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 酚醛环氧型乙烯基酯树脂(以下简称W2-1树脂),是一类新型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它可用通用不饱和聚醋树脂室温固化的引发体系进行室温固化,固化树脂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耐温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然而,固化树脂的各种化学、物理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化树脂的结构。本文研究了多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及固化条件对W2-1树脂固化过程及最终固化树脂性能的影响,并与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307树脂〕和双酚A型聚酯树脂(323树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不饱和聚酯树脂新型室温固化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不饱和聚酯树脂新型室温固化体系,以及不同引发剂,促进剂对体系凝胶,固化和透光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室温固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新型引发剂/促进剂系统。这种新型固化系统是用硫醇/金属盐混合物促进过氧酯类化合物。文中列示了各组分浓度对儿种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活性的影响,讨论了它在不同成型工艺中使用的可行性,并在成本/性能方面与常规的引发剂/促进剂系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正> 不饱和聚酯树脂是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种,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剂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室温固化成型必不可少的助剂,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知道常用的引发剂一般它的临界温度在60℃以上,给我们施工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促进剂是一种活化剂,它可以促使引发剂活化加速分解,以至使不饱和聚酯树脂在常温下就能交联固化。  相似文献   

5.
陈剑楠  李玲  董凤云 《应用化工》2006,35(3):206-207
采用过氧化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DMA)固化体系室温条件下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R)进行固化,可以降低常用的过氧化酮/钴盐体系的危险性。研究了BPO用量为2%时常压条件下改变促进剂N,N-二甲基苯胺用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凝胶和固化特性及后处理对固化物性能的影响,得出不饱和聚酯树脂∶过氧化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最佳比为100∶2.0∶0.2,力学性能最好、吸水性低;后处理会较大程度的改善固化物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弯曲强度提高约50%,吸水率降低约50%。  相似文献   

6.
采用非等温DSC法对不饱和聚酯树脂/淤泥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应用Kissinger-Crane法和Ozawa法求解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得到不饱和聚酯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淤泥两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通过Kissinger-Crane法所得到的动力学参数与Ozawa法求解的结果相近,固化反应遵循一级反应机理.动力学方程的计算与固化反应热的分析结果均表明聚酯树脂固化反应历程不变,作为新组元成分的淤泥没有参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反应.从实验得到的DSC曲线可以确定不饱和聚酯树脂/淤泥体系固化工艺中的温度参数.  相似文献   

7.
不饱和聚酯树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种类、特点及其引发机理 ,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常温固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促进剂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环己酮、叔丁基过氧化氢、过苯甲酸叔丁酯等引发剂和N ,N—二甲基苯胺 ,N ,N—二甲基对甲苯胺 ,N ,N—二 (2 -羟乙基 )对甲苯胺 ,钴、钒、锰等变价金属环烷酸、异辛酸盐等  相似文献   

8.
陈红 《热固性树脂》2007,22(2):46-50
综述了2005~2006年国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市场动态、工业发展趋势及技术进展。市场动态包括:原油价格及其对UPR的影响;UPR与不同成型方法的FRP的消费概况;面对全球经济发展战略,UPR树脂工业的兼并重组和发展;2005年中国UPR进出口量;2005年日本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消费量;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和销售;汽车用复合材料的不饱和聚酯树脂配方。技术进展包括:固化程度监测仪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新型改性剂—环氧改性酚醛清漆;低轮廓添加剂;双重引发和促进体系。对生物复合材料工业进展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9.
不饱和聚酯树脂微乳液的快速固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过氧化物 (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氢 ) /抗坏血酸组成的氧化 -还原引发聚合体系对磺酸盐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油包水型微乳液的固化特性。结果表明 :磺酸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凝胶时间和固化时间都比相应的微乳液长。 4种过氧化物中 ,过氧化氢的常温引发聚合反应最快 ,能使微乳液 30s内凝胶 ,7min内固化 ,达到了快速固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不饱和聚酯原子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不饱和聚酯原子灰的组成及每一组分的作用,阐明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实质上是引发剂存在下发生的自由基共聚反应。详细分析了引发剂、促进剂协同作用,促使不饱和聚酯树脂常温固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以三乙烯四胺作为EP(环氧树脂)的常温固化剂制备EP/OMMT(有机蒙脱土)/三乙烯四胺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法,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等手段研究了不同配方对EP/OMMT/三乙烯四胺固化体系的凝胶时间、力学性能、热性能及OMMT的插层剥离行为等影响。结果表明:对EP/OMMT/三乙烯四胺复合材料而言,90~120℃固化体系的OMMT剥离与插层效果优于室温固化体系;当固化温度为120℃时,EP/OMMT/三乙烯四胺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和弯曲强度均优于常温固化体系;EP/OMMT/三乙烯四胺复合材料经常温固化24 h后,其冲击强度比纯EP体系提高了7%~12%。  相似文献   

