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变粘度雷诺方程对重载润滑下的圆柱体和平面,有效承载油膜的宽度与圆柱半径相比是很小的,通常当量圆柱半径为0.02米或更小些.因此,润滑在承载区将产生很高的局部压力.这样高的压力,将使润滑油粘度比在大气压力下要大几个数量级.表1-2为透平油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的粘度特性.  相似文献   

2.
前言机器中的两相对运动表面间,常注入润滑油以减轻摩擦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主要是依靠润滑剂和添加剂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粘度)与运动副表面相互作用而形成润滑油膜,承受载荷及表面的剪切力。从而避免运动表面的直接接触。不同的运转条件下,这些油膜的形成机理也不同。油膜可能是具有流体动压性质的液体(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  相似文献   

3.
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测试6.1概述(1)试验研究的意义虽然第一台用于测量润滑剂膜性能的试验装置——麦瑞特(Meritt,H.E.)双圆盘机早在1935年已经问世,但大量的EHL试验研究是五十年代才开展起来的。从那以后,EHL的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一样成为EHL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所以把试验研究放在和理论研究同等重要地位,是由于一些特殊的物理效应对EHL  相似文献   

4.
二、油膜形状和压力分布的影响因素在图(2-3)中,我们已经得到在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情况下的油膜形状和压力分布的一般情况.现在,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它与外界参数,如载荷、速度、材料性质和润滑性质等的关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弹流这门崭新的学科,近廿年的发展异常迅速。自从1959年道森-希金森理论建立以来,世界各国又有不少论著,从理论上和实验上都证实了在高副接触中,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确实能有动力油膜存在。这个重要的结论引起了润滑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进而又有人做了实验,证明弹流油膜厚度与磨损、点蚀和胶合等失效形式有很大关系。例如,道生(Dawson,  相似文献   

6.
三、线接触全膜弹流理论线接触是弹流问题中较简单的一种(如直齿轮传动、滚子轴承和凸轮机构等)。因为在进行它的润滑分析时,只需采用一维的雷诺方程;而在作变形分析时,可按平面应变状态来处理。因而,近30年来,人们首先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另外,对线接触弹流研究的结果也反映了弹流问题的共同特点。因此,我们在这里对它给以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7.
二、圆盘润滑的几何关系在相同运动付中,接触表面虽然会有各式各样的曲面,然而由于接触区的宽度与接触处曲率半径相比总是很小的,因此对分析可以作适当简化。今以圆盘接触为例,说明具体简化方法。如图(1-7)所示,首先需要通过横座标X来表示圆盘与圆盘或圆盘与平面间  相似文献   

8.
三、“EHL”无量纲工作区在生产实践中,对各种不同的工况,很难用一种统一的公式来计算油膜厚度。因此,许多研究工作者采用了无量纲参数来表达“EHL”,并将全部“EHL”区分为若  相似文献   

9.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这门学科是润滑学领域中,近代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既考虑流体动力润滑作用,又考虑被润滑面的弹性变形。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名义上的线接触和点接触的润滑(如齿轮传动、滚动轴承和凸轮机构等)。它对于从事机械和润滑的科技人员是很有用的。本文共分:绪论;弹流理论的基本方程;线接触全膜弹流理论;点接触全膜弹流理论;部份膜弹流简介;弹流的测试;弹流理论的应用等七部份。  相似文献   

10.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以下简称弹流)和边界润滑、流体动力润滑一样,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公认的润滑状态,其理论也已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同时,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效果。弹流作为一项通用理论,它的价值不局限在分析机械零件的运动上,在其他很多领域中,例如轮胎在潮湿路面上的溜滑,人造关节的运动等许多生活现象中,也都受弹流理论的支配。所以国际上某些权威学者认为,弹流理论的建立是经典雷诺方程创立以来,在近代润滑理论中最最重要的进度。一、流体润滑理论简述 1886年雷诺深入研究了滑动轴承的润滑问题,导出了联系油压、油的粘度以及轴承几何尺寸的微分方程——雷诺方程,奠定了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的基础。一维流动的雷诺方程为: dp/dx==6μU(h-h_0)/h~3 (1)式中:h及dp/dx为任一截面处的膜厚和沿流动方向的压力梯度;U——轴颈处的线速度;h_0——压力最大处的膜厚;μ——油的动力粘度。  相似文献   

