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高校大型学生餐厅为例,通过对餐厅室内和室外PM_(2.5)浓度的测量及分析发现,1)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有着较大的差别,测量时间段内,室外PM_(2.5)的质量浓度均小于50μg/m~3,而室内PM_(2.5)浓度波动变化,变化范围为45μg/m~3~210μg/m~3。2)室外空气中湿度因素对空气中PM_(2.5)浓度影响显著;3)早、中、晚3个时间段测量,午间就餐高峰时,PM_(2.5)浓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介绍雾霾及PM_(2.5)的基本知识,讨论PM_(2.5)的组成、来源、危害和相关法规;并简单介绍了控制PM_(2.5)的除尘技术;概述了我国关于大气环境中PM_(2.5)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对萍乡市2015~2017年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通过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及对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分析萍乡市PM_(10)和PM_(2.5)浓度污染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特点。结果表明,萍乡市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随着季节和月份的变化均有显著变化规律,平均浓度值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污染最严重的是1月份,最轻的是6-8月份; PM_(10)和PM_(2.5)平均浓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什么是PM_(2.5)、什么是细颗粒物,并对PM_(2.5)的形成原因和PM_(2.5)对人体的危害进行了探讨,对于PM_(2.5)的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控制PM2.5的污染是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对PM2.5的研究现状及对PM2.5的限值。目前世界上对PM2.5的监测方法主要有:重量法、光散射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应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同时简单介绍了美国、欧盟以及我国对PM2.5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福州、厦门和泉州2014年PM10和PM2.5监测数据,对福厦泉三个城市国控站点的PM10和PM2.5的达标情况、变化趋势等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仅厦门市PM2.5年均值超标,三个城市的PM2.5污染较PM10严重;福厦泉的PM10和PM2.5年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大气颗粒物质量水平夏秋要优于春冬,年际变化情况反应近几年颗粒物污染有恶化趋势。PM10和PM2.5日均值回归分析说明二者有着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且PM2.5占PM10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昌吉市2015年1个区控点的PM_(2.5)和PM_(10)的连续自动监测数据分析得出:2015年昌吉市大气颗粒物中PM_(2.5)、PM_(10)浓度小时值的最大值均出现在4月和9月,日均值的最大值出现在12月和4月,月均值最大值均出现在12月;日均值和年均值均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限值;PM_(2.5)和PM_(10)冬季的日变化浓度高于其他三季,夏季和秋季浓度值基本无变化。超标天数高值出现在1、2、12月;PM_(2.5)和PM_(10)的比值1、2、12月较大。  相似文献   

8.
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因此关于PM2.5检测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概述了PM2.5的检测方法,评价了当前典型的PM2.5检测技术优点与不足,并对PM2.5检测技术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分析佛山市南海区PM_(2.5)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区PM_(2.5)日变化特征显著,其夜间值高于白天,呈典型的双峰型变化;对南海气象局站点一次冬季持续高污染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表明,该站点PM_(2.5)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分布在该站点以北的2~3 km内。  相似文献   

10.
在徐州市的7个典型城市功能区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对PM_(10)和PM_(2.5)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PM_(10)和PM_(2.5)的污染较严重,超标率分别为26.3%和31.2%;空间上,工业区和交通居住混合区污染严重;时间上,污染水平呈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PM_(2.5)在PM_(10)中的比重大于粗颗粒物,约占58%,应重视对其监测与治理。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促进燃煤烟气PM_(2.5)团聚长大及脱硫废水处理的新方法。采用燃煤热态实验系统,在静电除尘器入口烟道进行脱硫废水蒸发试验,考察脱硫废水蒸发对飞灰物性、电除尘性能的影响,以及添加化学团聚剂、喷嘴的粒径对脱硫废水蒸发脱除PM_(2.5)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废水蒸发后,烟气细颗粒物粒径由0.15增加到1.0μm左右;典型工况下,电除尘前蒸发脱硫废水提高PM_(2.5)脱除效率约10%;脱硫废水加入团聚剂,电除尘出口PM_(2.5)脱除效率提高25%以上;降低喷嘴粒径、增加团聚剂添加量均有利于PM_(2.5)团聚长大。  相似文献   

