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Fe2+活化过硫酸钠(SPS)降解亚甲基蓝(MB)效率,设计了一种毛细管微反应器。以磁力搅拌和静置反应系统作为对比,研究了在毛细管微反应器中MB与硫酸亚铁(FeSO4)混合液pH值、FeSO4浓度、SPS浓度、进料流量以及毛细管长度对MB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B与FeSO4混合液的pH值的增大,MB降解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FeSO4浓度的增加,MB降解率先升高后降低;当SPS浓度从0.2 mmol·L-1增加到1.8 mmol·L-1时,MB降解率显著升高,继续增加SPS浓度,MB降解率缓慢上升。随着进料流量和水浴温度的增加,MB降解率升高;随着毛细管长度的增加和进料流量的减小,MB降解率升高。在相同反应条件下,毛细管微反应器氧化降解性能优于磁力搅拌和静置反应系统。当MB浓度为0.2 mmol·L-1,MB与FeSO4混合液pH值为3、FeSO4浓度为1.4 mmol·L-1、SPS浓度为1.8 mmol·L-1、进料流量为1 mL·min-1、毛细管长度为6.32 m时MB降解率可达85.92%。  相似文献   

2.
以亚甲基蓝(MB)作为目标污染物,实验研究了Fe2+/H2O2体系降解MB的活性物质,明确了主要反应条件对MB降解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HO2?没有直接降解MB的能力;Fe2+/H2O2体系对MB的降解能力主要来自于?OH;Fe2+/H2O2体系降解MB可分为快速反应阶段和匀速反应阶段。快速反应阶段的MB降解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体系对MB降解能力随H2O2初始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减弱的趋势,本实验条件下,最佳H2O2初始浓度为5 mmol·L-1。体系对MB降解能力随Fe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MB降解速率随MB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MB降解率随其初始浓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保证?OH生成速率及其有效利用是提高体系氧化能力及H2O2利用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吉红军  龙涛  陈墙  何跃  林玉锁  余冉  祝欣 《化工学报》2016,67(9):3879-3887
考察了在典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辅助增溶作用下,活化过硫酸钠(SPS)对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氧化修复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10%(20 g·L-1)的Tween 80对PAHs的平均洗脱效率达到37.8%,连续淋洗样品4次,PAHs平均解吸率可达89.5%以上。当使用柠檬酸(CA)络合硫酸亚铁为活化剂时,在84 mmol·L-1 SPS浓度条件下,将反应Fe (Ⅱ)浓度由0.84 mmol·L-1增加至4.2 mmol·L-1,PAHs的平均去除率可从64.3%提高至73.5%。但当Fe (Ⅱ)浓度继续增大时,PAHs的去除率反而降低。固定SPS与Fe (Ⅱ)摩尔比为20:1,当SPS浓度持续增加至168 mmol·L-1时,总PAHs的平均去除率可提高到86.1%,之后SPS浓度对PAHs的去除率无显著影响。在活化SPS体系中添加0.25%的Tween 80后,与不加Tween 80的反应系统相比,PAHs平均去除率提高约14%。最终优化结果显示,在0.25% Tween80,42 mmol·L-1 SPS,2.1 mmol·L-1 Fe (Ⅱ)浓度条件下,受污染土壤中PAHs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0.0%。因此,Tween 80强化过硫酸钠可作为PAHs污染场地氧化修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刘康  李永生  王月姣  杜鑫 《化工学报》2013,64(9):3317-3323
基于流动注射流通式Na/Ca微电极串联动态电化学自动检测系统,给出了一种阳树脂在线离子交换连续合成高纯度柠檬酸钙的新方法,并实现了对阳树脂柱的运行状态及流出液中柠檬酸钙含量的同时自动在线监测。通过对此系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和优选,得到的结果是:检测系统的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由80 mmol·L-1 tris、175 mmol·L-1 H3BO3、1 mmol·L-1 KCl和0.025 mmol·L-1 CaCl2的混合液(pH 8.0)构成,样品注入体积为150 μl,总流量为2.26 ml·min-1,混合盘管长度为120 cm(I.D.0.5 mm);检测系统的测定范围分别为2.0~1000 mmol·L-1 Na+,0.2~50 mmol·L-1 Ca2+;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 0.68%;其检测下限分别为1.12 mmol·L-1 Na+,0.093 mmol·L-1 Ca2+。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市面上成本低廉及广泛使用的硫酸亚铁作为主体絮凝剂,通过两两组合投加方式,将FeSO4与FeCl3、PFS、PAC、Al2(SO4)3等除磷药剂分别进行复配;运用均匀实验的方法将FeSO4、FeCl3、PFS、PAC、Al2(SO4)3五种药剂进行复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复配药剂最佳条件为:FeSO4(质量浓度为10 g·L-1)与PFS(质量浓度为7 g·L-1)复配体积比为3∶1,投加量为2 mL,混凝转速为200 r·min-1,混凝时间为1 min,絮凝转速为100 r·min-1,絮凝时间为20 min,沉淀时间为30 min, pH值为7。总磷去除率为99.58%,除磷效率较单一的FeSO4和PFS均有所提升,分别增长了0....  相似文献   

6.
