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冬慧  杨曦 《包装工程》2022,43(16):442-447
目的 探索地域性民族节庆品牌化、生态化、市场化、可视化的建设;了解地域性节庆文化的概念,分析地域文化的民族节庆品牌发展状况,推进地域性节庆产业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通过地域性元素的设计方法,以广西侗族“月也”节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对节庆品牌进行基因分析并分类;再通过设计元素提取等过程进行元素提取及文化内涵总结,在保留地域文化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侗族语言文化、节庆习俗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等典型的地域文化元素,依托现代品牌形象设计的通道,进行侗族“月也”节庆品牌设计实践,展示出广西本土地域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形象设计的特有形象。结果 旨在解决节庆文化中出现的品牌形象缺乏、文化传承力不够、设计趋同化等问题,而作为集文化与旅游产业于一体的“月也”节庆旅游则为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结论 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元素与节庆品牌形象相结合,促使地域性节庆品牌性更鲜明,积极推进地域品牌形象传播同时,让这些承载独特地域民族文化的节庆成为一张名片,有利于文化旅游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宁彤彤  季铁  闵晓蕾 《包装工程》2018,39(10):34-39
目的以侗族鸟图腾文化为研究依据和切入点,探索地域文化数字创意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法从地域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侗族鸟图腾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建立知识资源框架;以"手工艺者创业+学生创新"的双创模式为途径,以智能硬件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为手段,探索侗族鸟图腾文化数字产品设计的新模式。结论通过智能硬件技术的运用,能创造寓意多元文化丰富性与生动性的侗族鸟图腾文化产品;通过与当地手工艺者合作,能帮助树立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激发其对新技术的学习兴趣,有效建立当地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创造就业,促进侗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林洁  陈欢 《上海包装》2023,(5):114-116
数字技术对广西非遗文化品牌化的赋能作用不可忽视。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展示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为广西非遗文化品牌化提供了有效支撑。根据广西非遗文化的品牌化现状,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广西非遗产业品牌化建设的影响;针对数字技术赋能下广西非遗文化品牌化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数字技术在广西非遗文化产业品牌化方面的应用方案,旨在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推动广西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广西地域文化中设计美学的背景和现况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当代广西地域文化中设计美学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及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和物质价值。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中通过数字媒体平台形成广西地域文化的数字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演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数字化资源的再生性与利用事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合全息化数字技术的技术优势与特点,指出了全息化数字技术是解决数字化资源的再生性与利用率方面的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提出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利用缩微技术是对全息化技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詹秦川  赵洋 《包装工程》2020,41(4):306-311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将数字化、体验性、独特性概念与大遗址展示设计结合,使参观者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认知文物价值和产生难忘的体验。方法通过对乾陵大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陵墓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信息进行核心要素提取以及多元化展示手段的研究,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从乾陵大遗址文化的数字可视化数据库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虚拟仿真展示、户外幻影成像展示等方面进行论述。结论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模型有利于文化信息的传播,可以提升参观者互动体验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朱文霜  崔鑫龙  郑文俊 《包装工程》2022,43(22):231-240
目的 基于侗族文化原真性保护视角,对侗族传统文化元素溯源并构建模因数据库,探索非遗视觉元素原真性设计的客观流程。方法 利用符号学指导数据的采集、提取,应用模因论对符号进行分析、重组,实现侗族传统元素特征的数字化提取和图谱表现,再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侗族符号进行判断矩阵赋权。结果 通过构建完整的侗族传统元素模因图谱评价体系及后续应用流程,有效地将传统元素运用于导视系统设计,实现传统元素的原真性与在地性设计,形成基于侗族文化创新设计深度思考的设计模式。结论 以侗族聚落文化模因为指导的导视系统设计,使导视系统既实现了自身功能性,又大幅提升了文化附加值,扩大了侗族文化的传播途径与传承价值,增强了对侗族聚落文化的原真性保护。  相似文献   

8.
