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孔径可调的泡沫铝材料制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鹏  柳林 《材料工程》2005,(9):30-33
利用传统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产品的孔径大小很难精确控制.采用金属铝粉这种新型增粘剂,通过对铝粉的含量,发泡剂的含量以及控制发泡剂加入后熔体中的发泡温度,制备出孔结构均匀,不同密度和孔径大小的泡沫铝.整个工艺平稳、易控制和调整.  相似文献   

2.
孙刚  邹思敏  梁洁 《包装学报》2018,10(6):50-54
以玉米淀粉为基体,辅以相应的增塑剂和发泡剂,利用挤出发泡法制备了淀粉基复合发泡材料。运用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甘油增塑剂、NaHCO3发泡剂含量对淀粉基复合发泡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不同熔体黏度对泡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基复合发泡材料的熔体流动特性表现为假塑性;随着甘油含量的增加,熔体黏度逐渐下降;随着NaHCO3含量的增加,熔体黏度先下降后提升;随着熔体黏度的降低,熔体内泡孔数量减少,孔径增大,当熔体黏度为1 200 Pa·s时,泡孔大小适中且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Ca增黏与TiH2发泡的泡沫铝熔体发泡制备方法不同,CaCO3在铝熔体中可同时用作增黏剂和发泡剂.现有TiH2泡沫铝制备技术在制备小孔径类球形孔泡沫铝及合金方面存在困难,以轻质Ca-CO3颗粒为基础研制的新型泡沫铝增黏发泡剂,其热分解特性平缓,通过理论与实验确定了CaCO3在制备过程中的使用比例,分析了孔结构并讨论了CaCO3在铝熔体中的分解热力学问题,稳定制备出小孔径(0.4-1.1mm)、中等孔隙率(40-79%)的类球形孔泡沫铝及其合金.  相似文献   

4.
铝及其合金熔体的增黏及泡沫化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纯铝、普通铝硅合金和新型多组元铝合金的增黏和泡沫化特性.这三者加入Ca增黏后的物相组成和发泡后的气泡壁微观组织以及三者熔体的表面张力.结果表明:Ca加入后,经过搅拌形成的大量弥散分布的细小Al-Ca中间化合物颗粒快速增加了纯铝以及新型多组元铝合金熔体的黏度,而Ca加入普通铝硅合金中与Si等元素形成较大的颗粒,因而增黏效果不如前两者;Ca的加入也显著降低新型多组元铝合金和纯铝熔体的表面张力,普通铝硅合金降低不多;在相同的表观黏度下,表面张力的差异是引起纯铝.普通铝硅合金、新型多组元铝合金等三种熔体泡沫化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铝熔体泡沫化过程体积变化与胞状组织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时测量铝熔体发泡过程中体积变化的方法,对不同发泡时期形成的泡沫铝样品孔的结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铝熔体泡沫化过程中熔体体积变化的规律以及胞状组织演变.  相似文献   

6.
铝熔体泡沫化过程变化与胞状组织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实时测量铝熔体发泡过程中体积变化的方法,对不同发泡时期形成的泡沫铝样品孔的结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铝熔体泡沫化过程中熔体体积变化的规律以及胞状组织演变。  相似文献   

7.
金属熔体电磁成形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制备无污染的航空发动机叶片为背景 ,分析了金属熔体电磁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的原理 ,并以铝合金及 1Cr1 8Ni9Ti为研究材料 ,探讨了交流电磁场作用下金属熔体的感应加热熔化及约束成形过程 ,结果表明 :感应器结构决定其内部的磁场及电磁压力分布 ,感应器输入功率、熔体高度、上下液固界面位置、抽拉速度及冷却条件等参数综合影响金属加热熔化特性、熔体形状及其稳定性 ;通过控制合理的工艺参数 ,获得了截面为圆形及近似弯月面形、表面质量和内部定向组织良好的样件 .  相似文献   

8.
铝合金熔体泡沫化过程中粘度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新型旋转扭矩探测仪对铝合金熔体增粘过程中的粘度进行了实时检测和控制,研究了熔体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粘度对孔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铝合金的增粘过程中粘度的变化与生长曲线类似;熔体的粘度过高使胞孔小、数量多;而粘度过低则相反.铝合金熔体泡沫化过程的最佳粘度值为27~28 mN·m,可以获得孔结构高度均匀、高比强的泡沫铝合金.  相似文献   

9.
泡沫Al孔结构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揭示了泡沫化过程中Al熔体泡沫孔隙率、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泡沫Al的孔隙率、孔径以及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应关系。结果表明:Al熔体泡沫的孔结构及导热系数随泡沫化时间而变化。Al熔体泡沫的孔结构直接影响其凝固后的孔结构,而导热系数则间接影响孔结构。  相似文献   

