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凝土》2016,(5)
采用水平盘管的方式测试C70自密实混凝土在超长泵送管道中的工作性和黏度的变化,并监测管道沿程压力变化,目的为了测试水平模拟参数转化为超高层垂直泵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C70自密实混凝土经过水平1 590 m管道泵送前后,其坍落扩展度损失12 cm,V型漏斗时间减小3 s,含气量增加几乎一倍;塑性黏度降低82%,屈服应力增加86%,水平管道平均压降为0.012 MPa/m,90R1弯管平均压降为0.020 MPa/m。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平盘管的方式测试C70自密实混凝土在超长泵送管道中的工作性和黏度的变化,并监测管道沿程压力变化,目的为了测试水平模拟参数转化为超高层垂直泵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C70自密实混凝土经过水平1 590 m管道泵送前后,其坍落扩展度损失12 cm,V型漏斗时间减小3 s,含气量增加几乎一倍;塑性黏度降低82%,屈服应力增加86%,水平管道平均压降为0.012 MPa/m,90R1弯管平均压降为0.020 MPa/m。  相似文献   

3.
机制砂因石粉含量高、颗粒棱角多、表面粗糙等特点,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泵送性能影响显著.基于流变学理论与Kaplan混凝土泵送压力计算模型,结合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现场泵送压力测试,利用流变参数坍落度S和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t建立了这种混凝土的泵送压力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机制砂特性和配合比参数对其泵送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机制砂特性与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泵送压力影响显著,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泵送过程中的泵送压力和沿程泵送压力损失是决定混凝土能否泵送及泵送效率的关键参数。使用贴片式压强计测量实际工程中混凝土泵送压力及沿程泵送压力损失,研究混凝土强度等级、工作性和泵送速度等因素对沿程泵送压力损失的影响,并通过水平盘管泵送试验验证开孔式及贴片式压强计测试结果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的前提下,高强混凝土和大流态混凝土泵送压力及沿程泵送压力损失较小;匀质性较差或离析混凝土泵送压力及沿程泵送压力损失较大,堵泵风险较高;实测工作性良好的大流态C60混凝土超高程泵送过程中的沿程泵送压力损失小于Morinaga经验公式预测值。  相似文献   

5.
依托实际工程,以坍落扩展度、V型漏斗流出时间、L型仪比例、坍落扩展度经时损失以及压力泌水率作为混凝土的泵送性能评价指标,通过不同配合比参数和机制砂特性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了各参数对混凝土泵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粉比和砂率对混凝土的泵送性能影响较大,粗骨料掺量影响较小;当粉煤灰掺量在30%以下时能够改善泵送性能;且当机制砂砂率为45%、石粉含量在10%左右时,其各项泵送性能较好。实际工程中配制满足泵送要求的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时,须严格控制各参数取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2种一般掺和料与硅灰组成三掺体系,以粗骨料体积、砂的体积分数、水胶比、矿物掺和料比例为变量因素进行配合比正交试验,对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及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矿物掺和料三掺能有效解决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黏聚性与流动性的矛盾问题,减小泵送损失。粗骨料体积为0.35m3,砂的体积分数为0.49时,泵送至260m高度后C50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无变化。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2017,(5)
为探究泵送过程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模拟泵送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混凝土泵送前后工作性、抗压强度、抗渗性和孔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泵送过程中机制砂混凝土的流动性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失,泵送压力逐步稍微增大,其中低强机制砂混凝土流动性损失更明显;泵送后机制砂混凝土的密度和强度较泵送前有所增加,其中低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变化幅度更大;由于混凝土泵送过程中泵送压力的作用,使得泵送后硬化机制砂混凝土的孔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大孔数量减少,小孔比例增加,总的孔隙率降低,抗氯离子渗透性优于泵送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泵送过程的实质是压力通过水传递后,使混凝土产生部分密实,性能发生变化并产生移动。由此对混凝土可泵性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超高泵送系统进行了施工计算,尤其是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泵送损失问题的提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的有关超高泵送混凝土施工性能评价的关键控制指标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自密实混凝土模板侧向压力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开展大尺度钢管自密实混凝土侧向压力现场试验。与试验展开对比分析,探讨国内外不同普通混凝土侧向压力计算方法计算自密实混凝土侧向压力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浇注时的最大侧向压力较大,但浇注完成后残余应力较小;在一定的浇注速率下,自密实混凝土浇注高度超过一定值后,最大侧向压力不再增加,保持为定值;自密实混凝土的最大侧向压力可参照JGJ 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推荐的方法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型泵送混凝土三通分流器进行混凝土压力损失试验。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三通分流器的有限元模型,对泵送混凝土的压力损失进行了模拟。根据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压力损失实用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泵送混凝土通过三通分流器后,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流速的增大,坍落度的减小,压力损失逐渐增大。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实用计算公式可以有效预测混凝土的压力损失。  相似文献   