数字动画,既能对传统文化形象进行重塑设计,又能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进行动态影像的演示。数字三维张五郎的重塑,用新的多媒体技术重新定位与重塑梅山文化,为当地的旅游文化发展带来全新的动态元素与机遇,将建立互联互通的文化元素数据库的支撑,促进传统文化元素跨界融合和创意发展,是湖南全面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向全球提供湖南地域文化数字化文创形象与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9.
汤洁  胡淑琪  严建云 《包装工程》2019,40(4):277-282
目的 研究广西三江侗族服饰图案的审美形式和在现代设计当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田野调查法进行实地调研,采集广西三江侗族服饰与配饰上的图案,提炼图案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形式,通过提取、解构、重构、抽象等艺术设计手法,对图案的构成形式及造型元素进行二次设计,并以现代丝巾设计为例,将侗族传统图案的再设计形式应用在丝巾产品设计中。结论 通过研究广西三江侗族服饰图案的审美形式,创作出了具有三江侗族传统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不仅为之后的创新设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借鉴,而且还可以给现今的大环境下艺术创作与设计研究带来新的灵感与创作源泉,借此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通道侗族地区造物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设计资源。文章通过分析通道侗族建筑、织锦、剪纸和银饰等四类代表性人造物,从地域文化再造与复兴的角度探讨了从通道侗族造物文化中发掘艺术资源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研究传说类非遗在文创设计中的品牌化创新应用,通过分析广西横县百鸟衣传说,针对当下新颖的传播方式与时代审美,探索百鸟衣的活态传承路径。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对百鸟衣文化进行IP形象提取,采用“IP形象+品牌化”探讨文创品牌设计的思路,提出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及促进口述性非遗资源向商业化品牌文创设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陈英波  龚静芳  李益炯 《包装工程》2023,44(8):446-451, 456
目的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革新,数字化技术是乡村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但乡村文化中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建设却相对滞后。基于此,探索运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对乡村文化中的红色资源进行重新包装与再设计,让观众通过视听语境真切地融入红色文化中,体会红色资源的文化力量。方法 立足浙江省丰富的乡村文化,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探索数字化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运用全景图像、虚拟互动、主题游戏等数字化设计手段,强化视觉感官效果,调动观者多重感官接受红色资源信息。结论 数字化设计为红色资源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除红色资源本身的政治价值外,数字化设计为红色资源的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开拓了红色资源文化输出与传递的渠道,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相似文献   

13.
蒋嘉雯  何韶颖 《包装工程》2023,44(14):252-261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与梳理地方红色文脉,设计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为信息技术时代与后疫情时代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方法 引入空间叙事理论,以革命老区潮州为例,探索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平台的信息设计方法;结果 提出由“时、事、场、人、物”五要素组建的地区红色叙事框架,以“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呈现”为步骤,综合运用数据库、TGIS、超链接文本与云平台等多元数字技术,实现“立体资料库+多媒体展示+公众交流”三位一体的数字平台建设。结论 引入空间叙事理论,有助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联,梳理其空间叙事要素,建立叙事结构模型,以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信息体系,为大众提供系统、深入感知红色文化的数字环境。  相似文献   

14.
