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金娟  李飞霞  赵远 《包装工程》2020,41(12):93-98
目的针对非遗衍生品设计中的文化元素提取与表征过程中的模糊性问题,从可拓符号学的视角研究非遗衍生品中的创新设计方法。方法基于可拓基元理论,构建非遗衍生品设计符号的可拓基元模型,提出一种适用于非遗衍生品设计的可拓基元转化、设计元素符号提取和设计方案优度评价的方法,并以天津非遗"狗不理包子"衍生品组合灯具设计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结论基于可拓符号学的非遗衍生品创意设计和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以为非遗衍生品的创意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符号演化的木制民居装饰构件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  吕健  谢庆生 《包装工程》2018,39(6):212-218
目的使苗侗民族文化元素更好融入现代木制民居设计和木制民居装饰构件设计过程。方法提出基于形状文法与可拓学基元表征的符号演化方法,以可拓学基元为表征模型,对传统苗侗木制民居中的符号进行可拓基元解构。在经典形状文法基础上,结合可拓基元表征,构建图案创意配置过程模型,实现苗侗民族纹样的形态演化与文化传承。结论围绕新农村室内设计高度民族化以及个性化发展的整体构思,详细分析了苗侗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结构特征、装饰风格及其他艺术特色、表现手法、造型特点等。以木制民居装饰构件为例,对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并应用于黔东南木制民居的个性化定制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文化灵魂,人文化、民族化特质的房屋建筑。对苗侗木质民居的文化传承及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符号学理论中索绪尔所提出的二元论,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双层意义对非遗文创品牌产品包装设计中色彩视觉元素进行分析与解读,探索色彩搭配方式以及色彩的符号化转译。从符号学原理出发,对色彩符号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色彩符号的力量提升非遗品牌包装设计的视觉美感和张力。凸显中国非遗品牌的文化内涵,展现非遗品牌视觉的魅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提升非遗品牌整体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齐海涛 《包装工程》2020,41(20):195-199
目的 以传承和创新为主旨,在符号学语意下探讨非遗视觉元素创新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传承非遗技艺所蕴含的民间智慧与美学思想,形成基于民族文化深度思考的设计创新构建。方法 从非遗的视觉层面入手,依据现代符号学的语意特征,分为“非遗视觉元素符号提取转译”、“非遗视觉元素符号衍生设计”两大方面,结合前沿设计案例,探析非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途径。结论 非遗是民族艺术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东方美学精神,更是现代设计的创意源泉。在创新溯源的思考下,探寻多种途径的非遗视觉元素衍生设计方法,不仅使现代设计彰显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能有效实现非遗项目自身的传承发展与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贵州苗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木制民居的文化传承以及快速建造的需求,重点从面向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模式出发,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木制民居产品配置设计方法。通过对木制民居案例进行解构分析,构建了基于结构树的产品配置表征模型,并针对该方法中民居构造模型的建立、产品配置设计流程以及相似案例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最后以木制民居的配置设计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以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探究地域性文化衍生品设计为目的。从天津非遗在民众中的认知度与美誉度切入,提取和凝练地域性意象符号,并将其应用于非遗衍生产品创新设计中。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延续地方文脉、地脉。以非遗资源利用为基点,提出非遗衍生产品的地域性创新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初步应用于天津非遗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为非遗产业化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维可拓感性工学的木制民居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军军  马丽莎  吕健  潘伟杰  孙琳 《包装工程》2018,39(10):263-269
目的研究木质民居设计过程中的多维感性知识表征及思维收敛问题,提出基于多维可拓感性工学的木制民居创新设计。方法首先,将木质民居多维度设计知识进行可拓形式化表征。其次,运用发散树法构建设计概念生长阶段模型进行思维发散。再次,对设计概念集初步收敛,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品功能性进行评估。最后,解构木质民居多维度设计特征并量化处理,构建感性意象认知矩阵,建立映射函数后带入SPSS软件评估概念方案是否符合设计意象,增加设计成功率。结论以黔东南木制民居构件库为例,验证该方法可行,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杨熊炎  叶德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43-353, 382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结论 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相似文献   

9.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朱庆祥  刘晓彬 《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目的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旨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可以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顺畅地融入当代生活。方法 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将非遗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和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解构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提取各层次的文化属性,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演变状态,探究非遗各层次文化属性在当代文化生态系统下的变迁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最后以磁县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践行了该方法。结论 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把握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的取舍和呈现,使文创产品既能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该方法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梁雪莹 《上海包装》2023,(11):100-104