12.
PM2.5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其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界的研究热点。文章阐述了PM2.5的来源、化学成分及有关分析方法、监测技术、PM2.5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其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哈尔滨市大气环境中的TSP、PM10、PM2.5进行了采集和质量浓度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细颗粒(PM2.5)所占比例全年变化比较明显,1月、10月、11月和12月含量较高,均占到总量的55%以上,同时PM2.5/PM10也处于全年最高值,说明此期间细颗粒污染较为严重,环境危害较大;PM10含量全年变化相对稳定,PM10/TSP变化幅度仅为0.71~0.79,说明全年颗粒物质量分布的变化主要由PM2.5和PM2.5-10引起。根据TSP和PM10、PM10和PM2.5之间的相对关系曲线可以看出,两种大气颗粒物均来自相似的污染源,且污染源排放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长期比较稳定,而PM10和PM2.5的相关系数R值为0.973,也具备一定的相关性,可认为两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王雪  李丽华  张金生 《当代化工》2014,(10):2208-2210
用微波等离子体炬(MPT)为激发光源,氩气为等离子体工作气体,用气动雾化迚样,研究了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法(MPT-AES)测定抚顺环境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Pb,Cd,Cr,Cu,Mn的方法。考察了各微量元素的分析谱线,载气流量,工作气流量和微波向前功率对元素Pb,Cd,Cr,Cu,Mn的发射强度的影响,分析了酸浓度及共存离子对其测定的影响,得到了测量不同金属离子的最佳工作条件,在最佳条件下测量元素Pb,Cd,Cr,Cu,Mn的检出限分别为22.9,5.7,30.7,3.6,6.0 ng·mL-1,精密度分别为5.97%,4.92%,1.24%,1.54%,1.87%,加标回收率在84.6%-104.0%之间。  相似文献   

15.
夏秋两季对两个典型的污泥脱水车间(CY和HT)采集大气颗粒样品,对PM_(10)与PM_(2.5)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风性较差的HT点的PM_(10)与PM_(2.5)污染严重,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2至3倍;颗粒物浓度季节变化规律:秋季夏季;PM_(2.5)/PM_(10)比值在0.5以上,表明颗粒物以PM_(2.5)为主;CY点通风好,利于室内颗粒物排放;HT点通风差,不利于室内颗粒物排放。HT点应改善通风设备,保障工人生命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14-2015年每月的成都市空气质量报告中PM_(2.5)数据资料,对成都市PM_(2.5)浓度的月变化规律,季度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成都市PM_(2.5)的治理目标,进一步提出了PM_(2.5)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单柱阴离子色谱测定PM2.5中磷酸盐的方法,并对实际膜样进行了测定。磷酸盐浓度在0.1~4.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回归相关系数0.9993,检出限为0.02 mg/L,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4%和0.92%,回收率为85.9%~93.4%。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在广州城区开展为期一年的PM_(2.5)样品采集,对其质量浓度以及主要的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和元素)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的年均值为39.7±25.4μg/m3,有机物(Organic matter,OM)是其主要组成(38.3%),SO42-次之(21.8%),除K外,其他所检测出的金属元素对PM_(2.5)的贡献很小(≤1.0%)。PM_(2.5)及其主要的化学组分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显著,整体呈现冬高夏低的趋势。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地区的远距离传输是广州冬季PM_(2.5)的主要来源。此外,冬季生物质燃烧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泉州城区与近郊区PM_(10)与PM_(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2014年泉州市涂山街和万安两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PM_(10)、PM_(2.5)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观察PM_(10)与PM_(2.5)、SO_2、NO_2、CO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泉州城区PM_(10)与PM_(2.5)的浓度均高于泉州近郊区,城区和近郊区的PM_(10)与PM_(2.5)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均出现出明显的月变化趋势,PM_(10)及PM_(2.5)最高月均浓度均出现于1月,而其最低月均浓度则分别出现于2月及7月。受周边环境及扩散条件的影响,涂山街PM_(10)与PM_(2.5)、SO_2、NO_2、CO的相关性较万安明显。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重庆市主城区17个国控点PM2.5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重庆市主城区冬季PM2.5的时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重庆市主城区周三PM2.5浓度最低,周六周日浓度最高;日变化趋势呈现两峰两谷,两峰分别出现在12时和21时,两谷出现在7时和16时,夜晚21时浓度最高,上午7时浓度最低;主城区东北部和西南部PM2.5浓度较高,西北和东南部浓度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