11.
五、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概要如前所述,弹流理论是研究重载接触中流体动压、弹性变形和压粘关系这三者的综合效应。所以,弹流理论的主要命题是研究油膜形状、压力分布、表面摩擦力、表面温度以及油膜温度等。在通常情况下,最值得注意的是最小油膜厚度,因为它的大小与表面的破坏有密切联系。线接触弹流,即相应于两个圆柱体(或其中一个是平面)的接触弹流发展较早而且研究也较深入。下面着重介绍线接触弹流理论的基本特征。图4、图5及图6表示弹流接触中油膜形状和压力分布的情况。 1.油膜形状由图4a和图5可以看到下列几点: (1)油膜在入口处呈收敛形和油压升高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1.“纯滑动条件下对瞬载弹流接触的观察”,Iarsson,R.等,《Trib.Trans.》,1998,Vol.41,No4,489~496.2.“有限长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Park T.J.等,《Wear》,1998,Vol 223,No.1-2,102~109.3.“径向唇式密封的热弹流模型——第一部分:分析和基本结果”,Kevin Day等,《J.Trib.》,1999,Vol.121,NO.l,1~10.4.“利用交互的多重网格和同伦法解弹流问题”,Elyas Nurgat等,《同上》,28~34.5.“圆点弹流接触中非牛顿效应的简化分析及其与实验的比较”,Sharif,K.J.H.等,《Trib.hrans》,1999,Vol.42,No.1,39~45  相似文献   

13.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热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概念、理论的发展及其科学基础。在给出一组典型的点接触热弹流数值解之后,通过实例集中描述5种热效应,即摩擦因数与滑滚比之间的关系、入口温升导致油膜减薄、尺度效应、热黏度楔效应和固体温度效应。澄清了润滑工程界对热弹流润滑的几个模糊理解,指出热弹流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①“忽略了压粘效应条件下线接触流体动力润滑的热效应”,Gosh,M.K.等,《Int.J.Mech,Sci.》,1998,Vol.40,No.6,603~616.  相似文献   

15.
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和蜗杆传动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有关文献对蜗杆传动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条件分析中的不足,指出了滚动速度是建立润滑油膜和油压的重要条件,论证了滑动速度对润滑油膜和油压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采用Dowson公式计算油膜厚度时,为了考虑滑动速度的影响可引入滑动速度系数Ks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6.
《机械》1984,(4)
前已指出,在最简单的弹性流体动力学问题中,便需要联解计入润滑油压粘关系的流体动力方程和弹性力学方程.在分析中常作如下简化:(1)位移是按处于平面应变状态的半无限固体来计算.(2)侧泄和边缘效应影响略去不计.由于接触区宽度(2b)远小于圆柱的长度L,因而不计端泄影响是合理的.另  相似文献   

17.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些作滚动或滚-滑运动的反形受润接触零件(如齿轮的轮齿相啮合、球轴承中球与套圈的接触)中,实践证明在这样的高副中是能形成流体动压油膜的。由于这时的局部压力可能高达3000~4000兆帕,接触处的局部弹性变形与油膜厚差不多具有同样的数量级,因而  相似文献   

18.
齿轮传动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虑润滑流体的可压缩性和齿轮传动重合度对轮齿载荷的影响,对渐开线直齿轮传动进行热弹液完全数值解;计算分析了传化比、模数以及中心距等齿轮润滑性能的影响,获得了齿轮传动沿啮合的中心油膜厚度、中心压力、温度以及轮齿表面摩擦系数等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1]“根据比色干涉测量法对弹流膜厚和形状实 时评价的一种自动化系统”,Hartl,M.等, 《Trib.Trans.》,1999,Vol.42,No.2,303- 309.[2]“用计算机差分比色法对弹流膜厚的描绘”, Hartl,M.等,《同上》,361-368.[3]“研究复杂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中的 静态滚动轴承模型:第一部分──滚动轴承 模型”,Bourdon,N.等,《J.Trib.》,1999, Vol. 121, No.2,205~ 214.[4]“同上:第二部分──整个部件模型”,同 …  相似文献   

20.
超大滑滚比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求出了润滑副两表面反向运动,即滑滚比大于2直至无限大的线接触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完全数值解,揭示出这种润滑膜的几个特点,如表面的凹陷,随滚滑比的增加第二压力峰并入且逐渐增高压力主峰等,并讨论了温度-粘度楔润滑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