12.
在环氧胶黏剂体系中,中温潜伏性固化剂以其优异的潜伏性和相对较低的固化温度而成为研究热点,符合当下提倡的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理念。详细介绍了双氰胺、咪唑、酸酐、有机酰肼、BF3-胺络合物、微胶囊六种中温潜伏性固化剂及其改性方法。它们的改性方法主要是:通过改性活化或者加入活性促进剂降低双氰胺、酸酐、有机酰肼等高温固化剂的固化温度;通过改性钝化咪唑的固化活性,延长室温储存期;将BF3等路易斯酸室温固化的固化剂与胺络合降低其固化活性,提高室温储存期;将活性固化剂用壁材包裹形成微胶囊使其在室温时稳定,较高的温度时壁材破裂释放出活性固化剂,迅速固化。  相似文献   

13.
李建  黄志雄  孙忠登 《粘接》2011,(6):51-55
以2-乙基-4-甲基咪唑(2E4MI)为芯材、聚乙二醇(PEG-6000)为壁材,采用熔融喷雾法制备了一种环氧片状模塑料用微胶囊固化剂。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对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胶囊固化剂中囊芯材料2E4MI的质量分数约为l3.7%。ESMC的最佳固化工艺确定为:101℃/10min+111℃/10min+150℃/10min+180℃/10min。微胶囊化固化剂中的PEG-6000壁膜在常温下可以阻止环氧树脂的固化,使ESMC树脂糊体系具有更好的室温贮存稳定性。固化剂的微胶囊化不会引起固化机理的变化。环氧树脂的固化度α可达0.93。  相似文献   

14.
非等温DSC法研究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等温DSC(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环氧树脂(EP)体系的固化过程,并采用Kissinger方程、Crane方程和T-β(温度-升温速率)外推法计算出该EP体系固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和固化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当m(EP)∶m(填料)∶m(固化剂)∶m(促进剂)=100∶30∶90∶0.4时,EP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8.90 kJ/mol、指前因子为2.58×109min-1和反应级数为0.914,其最佳固化条件为"从室温升温至92℃(开始凝胶)→继续升温至140℃(恒温固化)→最后升温至169℃(进行后固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低毒室温固化环氧树脂复合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氧树脂的室温固化体系通常多采用脂肪胺类作固化剂。如乙二胺等。但其毒性一般较大,强度和耐热性偏低。本文研究了一种低毒室温固化体系。由环氧树脂的新型固化剂DDDM(3,3'二乙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和低分子聚酰胺、三乙醇胺及活性稀释剂U-45组成。该体系的毒性大大低于乙二胺体系,而力学性能却高于乙二胺体系。由于采用了活性稀释剂U-45,不仅改善了该体系的工艺性能,同时其强度也有提高。该体系可用于室温固化的玻璃钢、胶粘剂、浇铸料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新型室温固化引发体系在玻璃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不饱和聚酯玻璃用室温固化引发体系的固化活性,固化玻璃钢制品的机械性能,耐老性能及其产品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用的过氧化环己酮/环烷酸钴体系相比,该本系固化能好,颜色浅,耐老化性强,能广泛用于透明胶衣,人造大理石,人造玛瑙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利用超细微双氰胺固化剂与自制脲促进剂制成了单组分环氧树脂(EP)结构胶。研究结果表明:当w(促进剂)=1%、w(固化剂)=6%时,该EP结构胶可中温固化(125℃固化1 h),其室温储存期超过180 d;该EP结构胶经质量分数为20%的聚酰胺酰亚胺(PAI)增韧后,其T型剥离强度(1.30 kN/m)提高了8倍左右,25、150℃时的拉伸剪切强度为36.8、6.7 MPa,热分解温度大于300℃,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耐温性能。  相似文献   

18.
对硫脲改性胺(3,3′-二乙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和二元脂肪胺A)固化剂固化环氧树脂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合成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单体配料比对固化剂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最佳掺量比以及固化产物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2.5 h,反应温度为130℃,3,3′-二乙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与硫脲和二元脂肪胺A的物质的量比为1∶0.5∶0.4时,合成的固化剂以1∶3加入环氧树脂中,体系能在室温环境下1 h左右凝胶,该体系经室温固化再以100℃的温度后固化之后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和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9.
To improve the high-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om temperature cured epoxy resin, a mixed curing agent was used and the curing process was studied under a temperature ramp. The tests including gelation tim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ynamic 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 and flexural strength were taken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pot life, reaction process, heat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then focused on the extent of cure. Meanwhile, the effects of non-reactive diluent on the curing process and product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n system containing the mixed curing agent possessed an exquisite characteristic when the temperature rose slowly to 363 or 393 K. The system could be preliminarily solidified in an hour and a half at normal temperature, and then in the heating-up environment, curing reactions initiat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curing agents took place, caused the curing degree to exhibit certain gradient and increase to greater than 95% quickly.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at high testing temperatures of the cured products were therefore improved. When dibutyl sebacate was added into the system as the diluent, the curing reaction was postponed, the curing degree was slightly increased; however,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high temperatures were apparently de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