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运河文化是在运河中诞生和传播的物质和精神财产的全部,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以大运河沿线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内容,以大运河相关的文化产业为主要媒介,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众多的文化遗产为主要的关注点。妈祖文化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是运河文化带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妈祖文化资源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的策略,对妈祖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妈祖文化的传承并可带动妈祖文创产业的成长。通过文创产业助推妈祖文化的传播,借助运河文化带拉动妈祖文化资源升级,发展妈祖文化创意产业,很好地保护、开发并挖掘了妈祖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扬州段大运河是扬州文化遗产的载体,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主要包括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分为运河水工遗存、附属遗存与相关遗产三大类,共同构成了活态的、流动的扬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选取三湾湿地公园构想并建立以保护与传承扬州段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体验馆,分析其景观、建筑、室内空间与装饰的关系,使体验馆建筑所营造的文化场域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更好的形成整体的场域气氛,可辅助体验馆传播文化功能,从而达到增加观者体验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传统民间工艺进行数字活态化传承与研发,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突破其传统的静态保护和展示模式,重新挖掘传统民间工的时代价值,激发传统民间工艺的活力,使人们了解传统民间工艺真实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内涵。以体验为核心,将交互式增强现实技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中,创新传统无反馈单向显示模式,提高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移动终端台、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最大程度实现非遗文化传播和内容形式的深度延展。以AR技术及移动终端作为工具和载体,通过静态保护动态传承和开放性普及传播的形式,激发文化价值潜能,提升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的综合价值,为带动文化创意产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牡丹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牡丹江发展史的见证,是牡丹江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牡丹江流域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牡丹江流域多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同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其最大特点是文化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性,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将其提升到文化资源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它的潜在价值及开发保护机制,这对于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牡丹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众对文化需求的增加,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转换成具有传承意义的旅游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更符合新时代下的需求。赣南客家服饰于2021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传统服饰记录客家人迁徙历史、生活方式、精神向往,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文章以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元素为切入点,一方面将赣南客家传统服饰非遗文化带入大众生活,另一方面在旅游文创产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文创产品形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互动旅游中,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互动旅游的重要元素。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为例,在分析研究南音传承、发展与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音虚拟与增强现实互动旅游系统的设计思路。使用虚拟现实开发引擎Unity 3D及增强现实开发工具包Vuforia SDK,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实现了南音互动旅游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增加了海丝非遗文化南音观赏者的沉浸感、交互性、体验感和参与感,同时满足了广大受众在体验海丝非遗文化时进行偶遇和社交等心理需求,为海丝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南京绒花几经起伏,濒临绝迹。直到2006年,南京绒花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传统手工艺复兴潮的到来,绒花又一次出现在大众审美视野下,并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南京绒花是以天然蚕丝为原材料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多用于礼仪装饰、民俗节事及日常生活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绒花在当下生活审美应用中流行回转,这充分说明本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绒花的传承面临困境,时代价值也不断发生多向转变。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南京绒花的历史脉络和传承线索,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图像的综合方法,探索南京绒花在时代价值转型下的转型面貌特征变体,并总结了南京绒花的新型创意产业的路径现象,更进一步证明南京绒花的文化存续与现代传承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顺利 《福建电脑》2014,(4):56-57,122
近年来,非物质化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仍主要依靠传统的收徒形式进行,一旦传承人离世会导致一些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失传,基于此,本文研究将"非遗"传承与动画类课程教学相结合,从动画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与访谈调查的方式,对杭州传统丝绸华服文化中杭罗、振兴祥、杭锦、杭绣的技艺传承与创新途径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政府、产业、领军企业等共同努力下于国内外进行弘扬中国丝绸华服文化系列活动;进而验证由文化传承发展带动产业变革,实施丝绸华服工业4.0智能服务、智能制造、智能物联的颠覆性模式,加速浙江杭州向创意时尚智造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成为地方旅游发展重点的大趋势下,彝族银饰的文化属性和装饰美感成为民族标识和活态民族文化的承载体,在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尤为突出。如何结合民族性和地域性进行彝族银饰保护和发展,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是文章研究重点,为地方旅游产品建设提出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SPOT5影像的京杭大运河自动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的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结合体,只有切实保护好运河,才能实现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宏伟目标。京杭大运河时空跨度大,采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对其进行普查;遥感凭借其先进、便捷、经济的特点在现代考古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逐渐成为考古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记录了不同历史进程中运河的分布和周边现状。分析了运河在SPOT5影像上的光谱及空间特征,将遥感和GIS方法相结合,采用决策树方法实现了自动提取,并对结果精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京杭大运河自动提取可以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信息资料,为大运河保护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以旧为核心的词新的活力,新的发展与保护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是一条捷径。文章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现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物质文化产业的矛盾。我们的大环境急需对文化特别是地域特色十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开发、新开发,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被大众重视。它的经济与文化作用被广泛关注。将这两个大的文化概念下来两种不同的形态,结合研究。为研究和发展指明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加快数字化发展""数字中国"的建设发展思路,2021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文化和旅游部随之出台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针对如何"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数字文化产业创意和技术人才,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数字艺术学院为例,围绕"回溯传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以群建院"专业群建设思路,探索将巴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创产品与数字化的衍生相结合这一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逐美·寻艺"的职业教育类型下的美育文创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陈东琴  杨方 《网友世界》2014,(20):125-12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多彩的文化汇集形成了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应注重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所以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保护好民族文化,而傣族文化的研究正符合我国保护民族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湘西,一个具有独特民族情怀与传承文化的地方,有着神秘而独特的魅力。文章通过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表演艺术中设计元素的研究,并从加强其公众性与传承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既能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征,又能够激发游客的情感、与游客的需求点产生共鸣的明信片、装饰画等旅游纪念品,为辰河高腔的保护与传承,文化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红色旅游是在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兴起的有效载体。作为红色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承载着红色旅游的文化意义、教育意义和政治意义,在经济层面上还能进一步转化资源,创造出结合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红色旅游文创品的开发与设计应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主题、地方工艺等要素进行创新设计。文章将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对云浮红色旅游市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考察调研,对云浮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推广提出一定的见解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图案的重要价值日渐凸显,文章基于个人教学经验,对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如何创新传承传统图案做了研究,以期在突显传统图案形式美、创意性、文化性的重要价值上,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旅游招贴设计中民族特色的文化式样运用为题,分析了武汉旅游文化特色,提出了使"水"成为旅游者对武汉城市的第一感知,使"水文化"的旅游底色在城市中彰显,让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知音江城、人文水都"。在此基础上,以中国水墨画中水墨元素的创意构思来源为启示,论述了将中国水墨画中的水墨元素与"武汉印象"旅游招贴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别具一格地将武汉旅游文化特色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对城市的未来进行深度思考,寻求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的新路径。随着城市更新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其开发设计模式由功能的单一性转向复合性的更新设计。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交通、旅游和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与城市的传承与发展密切相关,如何通过设计实现滨水区文化和功能的重塑,凸显其作为城市重要文化和功能的时代作用,对当下的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天津耳闸公园是大运河天津段的重要节点,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属性,文章以此景观空间改造为例,对带状滨水空间营造提出一些设计策略,为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