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决柜式喂料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料头、料尾时间过长等问题,利用分段控制方法对柜式喂料机的出料流量控制方式进行了改进.在料头阶段,通过PLC控制程序调整,将提升带的连续运行方式改为间歇式运行,并在提升带上设置积料过程以增加物料厚度,增大对定量管的供料能力;在料尾阶段,改变贮柜上光电开管位置以提前判断出料尾的到来,加快底带运行速度并改变拔料辊转向,使贮柜内物料快速出柜,减少料尾时间.应用效果表明,改进后解决了料头流量不足问题,保证了后续设备对物料流量的需求;料尾持续时间由改进前的近10 min缩短为1 min,物料流量控制稳定,较好地满足了工艺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回潮后片烟含水率的稳定性 ,为后道润叶加料工序提供一个较稳定的片烟流量 ,对切片、回潮系统的控制方式进行了改进。将片烟流量由切片机的切片速度控制改为电子皮带秤流量控制 ;片烟含水率由通过操作人员设定加水量控制改为根据回潮后片烟含水率变化情况来调节加水量的自动控制。改进后效果明显 ,片烟流量的波动幅度由± 15 0 0kg下降到± 2 0 0kg以内 ;含水率波动由± 3%下降到± 1%以内  相似文献   

3.
柜式喂料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出料结团、喂料流量骤降、堵料、尾料过长等问题,主要由拨辊及侧面弧板挤压、布料不均及缺少尾料输送装置导致。为此对柜式喂料机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喂料机拨辊与底带速比配置,改造了侧面弧形板,更换了光电管的选型并启用了柜中检测器,增大了进料振槽落料斜口角度,重新设计了导流板,实施了尾料拨辊反转等。改进后的应用效果表明,出料结团、流量骤降及堵料频次分别降低了92.5%,88.9%及94.1%,平均尾料时间减少了18.1 min,烟堆高度分布均匀,出料顺利,避免了烘丝流量瞬时骤降而引起含水率标准偏差超标的问题,提高了产品工艺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片烟加料机出口含水率批次间差异大,造成薄板烘丝机入口含水率不稳定等问题,对片烟加料机进行了改进。为降低循环热风温度波动,减少循环热风中的雾化料液,将固定的抽拉式排潮网改造为由旁链固定的排潮网带,增加了排潮网自清洁装置,并设计了一套雾化料液收集和清洗系统。结果表明,改进后片烟加料机有效降低了加料出口含水率的批次间差异,出口物料含水率稳定,批次间极差由1.47降低到0.46,稳定在±0.5以内;薄板烘丝机入口含水率的批次间极差由1.98降低到0.58,稳定在±0.6以内。改进后有效控制了片烟加料出口含水率,保障了薄板烘丝工序来料烟丝含水率的稳定,提升了卷烟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卷烟制丝环节单等级片烟预处理的工艺要求,解决传统柜式片烟存贮占地面积大、贮柜数量多、贮柜型号不统一等问题,通过合理设计系统的装箱方式、存贮形式、翻箱形式及料箱结构,采用实时含水率折算与静态秤计量组合技术,设计了单等级片烟箱式存贮系统。应用效果表明,该系统存贮能力为1900料位(每料位120~150 kg),满足了卷烟生产企业精细化加工处理工艺要求,保证了各等级片烟的精确配比,配比精度提高0.29百分点,生产用煤降低5.46×105kg/年,片烟造碎率减少0.17百分点,有效提升了叶组配方精度的保证能力,提高了系统单位空间存贮密度,实现了分组加工模式下片烟存贮与配比过程的柔性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CTD(Comas Tower Dryer)烘丝机进料系统频繁堵料问题,通过研究进料系统的气流走向分析了堵料原因。堵料主要发生在进料气锁至膨胀单元末端,分别是:长时间停机后的料头阶段,由于冷凝水积聚管路引起堵料;流量异常骤降时由于电子秤加速与后续匀速输送带不匹配,造成烟料扎堆引起堵料;系统内压力异常造成生产中段间歇堵料。通过加装疏水系统、电子秤下游输送带加装拨辊、设计嵌套式管道接口软连接等方法对进料系统进行了改进。应用效果表明:改进后CTD烘丝机较好地解决了堵料问题,堵料频次由原来的2.3次/批减少到0.2次/批,出口烟丝含水率标准偏差由3.8%减少到1.7%,保证了进料流量稳定性,提升了烘丝品质。  相似文献   

7.
大唐桂冠合山发电有限公司#1、#2炉(2×330MW)远距离气力输送技改工程,采用LQZ型正压浓相气力输送技术,进行大胆创新、优化设计,技改投产后运行稳定可靠,实现了粉煤灰零排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目前发电厂气力除灰系统改造有着普遍的推广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复压打包环节中因成品片烟与环境温度存在差异而造成局部片烟含水率超标等问题,采用真空降温技术设计了一种打叶复烤成品片烟在线降温系统。将原平板式打包压头改为安装有真空吸口的空腔压头,在空腔压头下行复压打包时将烟箱中的湿热空气从真空吸口抽出,从而降低烟箱内部温度,减少高温高湿气体蓄积,避免在塑料内膜袋内侧形成冷凝水;增加反吹扫装置,避免片烟或烟末进入真空管道。以咸阳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成品烟箱为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使用降温系统后,成品烟箱局部片烟含水率超标比例降低1.995百分点,烟箱平均温度下降3.12℃;节约人工费用约1.5万元/万箱,节约采暖蒸汽费用约24万元/年。该技术可为提高打叶复烤生产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制丝线烘丝入口含水率控制精度低、批次间波动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补偿加水的烘丝入口含水率调控系统.采用松散回潮环节减少加水,片烟增温环节补偿加水的策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片烟增温出口到烘丝入口物料含水率变化关系的回归方程,用于指导片烟增温环节补偿加水目标的设定.以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七匹狼(豪情...  相似文献   

