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金川矿山充填法采矿,研究了废石尾砂混合充填料浆配比设计与充填工艺,解决混合粗骨料料浆充填在启动阶段存在的沉淀离析难题,为废弃物在充填采矿中应用奠定基础.分别进行细砂引流、分级尾砂引流和直接放流三种启动方式的工业试验以及管道输送阻力损失试验.结果表明,直接放流启动方式可用于混合粗骨料充填料浆在起始阶段的管道输送.根据混合粗骨料的料浆管输阻力试验,建立充填料浆管道输送阻力与管径、料浆流速和料浆浓度的关系,确定废石与尾砂配合质量比为6∶4的混合粗骨料料浆可输送上限浓度为78%.在此条件下,混合粗骨料料浆管输阻力最小.  相似文献   

2.
高浓度充填是目前主要的充填方式,粗骨料高浓度充填料浆性质复杂、影响因素多,而且某些参数的变化又不易控制,所以粗骨料充填料浆的高浓度判定仍是一大难题.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给出了粗骨料高浓度充填料浆判定式.采用大红山铜矿废石与分级尾砂为材料进行验证,首先通过级配分析,选用最优配合比(废石∶分级尾砂为7∶3)配置料浆,进行抗离析性、泌水性观察以及坍落度试验,同时计算出高浓度充填料浆判定式对应值,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组,确定判定式的上下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粗骨料高浓度充填料浆判定式合理,且准确度很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废石尾砂胶结充填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废石尾砂胶结充填进行系统试验研究.研究废石尾砂胶结充填集料特性规律,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与充填材料配比之间关系规律,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影响性因素试验等,为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评价提供一种新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不存在影响胶结体强度的化学反应危害;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由水泥含量和废石含量决定,水泥及废石含量增加均能有效提高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废石尾砂胶结充填能有效减少水泥用量,节约充填成本,同时试验结果也为试验矿山充填配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添加聚丙烯纤维和粗集料已成为提高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和稳定性的常用方法,研究尾矿-骨料比和纤维含量对CTB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抗压强度、坍落度和微观结构试验,建立了纤维和尾骨比对CTB试样强度、延性和流动性影响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考虑抗压强度、开裂应变、峰值应变和峰后延性,尾矿-骨料比为5:5、纤维...  相似文献   

5.
全尾砂用于井下充填在环保、安全、经济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但有色矿山尾砂普遍含硫,过多的硫会劣化充填体长期强度.用新疆某铜矿高硫尾砂与戈壁料混合作充填骨料,通过全面实验法研究骨料硫含量、灰砂比、料浆浓度、养护龄期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通过灰关联法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结果表明,硫含量低于11.72%时,充填体强度随硫含量、灰砂比、浓度增加呈线性增长,随养护龄期增加呈多项式函数增长,确定骨料中尾砂占比为30%.充填体强度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为灰砂比养护龄期浓度硫含量(尾砂含量),建议矿山优化进路开采顺序以延长充填体养护时间,灰砂比由1∶4降为1∶6,可在满足强度和采充周期的同时降低充填成本.  相似文献   

6.
对水泥与胶固料胶结尾砂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选用铁矿粗尾砂作为骨料,对不同尾砂胶结试块以及低配比试块的抗压强度、泌水量、排水方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胶固料试块比水泥试块强度高1倍左右;水泥试块早期强度较高,胶固料试块后期强度较高;相同配比下,水泥料浆淅水较多.  相似文献   

7.
尾砂胶结充填应用粉煤灰的机理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矿山尾砂胶结充填的工艺特点和强度特性,进行了尾砂胶结充填掺用粉煤灰的强度试验和工业试验,证明粉煤灰能够显著提高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粉煤灰胶凝作用、充填作用、稳定作用、减水作用对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性能影响的物化机理。理论和试验表明:尾砂胶结充填应用粉煤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是矿山胶结充填节约水泥、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尾砂坝内不同位置尾砂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尾砂物理性质分析和强度试验的基础,结合水口山矿务局康家湾矿区实际充填资料,论证了尾砂内不同位置尾砂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为实现全尾砂胶结充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云南某铅锌矿采用全尾砂膏体充填方案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分析了全尾砂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粒级组成、化学成分),并进行了全尾砂自然沉降试验、坍落度试验、全尾砂试块单轴强度试验,获得了全尾砂及全尾砂胶结料的自然沉降特性、流动性能、析水性能及强度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全尾砂自然沉降2~3 h后,重量浓度达到72%~76%,需要添加絮凝剂加快沉降;全尾砂胶结料的重量浓度为78%~79%时,坍落度为24~17 cm,基本无析水(1%~0.6%),充填料呈膏体状态,适合长距离输送;全尾砂膏体配合比在1∶4~1∶12时,28 d单轴抗压强度达到1~4 MPa.室内实验初步表明该矿山可以采用全尾砂膏体充填方案.  相似文献   

