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省弥勒县很早就有种植葡萄的历史,但由于气候多雨潮湿,传统种植品种为抗性较强的欧美杂种玫瑰蜜和水晶葡萄。近年来,利用当地物候期早的特点,种植一些品质优良的中早熟欧亚种鲜食品种如红双味、京秀等,使果实生长期避开雨季,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森田尼无核品质优良,长势及各方面栽培特性均适应弥勒地区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其生长后期已进入雨季,各种病害发生较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果实套袋栽培实验。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于2001年5月~7月在云南弥勒葡萄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葡萄园中进行,葡萄套袋为购自天津农产品…  相似文献   

2.
无核早红,又名8611,是河北果树所培育的一个三倍体早熟良种,具有抗病性强、坐果率高、粒大、色艳等特点,是目前正在推广的早熟无核葡萄之一.  相似文献   

3.
香妃葡萄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1982年以早熟品种“绯红”为父本,玫瑰香×莎芭珍珠的后代73-7-6为母本杂交育成的早熟葡萄品种,2000年通过了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近几年在北京、天津等地日光温室栽培获得成功,其优良的品质得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广泛  相似文献   

4.
无核紫,别名无核黑、无核红、马纽卡(Monukka),欧亚种,原产印度.我国于1920年前后引入新疆伊宁市,在庭院中零星栽培,1974年开始成片栽种.目前,该品种已在新疆大面积推广,并表现出无核、丰产、优质、粒大、商品性高等诸多优点,是上等的制干品种,也可以鲜食.根据多年对无核紫葡萄的观察和研究,针对其栽培特性提出了一套适合的栽培管理方法,使其优良的品种特性充分发挥出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京亚葡萄在菏泽的引种表现及无核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菏泽市牡丹区从2000年起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引种栽培京亚葡萄20hm2,经过8年观察,现将其栽培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8612葡萄为河北省昌黎县的周利存先生在1986年以郑州早红×巨峰育成,是迄今欧美杂交种中的最早熟的品种。为优化我区的葡萄品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金华市农科所特于1994年从山东引进,1995~1996年挂果均良好,表现出成熟期特早、适应性较广、贮运性好、效益高等优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特早熟无核优质的葡萄新品种。1 特征特性11 植物学特征8612葡萄属欧美杂交种,嫩梢及幼叶叶缘浅紫红色,幼叶绿色密布绒毛,成龄叶深绿色,近圆形,3~5裂,上裂刻深,下裂刻浅,叶柄洼窄拱型…  相似文献   

7.
“紫香无核”又名“新葡四号”,是新疆石河子葡萄研究所用无核紫作父本,玫瑰香作母本杂交选育的无核葡萄新品种。2004年4月通过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2004年6月,石河子葡萄研究所采用组培微繁技术,对  相似文献   

8.
夏黑别名夏黑无核,欧美杂种,两性花,三倍体无核葡萄品种.1968年由日本山梨县果树试验场杂交育成,其亲本为巨峰和卜厶,1997年8月获得品种登记.1998年,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从日本山梨县植原葡萄研究所引入我国.松原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进行该品种的露地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美人指”(Manicure Finger)葡萄,欧亚种。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培育,亲本尤尼坤×巴拉底2号。1984年杂交,1988年结果,1994年发表,同年引入我国。在浙江金华和湖南长沙连续结果4年,表现出其生长势强,花芽分化良好,丰产,稳产。穗大粒大,着色艳丽,肉质爽脆,含糖高,风味独特,品质上等。在我国南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显示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在长沙、衡阳、湘潭示范丰产栽培20hm2,产果300余吨,形成地方特产,为提高湖南果品品位,增加了新的花色品种。1 引种示范园概况1.1 设备设施条件 湖南省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地…  相似文献   

10.
苏杂3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国产高强纤维双价抗虫杂交棉,2004年12月获得农业部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2005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两年的试种,该品种由于综合抗性好、品质优、吐絮畅、产量高等特点,深受示范区棉农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沈阳永乐日光温室葡萄栽培最早始于1987年,1999年选定主栽品种无核白鸡心,并开始规模化生产,至2009年该区日光温室葡萄栽培面积超过1330hm2,形成我国最大日光温室葡萄产区,纯利润1万元/667m2以上.现将其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浓度的6种药剂对无核白鸡心和无核早红进行膨大化处理.结果表明:花后15d用100~200mg/L对氟苯乙酸处理无核白鸡心,用150mg/L 6-BA处理无核早红均能明显提高坐果率,增加穗重和单粒重.各处理能有效提高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使葡萄果形指数增大,果实呈椭圆或长圆形.  相似文献   