10.
淀粉/ PVA挤出发泡复合材料的 流变行为及泡孔形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礼  曾广胜 《包装学报》2016,8(1):25-29
将木薯淀粉、聚乙烯醇(PVA)及其他各种助剂共混,通过挤出成型制备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发泡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探讨了淀粉添加质量分数、NaHCO_3发泡剂添加质量分数、甘油/NaOH水溶液复合增塑剂添加质量分数、温度及剪切速率对淀粉/PVA发泡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并采用SEM研究了不同熔体黏度对材料泡孔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淀粉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材料的熔体黏度升高;随着NaHCO_3发泡剂和甘油/Na OH水溶液复合增塑剂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材料的熔体黏度下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剪切速率的加大,材料的熔体黏度先降低后升高,在温度为145℃、剪切速率为500 s-1时,材料的熔体黏度最低;当熔体黏度为1 600 Pa·s时,材料的泡孔形态较佳。  相似文献   

11.
复合阻尼结构及其阻尼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近出现的几种复合阻尼结构表明,有限各类的阻尼材料,经过简单的物理组合,能满足各种各样的阻尼要求,这类复合阻尼结构正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一项新技术,它尚缺少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因此,对该技术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和及时的。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复合阻尼结构,并用振动控制理论对其中的一些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材料阻尼及阻尼合金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介绍了材料的阻尼特性及其表征参数,综述了近年来在阻尼性能测试方法,阻尼合金及其阻尼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传统阻尼合金应用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阻尼结构与高聚物阻尼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尼减振是以机械动力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是解决振动和噪声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阻尼减振技术的应用除在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方面保持原有的优势外,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仍不够广泛。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阻尼减振技术应用的发展,本文系统地对阻尼减振技术的基本概念、阻尼产生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阻尼材料、阻尼结构设计及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14.
测试比较了国内新研和国外两种约束阻尼带的性能,结果表明:国内新研约束阻尼带剥离强度较高,但剥离后在基体上有残留胶;国外约束阻尼带损耗因子较高,阻尼功能温域较宽;随着粘贴层数的增多,国内外约束阻尼带损耗因子均增大,且最大损耗因子对应温度均向低温移动。  相似文献   

15.
对1473K退火的Fe-Cr-2Al-Si,Fe-Cr-Al,Fe-Cr-Si以及Fe-Cr-Al-Si(L)等Fe-Cr基减振合金的阻尼性能和晶界析出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合金中所析出的晶界相均由Cr和Fe两种元素构成,并且合金的阻尼性能与这种晶界相析出量的多少以及晶界相中Cr含量的高低存在对应关系。Fe-Cr-2Al-Si合金中晶界相的析出量最少且Cr含量最低,这种合金的阻尼性能最好;Fe-Cr-Al-Si(L)合口中晶界相的析出量最多且Cr含量最高,该合金的阻尼性能最差;Fe-Cr-Al和Fe-Cr-Si两种合金的晶界析出相中的Cr含量十分接近,但前者晶界相的析出量明显低于后者,前者的阻尼性能亦明显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由梁振动法,研究阻尼层厚度、约束层材料及环境温度等三个变量,对约束阻尼结构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阻尼层厚度在1 mm~4 mm范围内,约束阻尼结构的阻尼性能随阻尼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 约束层材料分别为钢板、大理石板、砂浆板时,约束阻尼结构的阻尼性能不同;低温、高温环境均使约束阻尼结构阻尼值变小; 常温环境下,约束阻尼结构的阻尼值较大,复合损耗因子超过了0.154。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聚氨酯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聚氨酯阻尼材料在舰船领域中的应用状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文中综述了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结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结构的共固化工艺类型、黏弹性阻尼材料的选择范围,并对阻尼薄膜的制作工艺、阻尼薄膜的结构以及处理方式行了概括。此外,对环氧树脂基与双马树脂基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实验方法、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做了总结,最后对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结构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应用中需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以上工作对于深入探索大阻尼高刚度复合材料构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铁基阻尼材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结构-功能一体材料,它具有优良的阻尼性能、综合力学性能和冷热加工性能。本文全面地介绍了铁磁型、孪晶型和复相型三类铁基阻尼材料的阻尼机制、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对铁基阻尼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机械共混改性方法制备了高性能氯化丁基橡胶(CIIR)/四[甲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酯(AO-60)/酚醛树脂(PF)复合减振材料。研究了硫化体系、混炼温度和酚醛树脂用量等对复合减振材料力学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IIR/AO-60复合材料体系中,采用氧化锌硫化体系制备的减振材料的力学阻尼性能较佳;在混炼条件110℃×30min下制备的复合减振材料的综合阻尼性能和相态结构分布都优于常温下制得的阻尼材料;在CIIR/AO-60材料体系中,随着PF用量的增加,复合减振材料的力学性能、贮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都得到提高,复合减振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曲线向高温方向移动,材料体系的最大损耗因子值有一定的降低;当PF用量为5份时,所制备的高性能氯化丁基橡胶复合减振材料具有更好的综合力学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