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水画既是古典园林造园的灵感源泉和创作蓝本,也是古典园林发展的真实记录。文章以宋代山水画中的建筑要素作为研究对象,从宋代山水画入手,探究宋代山水画中"建筑"作为构景要素的构景特征,从中找寻山水画"画理"与古典园林"园理"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
绘画是古典园林造园的一支源流。古典园林的发展与山水画的发展亦步亦趋,山水画的变化影响着古典园林的变化。在我国历史上,古典园林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芥子园画传》堪称中国山水画的教科书,其中很多画理亦为园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景物为创作主题,尤其以表现山水题材最为普遍。古典园林的艺术营造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可谓是殊途同归,山水造园之理和绘画之理有诸多相通之处,园林设计中的很多造园理论都与山水画的绘画理论密切关联。中国园林从中国山水画中汲取养分并发扬了中国绘画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中国皇家园林中对山水画艺术元素的运用十分典型,为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和设计范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园林“诗、书、画”三位一体,千百年来形成 了自己独有的造园特征,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而流传于 世,山水画的法则更成为造园的范式,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之 “美”。从中国文化生成的重要群体——“士”的特征出发, 论述了中国园林在特殊历史境遇的中国独有的山水画影响下, 从山水画到山水园的发展。以史据考证的方法,说明了中国园 林实质为山水园,并在中国山水画影响下生成、演进的历程。 印证了中国园林——山水园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家园,中 国传统园林与山水画相互促进、印证,形成中国传统园林的无 穷魅力,傲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2)
南京瞻园被誉为"金陵第一园",在植物配置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该文研究瞻园植物配置的特点、布置方法和其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从色、姿、韵三个方面分析瞻园植物配置的特点,从"画理"、功能、传统造园手法三个方面分析瞻园植物配置的方法和文化内涵在植物配置上的体现,以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植物配置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大要素之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园林》2017,(8)
<正>中国古代园林置石掇山始于秦汉,成熟于北宋,明清后逐渐走向高潮。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即得之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造园必有山,无山难成园。假山是中国园林所特有的景观符号,是对自然山体景观的高度浓缩与再现。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庭院空间的主景,是园林景观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假山营造常以"中国画论"为指导,强调"师法自然",造型也多采用山水画中诸如"三远"和"合皱"之类的画理准则。"扬州以名园胜,名园  相似文献   

7.
我国山水画作与古典园林的发起者都是文人墨客,园林造园的"园意"常趋同于山水画所蕴的"画境".基于对园林及山水画作发展脉络的梳理,文章针对二者的空间营造与造景艺术进行剖析,发现其美学特征、空间意趣追求、具体艺术手法等都出于同源.以此为基础,展开关于山水画论对中国古典园林意趣空间营建影响意义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国山水画作与古典园林的发起者都是文人墨客,园林造园的"园意"常趋同于山水画所蕴的"画境".基于对园林及山水画作发展脉络的梳理,文章针对二者的空间营造与造景艺术进行剖析,发现其美学特征、空间意趣追求、具体艺术手法等都出于同源.以此为基础,展开关于山水画论对中国古典园林意趣空间营建影响意义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兰  包志毅 《华中建筑》2005,23(Z1):111-113
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组成部分,三者具有相同的思想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尤为密切,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和建设的案例屡见不鲜.以王维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为例,分析中国山水画中的园林思想,并从中讨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功能、造园手法及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它是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元素。造园匠师通过利用这一元素有效地将园林中各种景观元素连接起来,使得园林生机盎然,景象万千。所以素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之说。同时,理水具有很强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产生动态的美、静态的美。本文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发展、理水手法入手,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美。  相似文献   

11.
吴晓淇  王胜男 《中国园林》2022,38(12):42-46
中国山水画境理论对形成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中国园林尤其私家园林的发展沿承,探讨中国山水画境理论对中国特色风景园林学科教育与教学的重要影响,并以笔者长期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现为建筑艺术学院风景园林系)的教学方法为例,论证了中国山水画境理论对培养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风景园林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从画境与园境、行走与观想、碎片与拼贴诸个层面,研析了中国山水精神对中国特色园林生成、流变的深层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绘画对造园影响深远,二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由中国画独特的画面秩序和组织结构产生的以非透视手法空间营造的现象引发了对于园林中类似效果的观察与思考。总结了5种用于对照分析绘画与园林的非透视性手法:时空连续与无尽空间、分解重构与消解空间、内部画框与重叠空间、镜像构图与虚实空间,以及近小远大与尺度模糊。意在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为当下传统造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研究——以宁波天童寺 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明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0,36(1):134-139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私家园林的精致细腻不同,基于佛教文化背景产生的寺庙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以宁波天童寺为例,从整体布局、相地风水、植物配置、理景艺术等方面对寺院的“匠心”布局进行分析,从视境、声境、嗅境、味境和触境五境对寺庙园林造园“意境”进行阐述,总结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特征,丰富传统园林文化7理论,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乐志  程云杉 《中国园林》2012,28(5):68-72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营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现存的苏州园林和经典山水画为研究基础,首先剖析了传统山水画“移天缩地”的技巧;然后探讨了绘画原理转换为园林设计方法的限制和变通技巧.包括将散点透视变为“环视”和“环游”,以留白为主的构图模式,因地制宜的“三远”技法,压缩实体、遮挡扭转、尺度对比等增加层次的技巧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古典园林的几处实例研究了造景时的尺寸控制,较完整地阐述了从山水画到园林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园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 下我国举办的园林展中的地方展园是探索中国传统造园传承和 创新的重要平台。第十三届徐州园博会温州园的设计从“师法 地域特征”和“一园双境”2个层面进行了传统造园的“微创 新”探索。设计截取温州楠溪江乡村景观的一个片段进行提炼 和重构,营造具有野逸之气的山水园林空间,使游客能够在咫 尺之间身临其境地体验永嘉山水的诗情画意和温州发展的未来 之态。最后,以此展园的营造为契机思考了中国传统园林回归 本源进行传承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吕嘉程  黄晓 《风景园林》2017,24(3):107-114
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城市、建筑和园林中皆有体现。植物作为古典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也受到"数字"文化的影响,孕育出独特的审美理念。本文以明代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为对象,结合明代的园记、园图和画论等资料,在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等常规分类的基础上,梳理出与各种配置方式相对应的数字,讨论数字影响下的植物配置方式,并进而从植物习性、传统文化、画意追求和空间营造等方面,探讨形成各种植物配置数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高明  董雅 《风景园林》2014,(1):132-135
当代有关张大千艺术成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绘画方面,而很少有人关注他的造园艺术。实际上,张大千不仅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收藏家、鉴赏家,同时还是一位极富灵感的造园家,他一生钟情于造园,而且对造园艺术有着独特的美学见解。受绘画思想的影响和传统园林艺术的熏陶,20世纪50年代以后张大千先后在巴西、美国和台湾建造3处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特色的园宅。文章通过对他亲自设计建造的“八德园”、“环荜庵”和“摩耶精舍”3处园宅的分析,来探究张大干的造园思想及造园艺术。一方面作为对他完整艺术人生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