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直接评定法评定了带肋钢筋拉伸性能、金属材料维氏硬度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用综合评定法评定了金属材料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洛氏硬度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综合评定法在这些典型实例中解决了金属材料理化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某些难点。  相似文献   

2.
布氏硬度试验是应用很广泛的一种静载硬度试验方法。它是在试验力的作用下采用较大直径的球体压头,从金属表面压人而产生压痕,以试验力除以压痕球形表面积所得的商来度量金属材料的硬度。由于压痕大,因而硬度值受试样成分的偏析和组织的不均匀等因素影响小,能较真实的反映出多晶体金属材料硬度的平均性能,试验结果分散性小、重复性好,准确度较高,能较可靠的反映出材料试样的宏观硬度。它可用于测定软硬不同、厚薄不一的材料硬度。适用于铸铁、铸钢、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各种退火及调质钢。操作也较简单,因此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但实践表明,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试验结果仍然存在着不确定度。在评定中,由于布氏硬度的数学模型(HB与压头球直径D、压痕平均直径d的数学关系)较复杂,因此,如果采用直接评定法,不确定度的传播系数或灵敏系数的求取太繁琐,无可操作性。研究表明,采用综合评定法不仅避免了求取不确定度传播系数的繁琐,使评定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有些采用直接评定法无法考虑进去的不确定度因素在采用此法时得到了全面的考虑,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
3 直接评定法实例2——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在金属材料硬度试验中维氏硬度试验方法测定的硬度范围较宽,特别适用于各种表面处理后的渗层或镀层的硬度以及较小、较薄工件的硬度,还可用于测定合金中组成相的硬度,而且是最精确的一种方法,然而测定结果也存在着不确定度,这可采用直接评定法进行。  相似文献   

4.
材料理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材料理化检验实验室,为提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可靠性,就评定方法而言提出了对材料不同的检测参数应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参数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可采用直接评定法对拉伸性能和维氏硬度试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而宜采用综合评定法对冲击性能、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试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同时指出,综合评定法能满意解决金属材料理化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的某些难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评定与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通用规则和流程,按照GB/T15481-2000对检测实验室的要求,本文以锚具洛氏硬度为例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通过实例评定,分析并确定了锚具洛氏硬度测量不确定度产生的主要来源,了解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掌握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评定结果是科学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评定与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通用规则和流程,按照GB/T15481-2000对检测实验室的要求,本文以锚具洛氏硬度为例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通过实例评定,分析并确定了锚具洛氏硬度测量不确定度产生的主要来源,了解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掌握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评定结果是科学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试验力、标准硬度块、压痕对角线长度的测量以及硬度计本身、试验结果的数值修约等。根据GB/T 4340.1-2009对硬度计和标准硬度块的要求,结合生产实际,计算了不同试验力下维氏硬度试验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硬度计的最大允许误差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所占的权重最大;对于同一维氏硬度,试验力越大,维氏硬度试验的测量不确定度则越小,因此在日常检测中,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较大的试验力,减小测量不确定度,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4.4 硬度计计量溯源(使用标准硬度块)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x1)Block 根据GB/T231—22002金属布氏硬度试验第二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硬度计的检验,即计量溯源有直接检验法和间接检验法,间接检验法适用于硬度计综合性能检验,也可独立地用于使用中的硬度计的定期常规检查。布氏硬度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采用综合法,因此,计量溯源所使用的布氏标准硬度块不均匀度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x4)Block是采用硬度计间接检验的结果来进行。由于硬度计是采用间接的方式用标准硬度块进行计量溯源的,因此标准块的不均匀度或不确定度是这项分量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魏志华 《工业计量》2000,10(5):26-27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是用较大直径球体压出较大的压痕 ,用压痕表面面积与试验力之比计算出硬度值。该方法测出的硬度值比较稳定、精度高、操作简单。试件的制备较其他力学试样和硬度试样容易。试验误差来源于试验力、压头、压痕测量装置、试样、试验力保持时间等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以知晓试验结果的可信度。1 试验方法1 1 原理将一定直径球体压入试样表面 ,保持一定时间后卸除试验力 ,用压痕表面面积与试验力之比计算出硬度值 ,即 :HB =FS =FπDh=2FπD(D -D2 -d2 )式中 F为试验力 ,N ;S为压痕表面积 ,mm2 ;D为球体压头…  相似文献   

10.
任何试验检测都存在误差,不确定度是了解测量值可靠程度的途径。在洛氏硬度试验中测量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有测量的重复性和仪器校准的不确定度,运用统计学公式合成检测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从而,使检测数据更具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依据GB/T230.1—2009规定的试验方法,利用Wilson 2001T洛氏硬度计对某钢厂X70管线钢进行了洛氏硬度(HRB)试验,从试验重复性、硬度计复现性等多方面对洛氏硬度试验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每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逐一评定,最终给出了扩展不确定度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报告。结果表明:该X70管线钢洛氏硬度测量平均值为(78.5±2.4)HRB,包含因子k=2。该方法对金属材料洛氏硬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引言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于 1 993年正式发布的“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 ,已成为测量不确定度方面的权威性文件。测量数据是计量技术机构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以及各类检测机构的主要依据 ,没有给出不确定度的测量数据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无法使用的。本文尝试用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布氏硬度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不妥之处请指正。1 布氏硬度的基本概念布氏硬度是指用一定直径的淬火钢球 (硬质合金球 ) ,以规定的负荷压入试样表面 ,保持至规定时间后卸除负荷 ,测量试样压痕的表面积 ,计算出布氏硬度值 ,该值是以试样压痕表面积的试验力表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JJG113—2013《标准金属洛氏硬度块》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以及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给出了一种评定标准块测量不确定度的新方法。建立了硬度测量模型,并对该测量模型进行严密分析,剔除了各耦合项对不确定度的重复贡献。指出其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块的均匀性、标准机的重复性以及标准机硬度值的最小增量,比对块的均匀性和长期稳定性,副基准机的测量不确定度。按规程的测量条件和方法,以C标尺中硬度标准块为例,对其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系统的评定。  相似文献   

14.
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1)对于第一种方法,因试验重复性(人员、硬度计和材料不均匀性等)、硬度计复现性、硬度计压痕测深装置分辨力、硬度计计量溯源(使用洛氏标准硬度块)、硬度计读数和试验结果数据修约等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独立不相关,且根据数学模型式(1),传播系数Ci=δy/δxi=1。因而可按照分量方和根的公式进行合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依据JJF10 5 9- 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 ,按照GB/T7314 - 1989《金属压缩试验方法》中的办法 ,对金属材料抗压强度σbc进行测量 ,并对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通过评定得出金属材料抗压强度σbc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按照GB/T7314—1989《金属压缩试验方法》中的办法,对金属材料抗压强度σbc进行测量,并对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通过评定得出金属材料抗压强度σbc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7.
对金属洛氏硬度测量中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及在洛氏硬度测量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该方法对金属洛氏硬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JJF1059—1999标准,分析了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过程中试验力、压痕对角线测量、标准硬度块不均匀度、金刚石压头的两相对面夹角误差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得到当包含因子k=2,置信概率为95.45%时,维氏硬度测量不确定度为2.6%。  相似文献   

19.
洛氏硬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金属洛氏硬度试验中对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介绍了不确定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硬度试验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JJFl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对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中断后伸长率A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