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管治的调控机制出发,认为管治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即科层制、市场和网络来配置和协调资源,进而根据以上三种调控机制,可以将大都市区管治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集权的大都市政府模式、分权的市场竞争模式和网络化的合作模式。而这三种模式又与三种不同的大都市区管治理论流派相对应:传统区域主义以建立正式集权的大都市政府为政策目标;"公共选择"学派主张以市场机制来解决大都市问题;新区域主义主张以网络化区域合作结构来对大都市区进行管治。不同管治模式的争论实际上折射出了大都市区管治理论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度,大都市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使其成为大都市区管治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本文将通过回顾美国大都市区管治的发展演变过程,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管治的显著特征,进而为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度,大都市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使其成为大都市区管治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本文将通过回顾美国大都市区管治的发展演变过程,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管治的显著特征,进而为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与区域合作是大都市区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德国自1995年逐步确定建设11个具有欧洲影响力的大都市区的目标以来,各城市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协作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以斯图加特、汉诺威、柏林—勃兰登堡和莱茵鲁尔为例,对比分析了德国大都市区通过区域管治实现区域合作的四种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并总结德国经验对我国都市区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大都市区管治转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主义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本文通过新区域主义这一视角,阐述大都市区管治的新模式,进而基于这一模式对中国的大都市区管治改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区是美国城市化高度发展的空间形态,也具有重要的国际先示意义.本文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简要介绍了美国大都市区的生成与发展、界定标准,并阐述了目前美国大都市区普遍采用的几种代表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及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都市区是美国城市化高度发展的空间形态,也具有重要的国际先示意义。本文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简要介绍了美国大都市区的生成与发展、界定标准,并阐述了目前美国大都市区普遍采用的几种代表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区划调整对广州大都市区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区划的调整,不是简单的行政区的设立与撤销、合并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大都市区内各级政府的定位和权限、职能划分问题。这实际上是大都市区的治理问题。从广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撤市设区",还是"开发区"变身为"行政区"、"开发区"双重身份,都引发了不少问题。化解其中的问题与矛盾,关键是要设计出一套既能激励地方发展积极性,又能规制约束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体系,而解除管制和放权是制度创新的主要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上海市乡村地区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结合目前上海市正在推行的乡村振兴政策和相关规划编制,提出上海市乡村振兴是以政策为主导、以规划为引领的模式。通过分析得出,当前上海市面临建设用地严格管控与放活市场存在矛盾、宅基地节地导向与农民利益考虑不周、政策不够灵活存在一刀切、规划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矛盾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应更充分学习江苏省、浙江省经验,探索民间资本的介入、适度放宽规划管控力度、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充分征询农民意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都市区的城乡空间系统是新型城镇化 的重要载体,探索适配乡镇地区的发展路径对于 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乡镇群落”是 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融合发展的集群单元,“群 落化发展”以乡镇群落为基本单元配置公共服 务要素和产业发展要素,是大都市区统筹要素布 局、发挥集群优势、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大都市区乡镇群落化发展 的实践经验,解析乡镇群落的空间层级与聚合机 制,建立“地域分工”与“空间集群”的双重聚合 逻辑,形成“特色功能类型聚合”与“近域空间范 围聚合”的乡镇群落聚合发展研究技术路线,并 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乡镇群落化发展的聚合模式, 以期为规划与政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都市区的区域管治——地区发展中政府间的协调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许瑞生 《城市规划》2006,30(11):82-88
通过对美国都市区管治机制的研究,总结了不同层级政府间进行协调和管理的多种经验;分析了我国区域管治的变化和特点,认为明确财权和事权的划分是区域管治的关键,进而探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区域政府之间的协调与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撤县设区"实质是都市区治理思维下的再集权过程。选取宁波下辖区奉化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撤县设区背景下奉化如何应对在宁波都市区中的角色转换。分析奉化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都市区治理思维下的总体发展思路,从都市区网络嵌入的视角,多维度阐述奉化未来城市功能提升的逻辑路径,包括都市区重大发展资源的争取和导入、都市区多层次中心网络转换下的自我中心化,为今后类似城市"撤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陶希东 《城市规划》2016,(8):100-1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都市区或全球城市区域越来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单元。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跨越州界的大都市区,并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跨界治理方法与策略。本文主要对美国跨州大都市区的跨界治理举措与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便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跨界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秩序、城市治理与大都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震东 《城市规划》2007,31(12):20-25
从两种秩序的理论框架出发,分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的发展或城市社会的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矛盾。认为如果城市的治理模式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自生自发秩序,那么城市将进一步发展;如果城市的治理模式无法适应或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那就必将阻碍或抑制城市的发展。基于这一判断,在研究现代大都市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大都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重心在于对大都市发展的自生自发秩序的发现与重构,即观察大都市中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所产生的秩序,研究型构这些秩序的规则,从而为这一秩序的发展提供更有助益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陶希东 《城市规划》2007,31(9):9-16
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跨省都市圈日益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单元,但在实践进程中,囿于行政区划界限的政府间关系没有理顺,阻碍了大都市圈经济的整合。因此,全面再造省市政府间横向关系,是转型期推动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关键所在。在介绍政府间关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当前我国跨省都市圈政府间关系发展的轨迹和困境,并提出了重建我国大都市圈政府间关系的组织框架设想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关宏志 《城市规划》2004,28(7):80-84
结合交通规划实际介绍了体验经济的基本理论。根据未来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规律和体验经济的基本原理,对体验经济将会给交通需求带来的变化做出了分析。本文的成果对于指导交通规划,尤其是旅游交通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空间治理:中国城乡规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述了治理的渊源与内涵,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四化”环境中的三大“转变”,针对国家提出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要求,指出作为“空间治理”的城乡规划也必须被置于治理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中去认知,并据此阐述了中国城乡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及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陶希东 《城市规划》2012,36(7):67-72
随着城市化和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汽车社会,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特大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提出了优化我国特大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Globally,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has wrapped more and more mountain landscapes into metropolitan areas as water sources or residential and recreational spaces. Such mountain landscapes are usually governed by multiple agencies, which means that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rgely depend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ctive actions among these agenc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ase of the Santa Monica Mountains in California, the United States by analyzing relevant oral histories, acts and ordinances, study reports, planning documents, and GIS data to depict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its cooperativ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polycentric governance in the Santa Monica Mountains emerged as a response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increasing outdoor recreation need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urbanization. The California State government developed coastal zone protection guidelines and established conservancies, whil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ooperated with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mmunities by forming a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 These methods helped the governing agencies tactically cope with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hanging political climate, shrinking financial allocation, rising land prices, and conceptual shif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olycentric governance mode was also applied to other mountain areas in the vicinity to form a regionalscale resilient landscape.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case of the Santa Monica Mountains reveals how the polycentric governance works on strengthening landscape resilience, which show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China.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规划近年来被城市规划决策者关注,无论是发展商或是地方政府,都对此概念及如何去编制和实施产生兴趣。然而,要规划和实施生态城市,无论在理念、手段、方法和决策过程等方面都与当前国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法不完全相同。本文以两个案例去讨论从生态城市规划概念实施到城乡规划管理制度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