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三角模型的图们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图们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3者之间的联系和生态反映状况,构建三角模型对图们江流域2007年的各县市相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以及1978-2007年图们江流域相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延吉市处于很强可持续经济发展区域,珲春、敦化两市处于一般可持续经济发展区域,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则较弱;1978-2003年图们江流域处于一般可持续经济发展趋势,2003年以后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处于很强可持续经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城市扩张强度、紧凑度等指标,分析近20年来连云港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分类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云港市建成区1995—2013年近20年间面积增长了3.1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和水体转变为居民用地和工业用地上;通过结合人口增长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地理因素和政府政策导向因素等对连云港市扩张情况进行驱动力分析,政策导向前提下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其最直观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以泉州市为例,构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性3方面分析泉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状况,采用变异系数确定权重和生态综合指数模型评价泉州市城市生态综合指数.研究表明,2011—2015年期间,泉州市生态综合指数在0.41~0.45之间,泉州市生态城市处于一般水平,2015年ECI最高,2012年ECI最低.泉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应从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城市品牌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为泉州市生态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基于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的比较,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2010—2014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绩效呈逐渐上升的演化态势,但绩效一直处于初级水平,未能实现绩效等级跨越;2010、2013、2014年障碍度最大的准则层分别为绿色发展、交通枢纽和开放发展,2011—2012年商贸中心的障碍度最大;从指标层障碍度来看,各年份主要障碍因素不尽相同,最大障碍因子历经了从公共图书馆藏书、星级酒店数量再到客运总量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在回顾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国内21所超大与特大城市宜居水平的评价框架,并对其宜居水平进行测量;采用因子分析法简化宜居因子变量,进一步考察宜居性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四个维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城市宜居状况;得益于经济发展实力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方面的突出优势,超大城市宜居水平明显高于特大城市;通过回归分析可知,经济发展因子叠加公共服务因子的效用对于人口规模的解释力度较强,这进一步验证了“七人普”结果中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原因。为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保持竞争力,超大与特大城市仍需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公共服务供需匹配角度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宜居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对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的概念和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评价两系统的发展水平,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并进行时空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2—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发展情况都呈上升趋势,但达到极度耦合协调程度的城市较少,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呈现“钟形”特征,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度因子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相对一致性。因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支撑下,各省要加强要素资源流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1996—2012年的产业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数据为数据源,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别对4个时间段(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0—2012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分别从产业结构、碳密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强度、人口效应等影响因子与碳脱钩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上海、福建4个省份在2010—2012年均呈现出强脱钩状态,其脱钩指数ε分别为-0.150 3,-1.373 8,-0.214 0和-0.006 0,其他时间段多数省份ε在0~0.8之间,呈弱脱钩状态;2)2001—2005年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其平均增速达75.3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5.78%,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山东省,为140.53%;3)2006—2010年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减少了58 034.94万t,其中山东贡献最大,减少了10 259.76万t;4)3个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反映了碳排放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将带来碳排放的减少,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8.
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当前热点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1999-2008年最新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将灰色关联分析法(GRA)与层次分析法(AHP)集成赋权,构建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1999-2008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计算了中国各子系统和整个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最后对中国复合总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国复合总系统整体上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804 5.结论符合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支撑。以广西典型城市为例, 引入熵值法和面板模型, 从城市人口-经济-空间视角, 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及构建城市化建设评估面板模型。结果表明: (1) 模型模拟结果良好, 可有效模拟与刻画不同城市间城市化建设的异同性; (2) 评估结果揭示案例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但城市化建设模式相同, 空间差异不明显; (3) 案例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及土地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现为线性、正U 型和正U 型的关系;(4) 案例区经济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边际效应强度为1. 48, 即经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提高1. 48%, 但案例区经济发展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 在研究期间, 案例区人口和土地城市化提高抑制城市可持续发展, 即现阶段案例区呈现人口和土地过度城市化现象。为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三方面构建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安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和线性回归模型对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市2001~2012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现低开高走的上升趋势,2012年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根据预测,至2025年西安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最终将达到2.5830,而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则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1.
