路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规划流路与实际流路趋向匹配;多数工程河湾半径设计较为合理,但部分工程设计弯道中心角较大,不利于控制主流;建议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整治方案,增强对河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模型和原型资料的对比,对已建整治工程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工程对中小水的适应性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新形嬗上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设计流量,设计河宽及新型河道整治工程状况下排洪河宽的计算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初步评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轴流式转轮叶片设计中,奇点分布法因计算工作量大较少采用,但其理论的严谨性,推导的严密性经常用的统计分析法和升力法更符合流体动力场的客观规律,因而可减少研制新轮转的实验工作量和验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获得优秀水力模型,本文应用计算机技术,结论 体学理论,进行了奇同流式转轮叶片的CAD应用软件的设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黄河特殊水沙情势和社会经济背景,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特点与沿黄湿地生态特征,识别了河道整治工程的生态影响因素,分析了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段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对黄河湿地的不利影响和积极作用。结果表明: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段河道整治工程对沿黄湿地的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为短期可逆影响,影响程度和范围有限;工程运行期多为长期有利影响,对维持黄河湿地生态稳定、保护珍稀水禽栖息地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山区河道受地质和河床演变的影响,平面形态呈宽窄相间的形态特征。采用水槽模型试验,建立不同比例的宽窄相间河道模型,对上游断面进行流速测量,对比均匀流分析其流速变化规律,并反算其摩阻流速。结果表明:宽窄相间河道上游较远处流速分布基本符合对数流速分布规律,接近收缩段处不符合对数流速分布规律;宽窄相间河道横向流速分布符合指数分布规律,其横向流速分布参数与摩阻流速呈规律性变化,与宽窄比及距收缩段的距离有关。研究成果可为宽窄相间河道工程整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稳定主槽是当前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关键。窄深河槽具有很强的泄洪能力与输沙能力,是主槽整治追求的目标。黄河下游均是顺直微弯河道,河道水流最基本的主导机理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走直路、走近路,主槽整治设计流路应以顺直为上策。当前有必要对微弯整治方案进行再认识,实现对其否定之否定的提高。控制性弯道整治、对口丁坝整治、节点整治都属于双岸整治的范畴,对双岸整治的方向应予肯定。今后的整治应从微弯整治向节点整治发展,逐步过渡到以节点整治为主,最终达到稳定河势流路、高效排洪输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ABR)不同进水管悬空高度和不同进水流量组合的工况下,利用激光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对ABR的第一格室液相流态进行了研究,测得反应器内降流区和升流区关键截面的流场数据,获得了液相速度和涡量强度与悬空高度的关系曲线;同时研究了相关流场特征,包括流线图谱和涡量场。结果表明:对于ABR的第一格室,合理的进水管悬空高度可以保证良好的进水流态,促使ABR涡量面积分布均匀,有效防止局部沟流和液相死区,确保ABR高效稳定运行。根据试验分析结果,提出了设计时可供参考的进水管悬空高度的取值范围:流量在0.018~0.270 m3/h时,悬空高度的取值范围为230~530 mm;流量在0.558~0.846 m3/h时,悬空高度的取值为530 mm。  相似文献   

19.
北汝河和石河之间以及石河右岸地势较低,北汝河和石河洪水漫溢出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及各河道建筑物修建后缩窄了行洪断面,对河道的行洪产生一定影响,上游水位壅高、淹没时间延长,上游耕地和村庄淹没水深有所增大。结合北汝河串流片特点对淹没影响进行处理,选定了征迁安置、河道防护、河道治理、河道防护与河道治理结合4个处理方案进行研究比选,按照技术可行、经济最优并最大限度的保障受淹没影响村民安居乐业的标准,选定方案三即河道治理方案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多河流串流计算主要采用水库联调的方法,把串流的各条河流概化为静态水库,库水位水平且不考虑横向流动。为解决串流区水流的横向流动及水面线并不总像库水位一样水平的问题,采用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计算串流区洪水演进。通过概化地形、考虑入流、糙率、边界条件和水流的横向流动等因素,计算出了整个串流区域的水面线、水深、流速、出流等水力要素,并给出洪水演进模拟图,为确定河流与总干渠交叉建筑物的规模、总干渠左岸沿线水面线和对沿线村庄、农田的防洪影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