10.
采用建筑垃圾经破碎后得到的再生粗骨料代替天然粗骨料,铁尾矿代替天然砂作为细骨料,通过控制掺入量,经坍落度试验及立方体抗压试验得到再生粗骨料及铁尾矿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仅采用再生粗骨料代替天然粗骨料时,附加水率为30%时再生混凝土强度最高;当再生混凝土中掺加铁尾矿时,附加水量0%,铁尾矿掺量为60%时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凝土中粗集料形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分析沥青混凝土中粗集料形貌特征,了解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利用工业CT对不同级配沥青混凝土断面进行扫描,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学方法从扫描图像中获取粗集料的形貌参数,分析粗集料级配对形貌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T扫描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可准确获取沥青混凝土中粗集料形貌参数;粗集料颗粒的纵横比AR_1和AR_2和棱角性的累积分布概率服从三参数威博尔分布;轮廓分形维数、纵/横向趋向参数、纵向偏角均值以及面积参数对粗集料级配的变化表现敏感;而纵/横向趋向参数、纵向偏角均值、轮廓分形维数、棱角性和面积参数,能够显著表征4.75 mm粒径集料的通过率变化.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矿质混合料致密配比设计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混凝土致密配合比设计,应首先对矿质混合料体系(集料与掺合料)进行致密配比,并采用数学手段对实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正填、逆填两种顺序不同的致密配比模式在达到最低空隙率、获得基本相近的最大单位重时,粗、细集料所用质量比几乎相同,掺合料用量与填加顺序有关,为完成更为经济合理的混凝土致密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逐级填充式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级配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而粗集料的骨架是影响级配的首要因素。通过集料逐级填充试验以及粗集料间隙率VCA和骨架强度CBR双控制指标来分析粗集料各粒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且采用均匀设计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确定粗集料的关键粒径,推荐粗集料各粒径含量范围。结果表明,逐级填充式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级配与粗集料间隙率VCA和骨架强度CBR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设计10个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了再生骨料吸水率、水灰比、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强度的影响。通过与普通混凝土试验对比分析认为:符合现行规范要求的再生粗骨料用于配制混凝土是可行的;再生骨料的吸水性能对再生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能影响很大,因此,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考虑应用的实际情况等,选用合适的再生骨料掺量,以便获得相应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论文根据振动填充试验结论和粗集料架构级配理论,选取具有嵌锁结构粗集料,运用均匀设计法,采用U6*设计表对混凝土坍落度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得出坍落度计算回归方程,即嵌锁密实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与水灰比呈线性递增关系,与砂率和集浆比呈线性递减关系,影响因子关系式为:水灰比砂率集浆比。  相似文献   

16.
通过贝雷法对混合料进行级配设计,分析了贝雷参数CA、FAC、FAf对混合料级配特征与施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贝雷参数值对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粗集料骨架的形成、抗车辙性能和压实性能具有显著影响;CA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粗集料的嵌挤程度和混合料的施工特性;FAC值对矿料间隙率影响最大,FAf同FAC类似,其值也影响混合料的施工特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基于数字图像进行混凝土级配分析的主流方法的局限性,并说明了采用工业CT技术手段的独特优势。按照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分级粒径范围制作了5个试件,利用工业CT扫描获取粗集料体积参数。对3类集料体积数字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通过球面调和变换表征粗颗粒的三维表面轮廓,并在此基础上获取L、W维度位置,并截取出通过筛孔控制平面。经过一系列数字图像处理手段,最终判定集料所能通过的方孔筛的筛孔大小。验证结果表明,基于CT断层扫描图片可以较准确地实现混凝土粗集料的三维虚拟筛分。  相似文献   

18.
按照嵌挤、密实、稳定的设计准则,分析与定位矿料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研究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和流程以及与之配套的试验方法和参数。首先,通过研究提出嵌挤-密实级配混合料设计方法:起骨架作用的粗集料的掺配比例应以粗集料间隙率VCA和贯入试验CPV值分析确定;起填充作用的细集料可采用泰波公式来确定;混合料组成比例可以采用体积设计法进行设计和计算。其次,通过研究提出了混合料级配评价方法和参数:设计出的混合料体积特性应满足VCAmix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