以活性炭作载体固定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构建固定床生物反应器,模拟溶浸采铀矿山吸附尾液全Fe浓度和溶液pH条件,对生物反应器氧化Fe2+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作载体比无载体时生物反应器氧化Fe2+速率增加了1.4倍,由0.5 g·L-1·h-1增大至1.2 g·L-1·h-1;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溶液中全Fe因生成铁钒而不断消耗,需要定期清理反应器中的铁矾和补充FeSO4以保持溶液中全Fe浓度;生物反应器最优的操作条件是:底部通气,Fe2+浓度为5 g·L-1时,溶液流量为1.2~1.4 L·h-1;Fe2+浓度为1 g·L-1时,溶液流量为5.4 L·h-1。  相似文献   

7.
芬顿法处理活性艳红X-3B的试验优化及降解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先炳  袁佳佳  董文艺  杨伟 《化工学报》2013,64(3):1049-1054
通过试验方法优化,研究了芬顿体系中pH值、温度、H2O2投加量以及过氧化氢/硫酸亚铁摩尔比C(H2O2)/C(FeSO4)对活性艳红X-3B脱色及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值对脱色率和TOC去除率的影响均最大。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进一步优化了反应条件,得出芬顿法去除活性艳红X-3B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3、H2O2投加量为2.5 mmol·L-1、C(H2O2)/C(FeSO4)=10时,模拟废水的脱色率可达98.93%,TOC去除率可达48.81%。此外,芬顿体系的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色度去除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根据Arrhenius公式计算得出活性艳红X-3B在芬顿体系中的反应活化能约为107 kJ·mol-1。  相似文献   

8.
王宏杰  曹喆  赵子龙  董文艺 《化工学报》2017,68(12):4756-4763
采用微波-过氧化氢工艺处理含Cu-EDTA废水,考察反应时间、初始pH、H2O2投加量、微波功率以及共存物质等因素对该工艺处理效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氧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3,H2O2投加量为41 mmol·L-1,微波功率为210 W时,1.57 mmol·L-1Cu-EDTA反应10 min后,Cu和TOC去除率分别高达97.0%和60.7%,出水电导率低至1.8 mS·cm-1,产泥量仅为0.15 g·L-1。NO3-的存在对Cu-EDTA的氧化降解过程无明显影响,而Cl-、H2PO4-和酒石酸对反应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工艺下反应4 min后Cu-EDTA基本氧化为中间产物,并在4~6 min内急剧降解,最终形成小分子羧酸类物质、NH3-N和无机碳。反应过程沉淀产物主要以CuO形式存在。相比Fenton工艺,该工艺在氧化效能、出水电导率及产泥量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张保平  马钟琛  刘运  郭美辰  杨芳 《化工学报》2017,68(5):1946-1953
以稻草为原料,经预处理、酚化、交联、氯化、胺化、季铵化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化学改性木质素并对其进行了FTIR,SEM,TG-DSC分析,考察了AuCl4-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盐酸浓度对化学改性木质素吸附AuCl4-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化学改性木质素表面致密且在217℃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含有大量酚羟基及胺基。当AuCl4-初始浓度为8.0 mmol·L-1时吸附容量达到最大,为784.50 mg·g-1,在AuCl4-初始浓度为1.0 mmol·L-1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600 min,当盐酸浓度为0.5 mol·L-1和AuCl4-初始浓度为1.0 mmol·L-1时吸附率为98%。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模型与Langmuir拟合较好。AuCl4-被化学改性木质素中的酚羟基以金单质的形态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10.