13.
自2005年起,石河子垦区开始规模化发展鲜食葡萄,到目前已有12个品种,种植面积近1万hm^2,主要是无核白鸡心、无核紫、克瑞森无核、弗蕾无核等。其中,无核白鸡心是主栽品种,面积近2400hm^2,是石河子垦区首次大面积推广的大粒、无核、鲜食、制干的优质品种。2007年,无核白鸡心大面积挂果,其单粒重平均为5g左右,最大可达8g,果穗大,平均穗重600g左右;果粒着生中等紧密,长圆锥形,果皮薄,果肉硬脆,有淡麝香味,比较爽口,深受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14.
浙江乐清市联宇葡萄研究所于1997年引进森田尼无核葡萄(即无核白鸡心),进行一年一熟制栽培.因冬季市场高档葡萄缺货价高,遂产生了进行两季栽培的思路,并进行小面积试验.2003年将森田尼"一年两季"栽培技术研究上报浙江省科技厅星火项目,得到立项.经数年试验,基本掌握了该品种两季栽培中二次修剪的时间和方法、打破休眠和促进花芽分化的最佳药剂、生长后期如何保温和补充光照等关键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室无核白鸡心葡萄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家屯区自1989年开始设施葡萄栽培,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在设施葡萄的发展过程中,永乐乡互助村王世洪同志等一批农民,引种试验栽培了乍娜、巨峰、无核白鸡心等葡萄品种。设施葡萄生产从简到繁,从庭院到大田,从小面积分散经营到大面积区域性发展。通过边实践、边  相似文献   

16.
无核白鸡心,在我地因其成熟早(6月中旬),外观美,无核,肉质细嫩脆甜,又耐贮运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其市场空间大,前景良好。但由于其比较容易感病,特别是霜霉病、黑痘病以及炭疽病,因而给种植户带来巨大损失。如何经济有效地控制以上病害的发生、危害,成为该品种在我地种植成功与否的关键措施。试验想通过K—波尔多可湿性微粉、杜邦易保、科博等6种铜制剂,从中选出几种经济有效的在田间的应用预防农药,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选择云南弥勒东风农场四分场试验站叶萍岗位,2268m2,3年…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在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对无核白鸡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以3组土壤水分下限为处理,大水漫灌为对照,在生育期对无核白鸡心葡萄果实纵横径、采前果穗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果实糖度进行测定.总结出节水灌溉可以提高葡萄果实的整齐度,且果实糖度比对照增加约3个百分点,明显提高了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4 个葡萄主产区的无核白鸡心葡萄果皮为材料,对其成分及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因其生产环境不同,基本成分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元谋地区的葡萄皮干物质和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可能与其高日照有关。葡萄皮中脂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葡萄皮中的单糖含量排列为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皮中的原花青素、多酚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弥勒地区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可能与其低海拔有一定的相关性;酚酸组成中芦丁和儿茶素含量较高,且在所有葡萄果皮中均有检出。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氧化能力为指标,对4 个地区果皮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果皮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3 种能力的IC50分别为12.95~14.68、8.63~11.11 μg/mL和29.35~34.60 μg/mL。  相似文献   

19.
以5年生无核白鸡心葡萄为试材,在花前10d和花后15d,通过不同的激素组合、浓度配比对其果穗喷施处理,研究了不同激素对无核白鸡心葡萄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施GA3、NAA+GA3、6-BA+GA3条件下,随着激素浓度的提高,果实粒重、穗重和产量也逐渐增大;果实品质逐渐降低,即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果实硬度逐渐升高。由试验看出,NAA+GA3配比浓度为(10+25)mg/L的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Sun drying of seedless grapes (Vitis vinifera cv. Sultanina) is widely practised in the western Aegean Region providing Turkey with a significant share in the world trade of sultanas. Research was initiated in 1998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ochratoxin A (OTA), to identify the major factors resulting in contamination and to develop techniques to reduce or prevent contamination. This paper assesses OTA formation in five experimental vineyards located in Manisa province of Turkey between 1998 and 2003. The cultural practices recorded were tillage (type and timing), fertilisation, plant protection, irrigation, trellising, pruning, GA3 application, harvest maturity and date, and drying practices (type of drying yard, dipping into alkaline solution, length of drying period). In the experimental vineyards, no OTA was found at veraison. OTA levels in grapes harvested at fresh maturity ranged between <LOD and 8?ng?g?1, whereas in dried sultanas they were between <LOD and 35?ng?g?1. The frequency of OTA-positive samples increased in dried grapes compared with fresh. The number and timing of tillage, number of damaged berries, and removal of damaged/infected berries prior to sun drying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good practice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 reduction of OTA in sultan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