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太原市某工程用C80钢管混凝土施工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进行了减水剂、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砂率等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工作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配合比参数可以制备出具有自密实性能的C80混凝土。  相似文献   

2.
以自密实混凝土(SCC)的工作性及28 d抗压强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低胶凝材料SCC性能的因素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水胶比、砂率、粉煤灰和矿粉掺量对低胶凝材料SCC的工作性及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水胶比与粉煤灰掺量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且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所制备的低胶凝材料SCC具有优异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坍落扩展度经时损失仅为8.1%,初始坍落扩展度与J环扩展度差值为20 mm,离析率为4.9%,后期强度增长幅度大,抗水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好。  相似文献   

3.
用机制砂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研究了采用河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且用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的混凝土的性能,并提出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优化技术、外加剂复掺技术、大掺量矿物掺和料复掺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要求与河砂(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复掺外加剂和复掺大掺量矿物掺和料等技术手段,试验配制出了初始坍落度大于24 cm、坍落扩展度大于60 cm、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在5~15 s、抗压强度等级达到C50以上的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以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的普通C50混凝土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单方胶凝材料用量、砂率、机制砂与天然砂比例、粉煤灰与矿渣粉比例4个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和自密实性能的影响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的掺入对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有不利影响;在水胶比不变的前提下,单方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自密实性能均有积极影响;筛选出了满足施工技术参数要求的因素组合。  相似文献   

5.
李玉龙 《建筑结构》2022,(2):19-22,29
以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的普通C50混凝土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单方胶凝材料用量、砂率、机制砂与天然砂比例、粉煤灰与矿渣粉比例4个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和自密实性能的影响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的掺入对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有不利影响;在水胶比不变的前提下,单方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自密实...  相似文献   

6.
C100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依赖于原材料自身特性及胶凝材料的组合设计。在选定机制砂、反击破花岗岩碎石基础上,重点对胶凝材料的密实堆积技术展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胶凝体系中须引入超细粉这种区别于普通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本文中的超细粉料微珠掺量在20%时,胶凝体系达到密实堆积程度,复合胶凝体系的D50为3.44μm,制备的混凝土28d强度达到110MPa以上,满足C100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原材料组分(高效减水剂、矿物掺合料)和配合比参数(砂率、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砂率是影响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匀质性和填充性的重要因素,本试验条件下合理砂率为50%~55%;20%粉煤灰复掺5%硅粉体系自密实混凝土表现出较好的流动性和黏聚性,但同时也需要高效率的高效减水剂并增大减水剂掺量来克服硅粉所产生的巨大内聚力,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是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理想外加剂;水胶比的增加将降低浆体的黏度,在较高水胶比体系下,可通过适当掺加硅粉或者增黏剂以满足浆体的黏聚性;硅粉在低胶凝材料用量体系中能起到较好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纤维掺量、砂率、胶凝材料用量、用水量、骨料最大粒径、高效减水剂用量等对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一定范围的纤维掺量、增加胶凝材料用量、增加用水量、减小骨料最大粒径、增加高效减水剂用量等措施可保证自密实混凝土的高工作性.提出了抗压力水渗透要求和抗氯离子渗透要求工况的纤维最佳掺量范围分别为0.9~1.2 kg/m3和0.6~0.9 kg/m3.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方原材料,在自密实混凝土初步配合比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配制出C25芯柱自密实混凝土,分析了粉煤灰掺量、砂率、高效减水剂和增稠剂掺量等主要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与同强度等级C25混凝土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使用机制砂配制C35水下大流动性混凝土。机制砂表面粗糙,颗粒级配不及河砂,在原材料选择上,应优选低碱水泥、机制砂专用外加剂及有一定石粉含量的机制砂,配合比关键参数选择上胶凝材料用量、用水量及砂率、外加剂掺量等较河砂混凝土应适当提高。在上述原则下使用机制砂配制出C35水下大流动性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选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研究粉煤灰掺量、砂率、再生骨料掺量和水灰比对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各因素的顺序依次为:水灰比砂率粉煤灰掺量再生骨料掺量;影响7 d抗压强度的各因素的顺序依次为:粉煤厌掺量水灰比砂率再生骨料掺量.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要求,优选出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再生骨料掺量80%,粉煤灰掺量30%、砂率45%、水灰比0.30,通过验证试验表明该配合比配制的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强度满足C40自密实混凝土要求.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广东省地方原材料,研究了双掺粉煤灰和矿渣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大掺量矿渣微粉和粉煤灰会导致自密实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下降,粉煤灰和矿渣微粉总掺量以不超过40%为宜;在同样胶凝材料组成条件下,为达到相同的强度等级,自密实混凝土需采用较普通泵送混凝土更低的水胶比。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C50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技术要点及其生产、浇筑施工、养护关键措施。通过优化胶凝材料体系、机制砂和细砂复掺比例、用水量及外加剂用量,配制出了高流动性、填充及钢筋间隙通过能力良好的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并成功应用于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例,采用特制钢纤维、高性能复合掺合料等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试验,以混凝土施工性能和力学性能作为评价指标,优化了砂率、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钢纤维掺量等影响因素。试验结果和工程应用表明,特制钢纤维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高性能复合掺合料能改善拌合物的粘聚性,按照砂率为41%,水胶比为0.30,钢纤维体积掺量为2.5%,胶凝材料用量为630 kg/m~3的配合比,能够配制出抗折强度达到20 MPa的超高抗折钢纤维混凝土。  相似文献   

15.
纳米碳纤维混凝土制备及其压敏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制备不同掺量纳米碳纤维混凝土,并采用自行设计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了各混凝土试件的压敏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普通制作工艺和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可使纳米碳纤维均匀分散在混凝土材料中,当掺入胶凝材料体积0.8%~1.0%的纳米碳纤维掺量时可制备出压敏性优良的智能混凝土材料。  相似文献   

16.
钢柱型自密实混凝土收缩变形大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通病,某工程在原设计配合比基础上,掺加不同掺量的减缩剂,确定了不同掺量对C60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发展、收缩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减缩剂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的0.17%。  相似文献   

17.
自密实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工作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探讨了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评定方法,并对掺加磨细矿渣的自密实混凝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磨细矿渣含量、胶凝材料总量、砂率、减水剂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和强度的影响,配制了高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自密实混凝土,为掺加磨细矿渣的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在低胶凝材料的情况下,粉煤灰与矿粉比例、石粉量、不同增稠剂和黏度改性剂比例对自密实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掺12%石粉范围之内,石粉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和抗碳化性能有改善作用,但随着石粉掺量的增大,混凝土7d和28d强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当粉煤灰与矿粉总掺量为40%,外掺12%的石粉,可以制备出性能优良的低胶凝材料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胶凝材料和砂率对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对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和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胶凝材料用量在540kg/m3~580kg/m3之间时,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工作性;砂率对混凝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制备清水混凝土,系统研究了胶凝材料与矿物掺合料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根据不同矿物掺合料掺量条件下胶凝材料用量与28 d抗压强度关系线性回归得到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推荐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当矿物掺合料种类相同时,矿物掺合料掺量越大,清水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幅度越大;在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40%,其中硅灰掺量为3%时,清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值最大,最大值达到了72.7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