夏强  廖小刚  李纲 《无机盐工业》2021,53(10):119-124
采用简单的化学浴沉积法(CBD)制备出水合氢氧化镍[Ni(OH)2·0.75H2O]粉体。该粉体具有微/纳构造特征,整体呈现出无规则微米级颗粒状形貌,由纳米片自组装而成。考察了水合氢氧化镍作为催化剂活化单过硫酸氢钾(PMS)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的性能。结果表明,Ni(OH)2·0.75H2O/PMS 复合体系具有良好的降解MB溶液的能力,其对MB的降解率可达84.33%;而相同条件下Ni(OH)2·0.75H2O或PMS单一体系对MB的降解率仅为9.46%和21.19%。MB 溶液的降解率随反应体系中PMS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随MB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先增加而后维持不变。Ni(OH)2/PMS体系中引入C2O42-或PO43-阴离子会抑制MB溶液的降解,抑制率分别为65.77%和16.44%,但NO3-的引入对MB的降解无抑制。自由基俘获结果证实,·SO4-是参与直接氧化降解MB的主要活性中间体;动力学分析表明氢氧化镍催化活化PMS降解MB溶液的反应为二级反应,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5.39 L/(mmol·min)。  相似文献   

11.
湿式过氧化氢催化氧化降解喹啉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寒  王树涛  尤宏  王志申  王未青 《化工学报》2014,65(11):4400-4405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铜铁氧化物催化剂,并以喹啉为目标污染物,建立了湿式过氧化氢催化氧化(CWPO)体系.研究了反应温度、初始pH、H2O2和催化剂投加量对喹啉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CWPO体系中 的作用及喹啉的降解路径.结果表明,CWPO对喹啉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反应30 min喹啉的去除率可达到100%,反应60 min矿化率可达到88.34%.确定了最佳反应温度为80℃,初始pH为7,H2O2和催化剂投加量分别为29.15 mmol·L-1和4 g·L-1. 氧化在CWPO降解喹啉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其平均产生速率为1.69×10-6 mmol·L-1·min-1.推测了CWPO降解喹啉的4种可能路径,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分别生成以吡啶环或苯环为主的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12.
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阴阳极间水传递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琳彬  李俊  张亮  叶丁丁  朱恂 《化工学报》2017,68(Z1):150-154
针对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dual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DCMFC)中的水传输现象,研究了DCMFC中水传输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水传输量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DCMFC中,阴阳极间水传输量随着放电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当阳极液为1500 mg·L-1化学需氧量(COD)培养基和50 mmol·L-1磷酸缓冲盐的混合溶液、阴极液为50 mmol·L-1 K3[Fe(CN)6]和50 mmol·L-1磷酸缓冲盐的混合溶液,电池电流为5 mA时,电池阴阳极间的水传输量为0.045 ml·h-1。此外,研究还表明,阴阳极间PBS溶液浓度差以及质子交换膜厚度对DCMFC的阴阳极间水传输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何志桥  林科吉  陈建孟  宋爽 《化工学报》2012,63(12):3882-3888
为提高对氯苯酚(4-CP)脱氯的有效性,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镧镍合金镀钯电极(Pd/LaNi5),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线性扫描伏安(LSV)表征。电催化实验结果表明Pd/LaNi5电极显示了比LaNi5电极和Pd/Ni电极更高的4-CP脱氯活性,在初始浓度0.1 mmol·L-1、表观电流密度10 mA·cm-2、pH 4.0和钯载量1.8 mg·cm-2时,4-CP的脱氯率和电流效率分别达到77.3%和0.14%。基于物理化学表征,可以断定电化学脱氯活性的增强主要源于LaNi5更好的储氢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用电化学方法将Mn3O4负载于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 fiber,ACF)表面制备了Mn3O4/ACF复合阴极,与铂丝阳极构成了异相类电芬顿体系对模型污染物亚甲基蓝(MB)进行降解,考察了该体系在不同pH条件下对MB去除率,并对体系中的活性氧物种进行了检测,初步探讨了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pH 3.0、pH 5.0和pH 7.0时亚甲基蓝脱色率分别达到97.3%、99.9%、99.8%,pH5.0时TOC去除率达到88.6%,pH 7.0和pH 3.0时也分别达到了80.4%和73.4%,拓宽了电芬顿反应的适宜pH范围。体系中活性氧物种的检测结果表明,氧在阴极电还原产生H2O2,并与Mn3O4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同时,氧的一电子还原产物超氧自由基O2·-也对阴极表面污染物的脱色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镍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勇  董坤  邵磊  初广文  孙宝昌  邹海魁 《化工学报》2016,67(Z2):386-393
采用液相还原法在搅拌反应器内进行了纳米镍粉的制备研究。系统考察了反应物浓度、反应物配比(N2H4:NiSO4)、引发剂浓度、氢氧化钠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等操作条件对镍粉物性的影响规律,获得了较优操作条件:NiSO4为0.8 mol·L-1,反应物配比为6:1,NaBH4浓度为0.01 mol·L-1,NaOH浓度为1 mol·L-1,反应温度80℃,搅拌速度为2400 r·min-1,在较优条件下制备出常温下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107 nm的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镍粉。  相似文献   

16.
