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海上油田对注入水质要求严格、水源研究日趋重要。沙东南-渤中地区为渤海油田重要产区,注入水源充足与否直接决定着油田开发生产是否顺利。本次针对该地区,对主要水源目的层馆陶组进行了水资源量评价研究工作。馆陶组储层系统研究表明,馆陶组砂岩虽然分布广、但厚度变化大、物性非均质性强,具体油田馆陶组水源条件因此有所差异。采用容积法对沙东南-渤中地区馆陶组储层水资源量进行了计算,该区馆陶组水资源量为3366×108m3,其中Ng1段水资源量为840×108m3;Ng2段水资源量为483×108m3;Ng3段水资源量为2043×108m3。总体水资源量比较充沛,能够满足沙东南-渤中地区各油田长期开发对水资源的需要,但分布复杂,需要针对具体油田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现阶段该凹陷中在生产油田基本都采用注水开发的模式,注入水源主要为新近系馆陶组(Ng)地层水。综合利用测井资料、地震响应资料以及区域沉积特征认识,通过随机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黄河口凹陷Ng地层和储层的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水源井实际生产资料,分析了水源潜力区域,对各油田Ng地层产水能力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黄河口凹陷Ng储层厚度大,连续性较好,是优质的水源层区域。  相似文献   

3.
渤中坳陷披覆背斜大油田含油层系集中在新近系明化镇、馆陶组,主要在凸起或低凸起构造上分布.渤中坳陷PL19-3油田、QHD32-6油田和CFD11-1油田油源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披覆背斜油气田具有紧邻富生烃凹陷、良好的储层及储盖组合、有利的构造位置、优良的疏导体系组合等形成特征.同时,结合渤海海域在凸起和低凸起构造上探井的失利原因,认为在新近系寻找披覆背斜大油田应注重运移条件的分析,而在古近系寻找披覆背斜大油田应注重储层和储盖组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盆地模拟技术评价渤东凹陷下第三系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模拟结果显示:渤东凹陷东营组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生油总量为48.71×108t,排油总量为26.37×108t;生气总量为47686×108m3,排气总量为35797×108m3;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远高于东营组下段烃源岩。据此并结合渤东凹陷内生排烃强度与生排烃量的平面分布特点,预测出该凹陷南部沉积中心周围的渤南凸起、庙西凸起及渤东低凸起南端是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5.
以飞雁滩油田河流相薄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地震沉积学中的切片和分频技术为手段,达到对储层准确刻画的目的。飞雁滩河流相储层具有埋深浅、胶结疏松、层状发育的特点,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对该区储层研究效果显著,但是储层刻画的精度不能满足勘探开发需要。采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得到地震波阻抗属性与储层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地震属性的提取和分频处理技术的运用,实现河流相储层平面的准确识别。研究认为馆陶组1砂组4小层和5小层(Ng4+51)河道呈NW—SE向展布,砂岩厚度中心位于研究区西北部,主河道砂岩厚度为11m,决口扇厚度为5~8m;馆陶组1砂组7小层(Ng71)砂体广泛分布,河道走向由SW流向NE方向,砂岩厚度中心位于主河道位置厚度可达12m。  相似文献   

6.
利用测井相定量识别技术,在快速、高效识别单井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对林樊家油田LZ9块馆陶组进行覆盖全区的连井沉积微相对比,结合古地貌、地震属性以及油水关系平面分布特征,多参数耦合分析,精细刻画馆陶组4砂组6(Ng46)小层沉积微相砂体边界。结果表明:LZ9块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微相。Ng46小层发育NW—SE向河道,河道砂体全区广泛发育,呈条带状展布,延伸远(3~5 km),宽度大(>600 m);天然堤呈窄条带状或豆荚状发育于河道两侧,呈断续分布,宽度一般小于100 m;河道砂体连通性较好,注采收效大;天然堤储层横向连通性差,注采收效低。  相似文献   

7.
针对开发后期流体运动规律及储集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以渤海Q油田馆陶油组砂质辫状河储集层为例,根据落淤层分布样式,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从横向、垂向2个方面定量研究了储层构型模式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得到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控制系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的横向控制作用随着落淤层的厚度、落淤层水平宽度、落淤层频率、地层倾角的增加而变强。当落淤层厚度大于10m,且落淤层垂向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时,落淤层对流体的垂向控制作用较强,完全抑制了底水能量,不具备提液潜力;当馆陶油组落淤层厚度小于1m,垂向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时,落淤层在垂向上对油井生产无影响,无法抑制底水能量,容易形成底水锥进。该研究对掌握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增产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油田开发后期综合调整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埕岛油田CB4A、CB4B、CB4C井组属埕岛四井区SH4开发井组,其胶结物含量明显低于埕岛油田其它区块,储层胶结疏松,作业过程中容易导致油层伤害。通过对埕岛油田馆陶组储层进行的大量敏感性实验研究,认为馆陶组储层Ng3段属于弱流速敏感、中等强度的水敏、盐敏,对土酸不敏感。临界矿化度为2000-4000mg/L.为优化各种工作液配方提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基本情况 孤岛油田东D24—3井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境内,孤岛潜山披覆构造带东部。该井区为D16—1井区向东的延伸部位,与东区同属东斜坡构造,北部与东区东Ng3稠油热采单元相接,西南部与东区D16—1井区相接,南界为孤岛Ⅱ号大断层。主要含油层系为Ng3砂层组,其中Ng3^3层为主要含油砂体。  相似文献   

