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智慧结晶,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生动展现。它记录着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民族地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以安徽省滁州地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传承保护的途径,包括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非遗文化数据库、非遗文化"六进"等,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旨在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提出有效策略,也是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1):146-149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旅游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非遗相关实践活动已生成一定规模的游客需求,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大量案例实践的分类梳理,提出了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5种主要类型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137-138
我国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号和实物的形式存在,已成为重要和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化方式对民族地区的非遗进行传播,是传承与保护民族地区非遗的有效途径,在当下具有多重现实价值。为了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的非遗传播,可以从符号化精品打磨、多元媒介力推、精妙观赏解说、购买竭力促销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注意对民族地区非遗大众媒体传播与实物人际传播两种基本方式的分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该文根据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的困境,从新时期高校的第四大基本职能出发,解析地方高校推动地方本土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势和作用,阐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同地方高校的功能和职能相结合,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非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5)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式"开发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要求相关人员创新非遗保护与开发机制,以适应当下非遗保护与开发需求。而旅游业作为当代朝阳产业,无疑成为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基于硗碛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情况,对非遗旅游开发项目做了初步探讨,并归纳了部分开发模式,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
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是避免非遗文化损毁和失真的重要途径,同时,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让非遗文化保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研究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而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无法体现其非物质特性,受众对其深层文化内涵的感知度较低。通过非遗内容的数字化,实现非遗活态化保护是现代非遗保护的一条有效道路。文章通过研究目前的非遗VR展示案例,探索优化其用户体验的方法,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文章通过提取VR产品交互特点、非遗展示特点与用户体验要素,分析非遗VR展示实证案例,从沉浸性体验、交互性体验及构想性体验三个角度对非遗数字化与用户体验进行研究。由此发现数字场景的真实化、交互体验的多模态、情感体验的内化,能有效提高受众对非遗特性与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为VR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上的应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地方上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方法欠缺的现状。论文以西安周至县为例,探讨非遗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模式,深入挖掘非遗与其文化空间的内在关联,提出建立文化空间系统的思路,从县-镇-村三个空间层级加强不同非遗之间的联系,以各级节点为基础,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措施,对非遗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与利用,并以此促进当地文化建设和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开发以及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2)
<正>2018年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盛大举行。"非遗校园行"作为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25所学校参与展示展演活动,并且集中对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等校园传承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如今,全国许多中小学校都将非遗项目、非遗课程作为一大教育特色,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手艺。得益于此,"非遗"蕴含的教育价值——比如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技能技艺、意志品格、民族自豪感等——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