运用DEA方法对2007—2016年三大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 13个主要城市星级酒店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综合效率上,长三角、珠三角均明显高于东北地区,且珠三角地区效率增长趋势明显,东北地区效率波动明显。(2)在技术效率上,长三角、珠三角均明显高于东北地区,且珠三角地区效率增长趋势明显,东北地区效率波动明显。(3)在规模效率上,三大地区均处于较高水平,且珠三角和东北地区增长趋势明显。(4) 13个城市星级酒店效率中,综合效率与技术效率变化趋势一致,且规模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南京、无锡、杭州、广州、中山的星级酒店处于高水平效率;苏州、宁波、深圳、珠海的星级酒店处于中高效率水平;东北地区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城市星级酒店处于较低效率。(5)房地产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及对外开放程度对三大地区星级酒店影响不同。因此,三大地区及各城市星级酒店在提升效率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加速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人口城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昔日的落后局面演变成现代的、进步的状况.它通常表现为:第一、农村人口大量移入现代化的城市居住生活.第二、城市(镇)人口不断增加,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与此同时,农业逐步实现工业化,农村逐渐实现现代化.人口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现代化水平愈高,城镇人口比例也愈高.改革以来,我国人口增多,工业发展、经济增长,就必然导致人口城镇化.我国的城市是多还是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我国人口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试作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口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人口增长是十分重要的人口变化因子,对人口增长的准确预测能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借鉴相空间重构和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我国人口增长的相空间重构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运用相空间重构,可挖掘人口增长时间序列更为丰富的信息,利用神经网络建模可较好地解决非线性问题,使预测更符合实际.以我国1950—2002年人口增长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和和预报精度,为我国人口增长预测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DPSIRM框架模型,以保定市为例,构建城市化进程与水安全相关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6个子系统,并分别计算子系统各指标权重;对城市化进程与水安全发展过程进行趋势分析和耦合交互分析,并选择T-C-D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协调度分析.结果显示:保定市2005—2016年处于城市加速发展阶段,2017—201...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城市发展特点,以银川市为例,采用人口相对动态变化指数、人口均衡度指数及人口集中化指数等综合指数方法,研究2009—2014年银川市收缩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2010—2011年银川市的人口动态相对指数较大,说明城市人口波动较大,城市的收缩现象明显;就人口均衡度指数而言,财政收入增加值和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均衡度较小,表明其对城市收缩影响较强,而非农人口增长率和卫生医疗机构增加数均衡度较大,表明其对城市收缩影响较弱;2011年城市人口集中化指数较高,随后集中化指数下降,这符合银川市城市人口的动态相对变化值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人口结构.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动情况,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确定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0~14岁人口比例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而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人口城乡就业比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提出通过调整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拓宽职业培训渠道、协调城市和农村发展以减少人口流动的阻碍来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十年,是上海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社会事业进步最明显,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整个城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GDP年均增长12.2%,2001年达到49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80美元.通过加快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通过构造省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引用熵值法客观赋值,利用协调度模型,测算出全国30个省的协调度,再引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全国各省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空间正相关明显,空间自回归系数ρ显著为正,表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省域之间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和技术进步对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业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口规模的影响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影响角度着手,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分别构建主成分、基于阿尔蒙法的滞后分布、区域经济引力、断裂点范围等模型,研究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影响力.研究得出: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导地位,且与经济圈内的城市发展联系密切;距上海越远的城市发展速度越低,上海的经济发展在整个经济圈内具有辐射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阶段的特大城市,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劳动力的短缺更为严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上海引进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导致城市人口规模过度膨胀。劳动力的短缺使得上海服务业工资上涨迅速。大量老年人口过早进入退休年龄从而导致退休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进一步增加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支出。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次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和意愿调查数据,对上海市老年人口就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探讨影响老年人口就业的主要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提出促进老年人口就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