10.
苏福彬  张伟 《食品与机械》2015,31(5):146-148
为解决干冰线RC-80叶丝回潮系统因回潮滚筒入口前烟丝温度高以及滚筒导流板设计不合理,造成滚筒内烟丝造碎量大、粘丝和湿团量过多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对干冰线RC-80叶丝回潮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改进。在回潮滚筒入口前的冷却皮带增加可变频的低风压吹风设备,以及对滚筒内部导流板进行优化改造。结果表明,全压590Pa通风机频率15Hz下,滚筒入口前的烟丝温度可由65℃降至低于40℃,烟丝的造碎减少,粘丝和湿团量降低,达到了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烟丝损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制丝工艺要求,分析贮丝柜堆积进料方式的缺点及平铺进料方式的合理性.通过在原有的双层贮丝柜上面加纵向行车,改堆积进料方式为平铺进料方式.保持了双层贮丝柜占地面积小、贮丝能力高的特点,提高了烟丝含水率和配方的均匀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烟叶复烤生产线中柜式定量称重系统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电子皮带秤和电子静态秤应用于打叶复烤生产线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发了“动静结合”的柜式定量称重系统(柜式秤),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并着重论述了柜式秤应用中的流量放大和偏载问题。柜式秤设置在打包机的前方,既能静态称重又能保证来料连续不间断,精度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3.
复烤烟叶RAPD反应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复烤烟叶为实验材料,对烟草RAPD分析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获得了清晰的DNA条带.确立了最适RAPD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40 ng,Mg2+1.5 mM,dNTP0.13 mM,引物0.30 μM,Taq DNA聚合酶1.25 U;37℃退火30 s.该反应体系为烟叶品种的合理利用及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松散回潮工序的过程控制能力,降低关键指标波动。通过改善回风和含水率控制结构,优化工艺参数,使松散回潮出口烟片温度和含水率的波动减小,出口含水率平均标偏SD 从0.43% 降到0.24%,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过程控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振动筛分机设备不便于保养,筛分效率不稳定,加料筛分工序易影响加料均匀性及加料质量的问题,设计了新型振动筛分机,同时对现有加料筛分工序路线进行了优化。介绍了新型振动筛分机的工作原理和优化后的加料筛分工序路线,经过实践检验:1)该方法有利于提高保养效率;2)能够实时监测筛分情况,实现筛灰取样双用途;3)6 mm以下烟末有效筛分率更加稳定,保持在90%左右,保证了筛分效果的稳定;4)改进后进入加料机碎片量得到了有效减少,筒壁粘附碎片量也因此降低,与原设备工况相比,改进后加料机筒壁粘附碎片量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6.
筒仓仓顶布料系统是散粮筒仓生产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影响散粮装卸、储运生产效率的主要工艺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设备、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发展,仓顶布料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促进了散粮装卸、储运向更高效、更节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根据近几年的工程设计和使用经验,对现阶段常用的仓顶形式进行了总结和论述,阐述了不同形式布料系统的作业方式,并对不同形式布料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工程实践案例,对不同形式仓顶布料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归纳汇总,并提出了设计论证阶段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Canadian tobacco package warning syste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9.
Fumigation with phosphine has the potential to disinfest grain stored in silo bags but only limited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whether phosphine fumigation can be undertaken effectively and safely in this form of storage. Fumigation with phosphine was tested on two (70 m) replicate silo bags each containing 240 t of wheat (9.9 and 9.2% m.c.). The target application rate of phosphine was 1.5 g m−3 with a fumigation period of 17 days. Aluminium phosphide tablets were inserted into each bag at ten release points spaced at 7 m intervals starting 3.5 m from either end of the bag. A total of 14 bioassay cages containing mixed age populations of strongly phosphine resistant Rhyzopertha dominica (F.) were inserted into each fumigated silo bag. Complete control of all life stages of R. dominica was achieved at all locations in the fumigated silo bags. Phosphine concentrations at release points increased rapidly and remained high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fumigation. Concentrations at midway points were always lower than at the release points but exceeded 215 ppm for ten days.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available phosphine averaged over the first three full days of the fumigation for both fumigated silo bags was 2.8 × 10−7. Venting the silo bag with an aeration fan reduced the phosphine concentration by 99% after 12 h. Relatively small amounts of phosphine continued to desorb after the venting period. Although grain temperature at the core of the silo bags remained stable at 29 °C for 17 days, grain at the surface of the silo bags fluctuated daily with a mean of 29 °C.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ilo bags can be fumigated with phosphine for complete control of infestations of strongly phosphine resistant R. dominica and potentially other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