11.
《工业建筑》2016,(9):108-111
以徐变度和干燥收缩应变为评价指标,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泵送混凝土进行徐变和收缩特性研究,并分析其与混凝土配合比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混凝土的徐变度随其强度等级的提高而降低,同样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比普通泵送混凝土的徐变度大。研究表明:开始加载龄期延长可降低混凝土的徐变度,高强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规律与其徐变类似,凡是使徐变增大的因素也会使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增大;掺加高吸水性树脂的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早期徐变度增长快,但是后期徐变发展速度明显降低,表明其可改善高强混凝土结构的长期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12.
测量泵送压力功率负载密封度分配机制混乱,导致高层建筑混凝土输送泵排量较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预制装配式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计算预制装配式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骨料粒径,设计泵送混凝土的配比类型,并据此构建施工泵送过程的离散元模型,根据分配阀负载密封度测量泵送压力功率。设计混凝土泵送管道结构,布置混凝土输送泵管,完成预制装配式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施工。实验结果表明,预制装配式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的高层建筑混凝土输送泵排量较高,施工技术更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结构应用监测系统对泵送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混凝土浇筑侧压力进行试验研究。揭示了泵送自密实混凝土浇筑侧压力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实测侧压力值与流态计算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试验数据与规范公式计算结果分析,说明了自密实混凝土最大侧压力计算模型的适应性;研究成果可为自密实混凝土模板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研究泵送混凝土流动状态入手,进一步分析泵送混凝土的流动阻力和压力损失等,以期为混凝土泵和泵车的设计以及泵送混凝土施工提供一些初步的依据。一、泵送混凝土流动状态分析1.新拌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质泵送混凝土在压力作用下沿管道流动时呈什么流态,主要取决于搅动的惯性作用和粘性的稳定作用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表征惯性的物理量是质量。质量愈大,  相似文献   

15.
超高泵送自密实混凝土的早龄期力学性能对超高建筑施工方案的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是超高建筑施工力学的基础关键问题。针对某超400 m高层建筑的超高泵送自密实混凝土,同批次制作了30个150 mm×300 mm的标准圆柱体试件,对其进行早龄期力学性能试验,观察其受力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获取轴向荷载-位移曲线,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分析其各性能指标随龄期增长的变化规律,提出早龄期超高泵送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及弹性模量计算式以及单轴本构方程。结果表明:超高泵送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随着龄期的增长,轴压荷载-位移曲线的下降段越来越陡,说明混凝土的脆性增加;轴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龄期变化趋势类似,龄期不大于21 d时,弹性模量的增长速率大于抗压强度的增长,当龄期在21~56 d时,弹性模量的增长速率小于抗压强度的增长,按照提出的早龄期力学性能算式得出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较接近;当龄期不大于14 d时,混凝土的变形能力衰减较快,当龄期大于14 d时,变形能力变化不大;拟合出的单轴本构方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应用混凝土泵送压力测定试验台开展泵送机构倾角、推送速度和加速度对混凝土泵送阻力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空载工况下,泵送机构倾角对泵送阻力的影响不大;仅推送直管混凝土时,随着泵送机构倾角增大,泵送阻力增加;泵送压力与推送速度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加速推送全管(直管+锥管)混凝土时,推送加速度越大,泵送阻力越大;而推送直管混凝土时,推送加速度越大,泵送阻力越小。此外,直管混凝土工况下随着推送减加速度增大,平均推送压力减小。  相似文献   

17.
用Fluent软件建立了泵送混凝土在泵管中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将混凝土看成连续体,分别采用单相流和两相流来描述泵送混凝土进行模拟计算,提出了混凝土在泵管中的流速、压力分布及泵送压力损失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泵送高度超过300m之后,混凝土泵送时间增长、泵送阻力增大,混凝土在高压状态下易出现离析堵管现象,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黏度和良好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保塑性差与超高泵送高保塑性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武汉中心工程C60自密实混凝土最大泵送高度为410.7m,混凝土性能指标确定和泵送系统的配置存在一定困难。以武汉中心工程为例,介绍了超高泵送关键施工技术,有效确保了混凝土可泵性。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2018,(12)
针对不同地区混凝土原材料的差异性,结合钢管混凝土运用泵送顶升浇筑法,提出基于甘肃地区原材料得到适合兰州地区的高强度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结合实际的工程案列,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送性、较高的流动性和自密实性,能够满足钢管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矩形钢管柱泵送顶升截至阀的设计,保证钢管混凝土连续、高效、快捷的施工;自密实混凝土和钢管可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了钢管内混凝土的密实性以及钢管与混凝土连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对水胶比为0.43的自密实混凝土和普通泵送混凝土的早期开裂性能和干缩开裂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同样水胶比情况下,在早期开裂和干缩开裂试验中,自密实混凝土的裂纹宽度均较普通泵送混凝土细,裂纹数量均较普通泵泵送混凝土多;从总体上评价,自密实混凝土的抗早期开裂和于缩开裂的性能均优于普通泵送混凝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