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博物馆信息化,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加快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博物馆局域网建设、藏品管理信息化、展陈中的多媒体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化应用四个方面来讨论博物馆信息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彭宇  柳泳 《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3):193-195+209
<正>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博物馆的核心资产,因此藏品保护与管理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核心业务。一个信息准确完备的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包含了藏品本体和藏品相关工作的全方位信息,是博物馆智慧管理与服务的数据基础。本文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为例,介绍了其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初衷和建设模式,以及系统建设的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数据设计、安全设计等实践,最后介绍系统应用及后续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传统的藏品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藏品的现代化管理迫在眉睫。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介绍了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过程及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封冰 《电子技术》2023,(2):354-355
阐述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包括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博物馆藏品安全等级、体现博物馆的科技水准,探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创新与实践策略,构建全面的信息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深入分析和归纳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先行条件,评估智慧博物馆发展的优势,在充分把握博物馆智慧化的前提下,探析郑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与路径,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方面展开实践探索,打通“人、数据、藏品”的多向互动,构建郑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存贮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巨型宝藏。郑州博物馆得郑州厚重文化底蕴滋养,区位与资源优势十分显著,某种意义上,其文化文明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郑州博物馆以弘扬中原黄帝文化为切入点,凝练郑州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欧欢 《中国新通信》2021,(21):27-30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数字中国建设一日千里,文物领域不应也不能缺席,把握"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延伸博物馆文化价值,是博物馆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于藏品数据的收集存储、基于知识管理的保护研究、基于需求导向的传播交流与基于真实化体验的展示服务四个方向,浅述如何掌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关联,打造智慧博物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社交网络,实现文物"前世"、"今生"、"未来"的超级链接。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博物馆行业正在从内部管理向外部管理转变,从内容向形式转变,这一转变为博物馆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将对传统博物馆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博物馆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形式。数字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面貌和功能,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平台。然而,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因此,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在时代发展背景下也开始积极走上了数字化道路。但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点仍只是聚焦于馆内藏品,并未考虑到其无形资产,如版权等,这就使得博物馆的数字资产安全性受到影响。随着知识产权价值意识的日渐觉醒,如何进行博物馆数字资产安全共享成为博物馆管理者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由于区块链技术在此方面有着一定优势,所以本文就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博物馆数字资产安全共享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名称是鉴定文物藏品的重要标志。定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文物藏品的保护与管理,也影响文物藏品电脑化管理。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文物藏品的定名工作,努力做到科学化和规范化,保障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博物馆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建设平台。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博物馆资料的信息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现如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相继走向了信息化的道路,所以,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工作也应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应该对馆藏管理以及展品的陈列等进行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流行、普及,微博这一新兴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交流的新渠道。对博物馆官方微博建设进行探索,思考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微博平台的运营维护,旨在更好地加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满足受众在全媒体时代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建设目标的解读以及目前自然科学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自然科学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三个目的:(1)场馆内部规范、高效管理的信息化需要;(2)场馆基础服务设施的信息化的需要;(3)场馆为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和科技兴趣的需要.文章最后对场馆实施电信网、电视网和电话网的三网融合的方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熊璇 《移动信息》2023,45(7):275-277,280
数字化转型为博物馆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业务系统的建设模式已无法应对一些局部和高时效性的新需求。藏品影像采集工作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环节,以故宫藏品影像采集工作为例,传统的影像管理系统无法快速落地一些局部性改动,特别是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数据价值挖掘需求。零代码工具提供了数据管理、分析及展示的路径,且更具灵活性。借助零代码工具,可以洞察更多的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保障影像采集工作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建筑智能化是智能建筑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RFID技术及其在智能博物馆中的应用采用在藏品和游客随带RFID标签,并在博物馆库房、门禁、展示区等设立RFID感应设备的方法,实现了藏品管理应用和游客随身导览应用。通过在深圳博物馆与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实际案例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同。  相似文献   

15.
<正>博物馆是独特的文化载体,是理解过去,思考当下,启迪未来的文化空间。然而,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因观念、技术、场地、展陈能力等限制,以及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所展示的文物信息量往往不足,大量藏品没有展出机会,制约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以人、物、数据动态多元交互传播为核心,能穿越时空的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实现了博物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胡滨 《科普研究》2015,10(2):36-4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SOLOMO概念应运而生,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SOLOMO时代,国内外博物馆界已经开始关注并逐步应用其相关技术,提高自身的科普服务水平。在我国科普信息化不断深化创新的浪潮中,我国科技博物馆必须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激发新的活力。本文在SOLOMO概念及其在博物馆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SOLOMO给科技博物馆带来的工作思路、服务模式、社会价值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国科技博物馆应对新时期和新形势带来的挑战提出如下发展策略:(1)加强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2)加强科技博物馆资源建设;(3)加强科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4)加强科技博物馆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国内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展览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博物馆如何能更进一步贴近群众,提高亲和力,真正成为公众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每个博物馆面前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和借鉴优秀博物馆的做法的基础上,对博物馆提高亲和力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技术具有可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实效及自动化水平的特点,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级别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信息化技术概述和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进行了探究,旨在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的应用效率,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发展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内外部环境给中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博物馆具有藏品资源、科研力量、人才队伍及在地化科普资源等优势,但也存在科研成果科普化水平不足、缺乏完善的志愿者团队和管理制度等问题,同时面临科普媒体冲击、公众舆论环境不良影响等挑战.提出建立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发展战略矩阵,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博物馆的综合科普能力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在世界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和定位的呼吁不断加强。信息化的发展覆盖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建设的全局,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因此,可以通过编制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