赵云彦 《包装工程》2021,42(24):93-101
目的 随着我国对文化数据体系建设方面的推进,文化数字化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我国重点研发项目,开展了蒙古族游牧居住环境经典文化元素原型数据库架构设计应用研究。为设计、文化研究等专业领域提供蒙古族经典文化元素的使用规范与研究依据,并为蒙古族民族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基于我国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设计风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及原型数据库研发》元数据标准,对蒙古族游牧居住环境经典文化原型数据库中造型、材质、色彩及纹样四类元数据进行标注。针对民族特色文化数据资源较少、类型资源挖掘不足、文化数据孤岛、文化内涵关联不清的问题,设计蒙古族游牧居住环境经典文化原型数据库架构,并以实证案例的形式证明本研究的有效性。结论 构建蒙古族游牧居住环境经典文化原型数据库架构是对蒙古族文化数字化的保护、研究及专业领域使用规范化的有效方法,同时为其他民族地区经典文化原型数据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娜娜  乐凤  靳紫微  高秦艳 《包装工程》2022,43(24):420-430
目的 从金陵节庆文化的描述入手,对金陵文化及金陵节庆文化进行简要论述;就秦淮灯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就非遗数字游戏化的概念及特征进行简要阐述;以南京秦淮花灯的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分析探讨非遗数字游戏化开发提升大众主动接触和探索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动机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调研,搜集南京秦淮花灯技艺的历史发展、制作技艺等第一手研究资料,从更深层次找到蕴含于城市传统技艺中的历史文化,找到非遗游戏化策略的情感载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设计符号,融入南京秦淮灯会数字游戏化推广策略的应用开发。结果 首先是非遗数字游戏化,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得以优化和提升,可以体现“ 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其次是游戏化设计策略可以帮助文化传播,使体验者更好地学习和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再次是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游戏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游戏设计增添更多的优势,最后,游戏化的手段提升了大众主动探索文化遗产的动机与行为的潜力。结论 了解传统地域历史技艺的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突显地域特色,运用数字化趣味性的游戏策略更能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赋能,这一过程能充分体现出设计思维模式的创新性。为今后的相关学者和设计师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以数字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为典型时代特征的背景下,借助非遗数据库的构建,保护和传承湘域傩面具艺术文化资源,为文创设计、研究及其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方法依据基础资源数据库和互动成长资源库相结合的双数据库思路,构建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湘域傩面具艺术数据库。提出湘域傩面具艺术资源采集整理、分类检索、介绍解读的具体方法,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并且系统地构建了文创资源库、推广传播平台和对接服务平台,强化其成长性与传播性。结论论述了数据库的具体构建方法并解决了关键技术线路问题,可有效服务于相关资料机构、设计研究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从而起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高文创设计水平、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毛子晗  李莉 《湖南包装》2023,(5):107-111+154
文章通过对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自198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20日发表的230篇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合作关系,为侗族文化保护和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研究表明: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分为探源、酝酿、迸发3个时期。目前该研究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而其也将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总的来说,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从对传统纹样本身的基础性研究逐渐发展为对其内涵以及艺术特征的探究,再转化为创新设计再应用的研究。侗族服饰纹样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未来的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多元化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仍需加强各研究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的力度、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8.
张小兵 《硅谷》2008,(22):143-143
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因地制宜,围绕"学科型"和"地方型"去建设特色数字化馆藏,采用引进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的途径,并对各种数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王赛兰  李昕昕  龚勋 《包装工程》2022,43(22):309-317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川西南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主要目的,对川西南地区以纸本保存的图像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和数字化修复,探索其活化的路径和方法。方法 从四川冕宁、石棉、九龙、木里、大小凉山等地区采集超过400张纸本经图资料,对这些图像文献的宗教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再以数字化的方式对其进行修复与再现,并根据数字化后的文化符号在当地景区进行了设计实践。结论 川西南大量的纸本经图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重要艺术价值的民族文化符号。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对这些经图进行重现,并且赋予其现代审美和设计的意味,最终形成以旅游为平台的文化传播产品,是民族文化与旅游行为有机结合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标准资源数字内容运营平台建设总体框架进行简要的介绍,重点剖析了总体架构、标准规范、关键功能、技术路线等主要内容,并对该运营平台的效益分析和盈利模式进行了探讨。项目建设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各类标准资源为核心,通过运营支撑联合各方标准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互联网技术,整合、研发标准数字内容产品,创新标准服务模式,搭建具有广泛性的标准资源数字内容运营云服务,该平台的建设既是广大用户对提升标准信息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是顺应信息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发展潮流,科技与出版融合,探索标准出版、标准信息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