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对邯钢8号高炉强化冶炼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精料、合理的操作制度、强化高炉日常维护与操作管理、完善基础技术管理等多种措施,高炉强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并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冶炼需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3.
4.
介绍了安钢6号高炉第一代炉役采用先进实用的设计技术和成熟的强化冶炼经验,通过强化冶炼措施的实施,2006年高炉全年实现生产生铁51.79万t,平均利用系数3.73t/m3·d,焦比395kg/t,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治怡  周志坚 《炼铁》1998,17(3):41-42
广钢4号高炉(350m~3)自1994年3月扩容大修投产以来,利用系数一直在2.1~2.2徘徊。1997年,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利用系数终于突破了2.4的攻关目标,达到2.406,焦比下降到594kg/t,产量增幅达9.01%,高炉其他技术经济指标也有  相似文献   

6.
刘昕  黄荣宪 《炼铁》1999,18(1):53-54
1995年11月,苏钢2号高炉由原来的84m~3扩容改造为现在的94m~3,开炉投产后顺行状况一直较好。由于苏钢入炉料品位不高,保持在51%左右,加上传统操作思想的束缚,高炉利用系数一直徘徊在2.200。从1997年开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赵伟 《炼铁》2001,20(Z1):39-41
南钢3号高炉大修扩容后,通过采取改善原燃料条件、增加风量、维持适宜的鼓风动能、扩大矿批、提高风温、进行富氧大喷煤等措施,高炉冶炼不断强化,2000年1~7月份利用系数达到2.831.  相似文献   

8.
赵伟 《炼铁》2001,20(3):39-41
南钢3号高炉大修扩容后,通过采取改善原燃料条件,增加风量、维持适宜的鼓风动能、扩大矿批、提高风温、进行富氧大喷煤等措施,高炉冶炼不断强化,2000年1-7月份利用系数达到2.831。  相似文献   

9.
10.
宣钢5号高炉的炉腹、炉腰、炉身采用铜冷却壁后,充分发挥了无钟炉顶优势,通过实施多环布料、扩大矿批、实现高压操作等措施,高炉强化效果显著,在无富氧条件下高炉的利用系数达到4.0t/(m3·d).  相似文献   

11.
对邯钢2000m^3高炉强化冶炼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高炉是从德国引进的二手设备,采用了并罐无钟炉顶、全冷却壁结构炉体、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湿式除尘煤气净化系统等先进技术。针对大风机投产、富氧减少、原燃料质量下降等因素,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进一步优化炉料结构,完善上下部调剂,制定更趋合理的高炉操作方针,高炉的强化冶炼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石钢2号高炉通过改善原燃料条件,优化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加强高炉上下部调剂,实现了高、低挥发分烟煤的混合人炉,提高了煤比,高炉冶炼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唐钢4#高炉(容积3 200 m3)通过抓原燃料质量、优化上下部制度、合理控制操作炉型,充分利用风温和富氧的优势,提高喷煤比、降低焦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强度冶炼措施,高炉指标稳步提升,高炉利用系数最高突破2.5 t/(m3.d),实现了长期稳定高效生产和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4.
邯钢5号高炉(2000m^3)大修扩容开炉达产以后,通过进一步优化基本的操作制度、加强原燃料管理、严格标准化操作、推行低硅冶炼等强化冶炼措施,在强化冶炼和改善经济技术指标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石钢1号高炉2003年7月造衬后的冶炼实践,分析了炉型变化后的主要生产指标与相应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邯钢4号高炉(918m^3)大修后开炉方案的制定和开炉后快速达产的生产实践进行了分析,本次对4号高炉大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湘钢1#高炉第三代1996年7月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维持低冶炼强度操作,1998年7月开始实施第一阶段强化冶炼,实现了全风口作业,1999年3月,实施第二阶段强化冶炼,通过增加喷煤量,提高顶压,矿石混闭和扩大矿批,以及稳定操作等措施,使高炉利用系数突破了2.0t/(m^3.d),达到了高炉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对邯钢4号高炉(炉容917m^3)停炉操作进行了分析,本次停炉过程中前期采用了全风、高压和富氧操作,采取回收煤气空料线停炉、料面降至风口带以下的方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现了安全、快速、顺利停炉,并尽最大可能加强能源回收、减少噪音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对唐钢1#高炉的强化冶炼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稳定原燃料质量,特别是减少粉末入炉、提高富氧率、严格热制度和造渣制度、加强上下部调剂以及炉前配合、加强人员培训和生产设备的管理等措施,实现了高炉强化冶炼,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