基于设计符号学的基本维度,对岭南非遗陈家祠灰塑的视觉符号在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深入研究陈家祠灰塑视觉符号在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索出产品包装设计过程的符号学路径和基于设计符号学的陈家祠灰塑品牌包装设计解析思路;分别从设计符号学中语意、语构、语用和语境4个维度结合陈家祠灰塑进行品牌包装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的研究;通过“礼粤”文创品牌包装设计实践展示与检验,旨在推动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家祠灰塑的保护和发展,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新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有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读图时代”,插画是一种可以有效传播非遗文化的艺术形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探索非遗主题插画设计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非遗主题插画设计的现代性表达策略,并以原创插画作品《京旦吟梦》的设计过程为例,从元素选择、意境表达和视觉表现三个层面找到非遗文化与现代表达的连接点,展现非遗主题插画现代性表达的具体实践过程。研究旨在为非遗主题插画设计提供借鉴参考,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纪毅  马明  檀鹏  孙晓红 《包装工程》2022,43(14):354-361
目的 基于现有资源,从优化非遗文创展参展体验角度入手,探索基于峰终定律与首因效应的非遗文创展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研究峰终定律与首因效应的理论及应用现状,总结出观展过程中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触点;其次基于关键触点设计分析非遗文创展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提出非遗文创展的参观体验设计模型;最后从用户需求体验入手,整合资源分配,提出面向非遗文创展的设计方法,并以广彩瓷文创展为例进行设计实践与可行性验证。结论 结合峰终定律与首因效应进行非遗文创展设计,将影响用户观展体验的关键触点总结为第一印象点、峰值体验点以及终值体验点,并分别提出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正面形象标签、集中优秀资源构建正面体验高峰与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实践体验3个设计模式,同时以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为目的,根据现有资源提出协调服务人员—文创—展厅环境之间资源分配的策略,形成面向非遗文创展的设计方法,为未来的非遗文创展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崔昕  王佳 《湖南包装》2023,(5):36-39
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设计的不竭动力,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当代品牌价值的生动体现。文章对非遗转译为品牌符号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品牌设计创新中所应用的修辞理论和方法,为今后各品牌在设计创新路径时提供修辞策略。通过符号学角度剖析非遗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的转译,并以修辞视角讨论同一理论和神话建构对品牌应用非遗的重要性,以及利用修辞四分法研究非遗符号在品牌设计创新路径的修辞方式等内容。最终在符号学和修辞学的视角下提出非遗与品牌设计结合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传统文化符号再设计过程中,显隐性因子提取与表征存在模糊主观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拓符号学和眼动实验的显隐性文化特征提取与应用的研究方法。方法 以黄梅挑花为例,在可拓符号学的基础上融入眼动实验,首先,利用爬虫技术提取黄梅挑花文化特征词(隐性因子),并进行可拓语义评估得到其可拓区间值;其次,运用眼动实验提取挑花纹样特征(显性因子),结合隐性因子可拓区间值进行综合图解语义评估;最后,将图案元素进行可拓变换设计。结果 变换结果在服饰纹样图案设计中得到合理应用。结论 研究表明:运用该方法可修正传统的依据从业经验及主观思维表征文化特征存在的偏差,能客观、科学地提取显隐性因子并作为设计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吴萍  郭怡瑛  鲍宗亮  金仁科 《包装工程》2024,45(12):260-272
目的 在浙江推动山海协作和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依托智能创意设计理念,基于智能语义分析技术探索乡村非遗品牌的创新模式与设计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梳理出地域性乡村非遗品牌构建的特点与不足;依托智能创意设计为理论基础,为乡村非遗品牌构建新的设计模式;针对国内文创产品的受众评价选取典型数据源,利用智能数字技术进行词频统计、情感倾向分析和LDA主题分析;以挖掘品牌文化、建立品牌形象、创新品牌活力为着力点,提出乡村非遗品牌形象创新设计策略。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智能语义分析等信息技术的赋能,提出未来乡村建设背景下的非遗品牌形象创新设计策略,将智能设计、内容创意和文化价值相融合,为乡村非遗品牌设计打造新的模式,为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探索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玉红 《上海包装》2023,(11):193-19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强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阐述了非遗项目导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分析当下非遗理论知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高校标志设计课程中非遗元素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探索非遗视觉化符号融入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旨在促进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魏鋆涛  任利民 《包装工程》2023,44(6):302-310
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龚晓雪 《湖南包装》2022,(3):162-165
高校美育融入地域性非遗艺术,不仅深化高校学生对非遗的认识,还能主动服务本土文化的建设,实现活态化传承地方文化的精髓。但大家对非遗艺术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地域性非遗艺术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内容非常欠缺。以重庆移通学院的非遗美育教学为例,通过成立非遗中心搭建地域性非遗育人平台、创新地域性非遗教学模式、嵌入地域性非遗项目的校园活动等方法,实现地域性非遗艺术融入美育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美育教学内容,主动服务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强化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以期唤醒更多的高校学子主动认识、学习和传承非遗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