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借景置于陈从周先生“造园有 法而无式”的论述背景下,考察了关于借景的 “法”与“式”的含义,及其在造园文献及实 例中的表象,并比较了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 不同情形。可以发现,中国园林的借景可称之 为“有法无式”,而日本园林则发展出借景园 林这一类型以及样式化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2.
世界造园体系及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宇江 《华中建筑》1994,12(1):39-42,10
历史上形成了世界三大造园体系,即西亚园林,欧洲园林和东方园林。它们各具特色和成就,文章以英,法与中,日为例,分析,比较了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同时还概述了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园林深受中国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借鉴中国造园理论和技巧,吸收了禅宗思想和宋儒理学。造园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日本的造园师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写意"风格,自成体系的"枯山水"园林。日本园林艺术的特点日本园林深受中国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借鉴中国造园理论和技巧,吸收了禅宗思想和宋儒理学。造园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日本的造园师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写意"风格,自成体系的"枯山水"园林。  相似文献   

4.
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一):桂离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古典园林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方园林中亦仅次于中国园林,位居第二。日本园林发源于中国,飞鸟时代(公元593-710)和奈良时代(公元711-794),曾派遣隋使和遣唐使进入中国学习造园,在日本以泉源为基地,创立池泉园,即中国的山水园。  相似文献   

5.
造园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的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的特点和很高的成就。但概括地讲,以中、法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可分别作为中、西方造园艺术风格的代表。而且,这两种园林风格恰好处在相反的两极上,拿它们作比较,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特点及它的造诣和局限。这对发展我国的造园艺术是不无裨益的。中西方造园艺术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园冶》与《作庭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劲韬 《中国园林》2010,26(3):94-96
日本园林的基本山水框架是由中国直接继承过去的,但意境、风格却与中国园林有很大不同。《作庭记》作为东方园林史上最早的专著,反映了早期日本园林的基本风格;而《园冶》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造园专著,则更多地反映了明代以前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通过比较2部著作在理石、理水手法和园林意境等方面的差别,得出中国园林重品赏和文学化表达,视造园如作地上文章;日本园林则更重视具体技术手法和自然风格。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以来,中国园林文化影响着日本的造园,日本园林从最初对中国园林的模仿到后来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园林景观,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延异的关系。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中日园林造园特色,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为我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论中法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园林,各种不同的园林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其中东方古典园林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园,而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本文试从造园艺术的角度来分析中法古典园林在审美的价值观、造因的艺术风格、园林建筑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对中法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特点的研究,揭示东西方园林在审美情趣和文化上的差异,为我国园林建设的今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的建造特点,从历史学、园林美学、园林哲学等角度,对中日园林的造园思想和意境表达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中日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和自然因素,对古典园林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日园林人物及著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03,19(9):76-78
对中日两国的园林人物及著作进行了比较。中国造园以画论、文论替代园论,故理论系统化晚于日本:而且中国造园家多为文人,日本的造园家则多武人和僧人。另外,中国造园家造园著作少,造园留名亦少。  相似文献   

11.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02,18(1):61-64
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进行了造园环境、园林历史、园林类型、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和园林游览等6个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中日古典园林在6个方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19,(11)
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造园思想是受到神仙传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池三山"造园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皇家园林中不断传承与演绎,并漂洋过海落户到日本,结合日本的环境和文化演绎出枯山水的新风格。同时,"一池三山"造园思想传至江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得以进一步传承与创新,衍生出了新的山水格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宝库。  相似文献   

13.
闽南极具地域特色的造园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造园实践为例,通过文献回溯和案例研究,探究闽南园林的特点并分析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对象、功能要求、用地规模和建造技术改变而引起造园方面的变化。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园林的建设力求回应这种变化,营建地域文化特色显著、时代特征强烈的闽南园林,并试图反思造园文化中传承与发展、造园与养园之关系,总结实践中的不足,以期为之后的造园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庭风 《园林》2000,(2):12-13
一、园林类型的发展顺序中日园林的造园先后顺序都是皇家园林在先,其次是贵族富贾的私家园林,然后是佛教道教的寺院园林,最后才是民主自由之后的公众园林。在这一点上,中日园林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其业主略有区别,即使同一园林的形式,其发展也有完善与否。在私家园林的历史中,中国的私家园林表现为达官贵人和富商豪霸的园林,而日本的私家园林则表现为将军和大名的武家园林为多。在寺院园林的历史中,中国的寺院园林虽有所主,但风格上仍依  相似文献   

15.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应深入岭南园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琦 《南方建筑》1999,(3):83-85
一、岭南园林研究目的意义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誉。中国园林与中国其他艺术,如绘画、诗歌等,虽然形式不同,却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形成景象优美,意境深邃的园林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中国园林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但逐步自身成熟完善,而且还影响了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甚至远播至欧洲。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就从朝鲜半岛传人日本,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又溶入了本土园林文化,从而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流园林体系。18世纪…  相似文献   

17.
李猛志 《山西建筑》2014,(1):201-202
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进行了研究,分别介绍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对皇家园林、文人园林、日本园林的影响,指出园林艺术产生在古典文化氛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18.
貌似相同的中国皇家园林与日本皇家园林,在整体规模、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细部装饰和空间处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不同的审美观和造园方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研究并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创造出更加和谐而丰富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19.
“蓬莱”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元素,在日本古典园林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日本现存的“蓬莱式庭园”就有三十余座。但是,目前对日本古典园林中蓬莱景素的研究还停留在造园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并没有涉及园林中蓬莱景素的溯源以及借鉴中国的历史发展流变过程研究。因此,本文以配置有蓬莱景素的历代日本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日本古典园林中的蓬莱景素进行文献与案例的历史梳理,探讨每一历史阶段中,日本古典园林对蓬莱借鉴活动的关键词,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20.
东方园林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除了中国园林外,还有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东亚其他地方的园林,特别是日本的园林。众所周知,古代的日本文化有好多方面是向古代中国学习的,其中园林也同样如此。可是日本也有自己的园林(文化),不完全是照搬照抄中国的,日本园林自成一格。早在公元6世纪,日本就开始来中国学习园林艺术了,后来到了7世纪初,日本的苏我马子奉帝王之命来中国学造园法,回日本后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