10.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和圈闭,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以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为研究目的层,基于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分析研究区4个油田的实测地层压力系数,进而探讨不同地层压力系数条件下的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地层压力条件下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发育低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高地层压力系数—中等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和中等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凹陷区—缓坡带的馆陶组与明下段V油组、缓坡带—凸起区的明下段Ⅲ油组以低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凹陷区—缓坡带的明下段Ⅲ油组以高地层压力系数—中等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凸起区以中等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  相似文献   

11.
埕岛油田已开发区稳产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南部极浅海海域 ,其主要产油层系是馆陶组。在对馆陶组油藏特征和初期开发方案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借助于油藏数值模拟 ,对影响埕岛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作了分析 ,提出了合理细分优化分注井段、采用变注采比分层注水方式、局部井网完善、动用Ng1 +2油层组、调剖堵水、合理优化提高采油速度等稳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埕岛油田水锁伤害处理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有一批低压井,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入井液漏失严重,致使作业后油井产能大幅度下降。针对该问题,分析了埕岛油田馆陶组地层的水漏失伤害现状和水锁伤害的机理,研制了PWA水锁伤害处理剂,并对其制备方法、室内岩心水锁伤害实验进行了介绍。其现场应用成功率为100%,不仅使油井能够保持作业前的产量,而且还能大大缩短入井液的返排时间,成功地解决了埕岛油田馆陶组的水漏失伤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埕岛极浅海油田注采方案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埕岛馆陶组油藏一套层系多层合采,层间、平面矛盾突出,溶解气驱状况下转入注水并发,海上注水不能实现细分层段(3段以上)分层注水的特点,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数值模拟技术、油藏工程分析等方法手段,进行了注水方式、分注层段、注采比的优化研究,确定了溶解气驱状态下适合埕岛馆陶组油藏特点的注水技术政策,为海上埕岛油田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为特高渗、高饱和、岩性构造层状油藏,馆上段储层在油田范围内迭合连片分布,具有埋藏浅、横向变化大、单层厚度小、局部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埕岛油田在钻井过程中均采用盐水钻井液,对电阻率测井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到储层饱和度参数的正确求取。文中分析了盐水钻井液侵入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电阻率校正方法,应用该项成果,对埕岛油田馆上段进行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和储量计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古生物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并重点通过连续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提出了沾化凹陷馆上段不仅发育河流相,还发育湖相沉积砂体的观点.研究区馆上段在沉积早期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沉积体系,在沉积中晚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浅水湖泊、滨浅湖滩坝和浅水振荡湖泊沉积体系.将湖相沉积理论及沉积模式应用于与油田生产密切相关的小层对比、寻找剩余油和油气勘探中,使小层对比更具科学性,同时拓展了勘探领域,研究区Ng1+2砂层组滩坝砂体和水道砂坝与砂坪砂体是较好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用静态和动态方法研究了锦州9-3油田注入水与油层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油田以馆陶组地层水作为注入水水源时,注入水与油层水的相容性较好,与地层原油的配伍性较好,与岩石的配伍性不好。体积流量过量试验结果显示,当注入150倍孔隙体积注入水时,因粘土膨胀,渗透率下降达28%,若将馆陶组地层水作为入水水源,必须在注入水中加入膨剂以防止由于粘土水化膨胀而造成的地层伤害。  相似文献   

17.
鉴于蓬莱19 -3地区物源存在一定的分歧,通过对蓬莱19 -3地区新近系砂岩碎屑轻矿物、重矿物、粒度分析、砂岩展布特征、地震资料及动态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地区物源主要来自于东边.结合物源及藻类分析认为蓬莱19 -3以西存在一定的水体,明下段表现出浅水三角洲窄河道绫罗分布的特征,而馆陶组以辫状三角洲平原为主.建议在油田地质油...  相似文献   

18.
河流相沉积的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进入了高含水期,平面、层面矛盾进一步凸显,水驱效果差,识别和治理优势流动通道是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埕岛油田主体馆陶组中一区油藏为例,综合采用指标计算法、吸水产液图版法、动态分析等方法对优势流动通道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快速识别优势流动通道的综合评价方法;在流动通道识别基础上,明确调整方向,采取油水井两端并重的"提、控、引"治理措施,引导地下流场扩大波及面积,均衡流场,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对指导下步馆陶组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聚集具有“古构造控制沉积相带、古构造控制油气聚集”的特点,具体为(1)南堡35-2油田潜山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该结论不同于前人得出的油藏主要受控于岩性而不受控于构造的结论;(2)馆陶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沉积,油藏主体分布于主河道叠合连片区,砂体的空间展布对油气的再次分配起着一定作用;(3)南堡35-2油田的成藏模式表现为“断裂控藏,深聚浅调”的特点,边界大断层及潜山不整合面为深层“油源网”,使原油在深层馆陶组储层聚集,后期浅层次级断层活动强烈,部分原油被调整到浅层明化镇组形成次生油藏。南堡35-2油田馆陶组资源潜力十分可观,储量规模可能为之前预测的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