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葛顺志  沈实现 《中国园林》2024,40(3):138-144
洞窟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洞窟景观,之后陆续产生了人工开 凿,或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而成的洞窟。以杭州西湖风景 名胜区洞窟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 然人文资源,整理出洞窟所处的重要景点地理位置及其所涉及 的园林景观要素、历史人文面貌等相关信息,通过对洞窟自身 空间形态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将其从文化、天相、空间的多样 性等方面讨论洞窟景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喆 《中国园林》2007,23(9):39-45
通过分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农村的特点,阐述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衡量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3条标准和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并结合近几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农村村庄整治的实践,总结风景名胜区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体会与成效。  相似文献   

3.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文中由西湖的产生及其对杭州城发展繁荣的重大作用,以及苏轼把西湖比作人的眼睛,说明西湖对杭州之重要。文中论述历代西湖文化景观之建设,西湖十景之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传统美学内涵,对国内乃至世界深远影响,论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的五方面启示,认为杭州西湖是以水营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典范,其历史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2011年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类型遗产,是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的作品,是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内容是"突出普遍价值"的研究与阐述,主要包括价值主题与世界遗产标准分析、对比研究、遗产价值承载要素分析、完整性与真实性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鲍沁星 《中国园林》2012,28(8):89-92
灵隐飞来峰是西湖第一山林,具有峰石林立、洞壑万千的独特风景,对于南宋临安皇家园林叠山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价值至今尚未引起充分重视。探讨了灵隐飞来峰的由来、独特平地石山风景及其对园林叠山的影响,指出其文化反映的是自唐代以来兴起的中隐文化和以石为主的山林欣赏趣味的逐步成熟,是启发中国园林叠石为山的造园思路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但其佛教造像艺术非常重要,而且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价值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楹联匾额作为园林中表现“诗情” 和意境的主要手段,其连接文化和景观的作 用突出,是人文艺术的直接表现。在杭州西 湖成为文化景观的背景下,西湖楹联匾额展 示出文化与景观的统一性、中唐至两宋园林 典型的“壶天”特征。首先梳理了西湖楹联匾 额中残存古联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分析了楹 联匾额作为文化和景观的“桥梁”在西湖景 观中起到的构建作用。西湖楹联匾额作为西 湖园林的一部分,受到“壶中天地”境界追求 的影响以及南宋山水画对其诗意的深化。通 过对西湖典型楹联匾额案例的整理研究,归 纳出3方面“壶天”特征:以小见大、理及精 微、文辞写意。并由此展现两宋园林文化在 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遗留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卢璐  余泽智 《园林》2013,(11):70-73
杭州西湖原为钱塘江人海口处由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泻湖”.历经数个朝代的开发,如今的西湖成为了一座特大型、开放性的天然山水园林。其中西湖滨水景区总面积14.61平方公里,占西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42.75%.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髓,  相似文献   

8.
都铭  张云 《建筑与文化》2016,(2):107-109
文化景观类遗产是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是有机演进的持续性景观。作为一种新类型遗产,目前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识别、保护等环节。本文试图以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活态特征及演进逻辑为着眼点,以杭州西湖世界遗产为例,结合历史图文资料与现场测绘数据,还原及分析西湖空间格局及空间要素在千年内的演化与成型过程,最终揭示出此类遗产的基于人群行为的空间尺度生成,并以此来建立场所秩序的动态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倪琪  许萍 《中国园林》2012,28(8):86-88
杭州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审美实体之一,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的成功申遗证明了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原真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在研究西湖文化景观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西湖文化景观是以物质表象传达文化精神、因文化精神彰显景观深度、依题词点景实现意境升华,并通过分析其中的内在关系来解读西湖的普世价值,为后申遗时代的西湖文化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广东惠州西湖风景名胜理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仕然 《风景园林》2012,(3):153-157
惠州西湖位于古惠州城西,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借助古籍文献如史籍、地方志、诗文、考古成果和图像资料,辅以实地考察、测绘等研究方法;以古代风景园林理法之“相地”、“明旨”、“治山理水”等程序对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分析。湖具有:供水惠城、蓄纳洪水、军事设防、兴农旺渔、维持生态和风景游览等功能。古人在修筑拦水堤、城墙和路堤的过程中兼顾了水域形态整治和局部景观的塑造,从而奠定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山水间架。归纳总结景点的造景手法,核心是“因借”,即凭借自然、人文因子造景:主要有借山、水的“三远”造景,借烟雾、方位朝向和借植被花果之色彩造景。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的城市私家园林不同,杭州西湖湖上园林一直在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城湖大环境中发展与演化。民国初年"西湖入城",使城湖空间不再隔绝,也加剧了园林、风景、城市互为影响、互为转化,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郭庄及西泠印社2个具有代表性的湖上园林为分析对象,通过辨析园林中建筑与空间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公共游览与使用方式变迁,试图阐明当一个复杂的依托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中的园林是如何适应、演化及转变,而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在园林空间格局、园林中心空间及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使用3个层面来得以具体体现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摆脱单一的园林身份,发展为园林、公共风景与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体,这最终造就了西湖湖上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陈汪丹 《风景园林》2019,26(6):114-118
苏堤于北宋时期由苏轼兴造,风景形成的历史已长达900余年。自南宋发展为西湖十景之一以来,苏堤奠定了杭州西湖的基本山水结构,堤桥线性划分水面的特征影响了中日等地的造园理水格局。关于苏轼兴造苏堤始末以及苏堤在南宋如何风景园林化值得仔细研究。在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北宋苏轼兴造苏堤始末、宋代苏堤的基本风景园林特征,丰富苏堤建造前后的历史进程,以及提出宋代苏堤的交通性、纪念性等特征。苏堤自宋代以后风景园林化的发展,乃至在整个园林史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俊海 《城市建筑》2014,(32):45-45
杭州西湖的湖滨缓冲区对于其核心区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建设中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以景观风貌规划为先导、以建筑风貌控制为重点、以历史人文精神推广为灵魂,对其风貌规划展开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贾珺 《中国园林》2020,36(2):45-47
近期有学者著文提出避暑山庄整体山水格局及部分景点存在写仿杭州西湖的可能。针对这一说法,对相关文献重新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相关证据并不充分,避暑山庄在造园过程可能受到西湖风景一定的影响,但二者的自然条件和景观面貌存在较大差异,没有直接的对应模拟关系,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写仿性质。清代帝王在诗文中经常以西湖为参照对象来品赏山庄风景,但从未明确说明有直接模仿的意图。避暑山庄湖泊的轮廓远比西湖复杂,水上堤径的走向、岛屿的形态也与西湖不同,永佑寺塔的兴建与杭州六和塔并无关联。  相似文献   

15.
杭州西湖后申遗时代的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湖申遗成功,标志着杭州进入了后申遗时代.保护西湖是我们的永恒主题.面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湖空间关系影响、景区开发建设、旅游和交通等方面的压力,西湖后申遗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从管理“国家公园”向管理“世界公园”的转变,我们准备好了吗?通过对城湖空间保护、遗产区建设控制、游客分流、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提出相应对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管好西湖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相似文献   

16.
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西湖西进”是杭州市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工程,通过在西湖西部恢复历史上西湖的部分水域,对这一地区进行综合整治。涉及西湖西部,甚至整个西湖风景区环境整治,生态恢复,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旅游空间的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