采用碱沉法制备的Si-FeOOH作为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研究其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废水的效能,考察了催化剂投量、pH、过氧化氢加入量对盐酸四环素降解效能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3.0 g·L-1、H2O2投加量9.9 mmol·L-1、pH为3、室温[(25±1)℃]的条件下,盐酸四环素降解率为90%,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504 min-1。与催化剂FeOOH相比,类芬顿催化剂Si-FeOOH性能更卓越。同时采用探针化合物正丁醇、苯醌,证明了Si-FeOOH /H2O2 催化体系中的氧化活性种主要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HO2·), 并推测了其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7.
包埋菌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及其动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厌氧氨氧化菌包埋颗粒代替颗粒污泥作为流加菌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并采用批次试验研究了包埋颗粒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以包埋颗粒作为流加菌,在49 d内成功实现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加速启动,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80.7%和83.1%,总氮去除负荷为0.505 kg·m-3·d-1。动力学研究表明,包埋颗粒对氨氮和亚硝氮的半速率常数分别为1.57 mmol·L-1和1.505 mmol·L-1。包埋颗粒对氨和亚硝酸的抑制常数分别为724.2 mmol·L-1和66.65 mmol·L-1。厌氧氨氧化菌包埋颗粒具有优良的动力学特性,作为流加菌效果显著,对新型厌氧氨氧化菌种流加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辅助二氧化氯氧化降解苯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德明  张谭  张建庭  徐新华 《化工学报》2011,62(7):2020-2025
采用微波辅助二氧化氯(MW/ClO2)氧化降解苯酚模拟水溶液,研究了影响该系统氧化降解苯酚的各种因素和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单独的微波辐照或者ClO2氧化工艺和MW/ClO2强化氧化系统中苯酚的降解均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关系,其中MW/ClO2氧化系统速率常数增强因子可达到1.4,表明存在较明显的协同效应。在MW/ClO2强化氧化系统降解苯酚初始体积质量浓度为100 mg·L-1,pH值为5.0,微波功率200 W,二氧化氯初始浓度100 mg·L-1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和沉淀两步合成法制备AgBr/Zn3(OH)2V2O7·2H2O催化剂,研究其在可见光下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并考察催化剂用量、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pH值以及盐浓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评价AgBr/Zn3(OH)2V2O7·2H2O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前驱液pH为10、120 ℃水热10 h、Ag与Br物质的量比为0.20条件下制备的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反应120 min后,1.0 g·L-1的催化剂对10 mg·L-1的亚甲基蓝溶液脱色率达到85.2%。NaCl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起抑制作用,Na2SO4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起促进作用。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光照120 min后的亚甲基蓝溶液脱色率可达66.4%。催化剂对不同初始浓度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喷射鼓泡塔海水脱硫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清凤  陈晓平 《化工学报》2016,67(4):1572-1579
为探究以海水作为脱硫剂在喷射鼓泡塔上的脱硫特性,通过改变废气流量、海水温度、浸液深度、SO2进口浓度和O2浓度等操作参数,在自主设计和搭建的喷射鼓泡塔实验平台上进行了船舶模拟废气的脱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喷射鼓泡塔上,海水对SO2的吸收容量为3.682 mmol·L-1,约是去离子水的3.92倍;脱硫效率随废气流量、海水温度和SO2进口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浸液深度和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与脱硫时间呈线性下降关系。液相总传质系数随废气流量和海水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废气流量的影响幅度较小,仅为3.16%。增加O2浓度可显著提高海水对SO2的吸收容量,O2浓度从0%增至12%时,海水的吸收容量从3.682 mmol·L-1增至7.463 m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