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陆开放促进了西南山地城市新一轮的发展。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山地城市空间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超大城市尺度,拥堵的老城中心,乏力的城市新区等城市问题,严重制约山地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本文从梳理既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出发,针对山地城市空间结构转型中目标失位、模式失误和措施失当的问题,从空间拓展模式选择、"飞地"拓展具体举措,以及构建山地大城市"组合单中心"结构3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山地大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成为大城市破解空间绩效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沈阳"单中心"城市结构历史演进、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空间视角探析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绩效水平,选取近300个服务业类公共建筑样本,借助GIS平台通过IDW空间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分析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同时对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动态与静态组织结构的耦合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沈阳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已经显现,但空间发展不均衡,聚集中心的分布呈现圈层式布局特征;人口分布变化具有离心和向心双重现象,一环至三环间人口增长为次级集聚中心的形成提供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度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多中心”空间结构已成为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及应对规模增长带来的“大城市病”的战略共识研究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本质涵义,探讨“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及实现“空间绩效”的路径;具体以厦门为研究案例,基于“职住平衡度”、“交通模式”两大要素确定多种规划情景,构建交通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城市的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分析和解释“空间结构”与“交通模式”的动态关联性与空间绩效.这一方法的应用,可使规划决策的效果可视化,从而有助于提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空间结构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抽象表达.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分析城市空间演化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大城市形态特点和规划实践,总结出我国大城市空间优化的基本模式为圈层扩展和轴线延伸的耦合,多核心网络状空间结构是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规划选择.这些理论总结为城市空间拓展及我国大城市的空间优化明确了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5.
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中心"是当前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趋势。本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多中心城市相关研究的分析,首先梳理了多中心城市研究的历史脉络,从理论推导和空间特征两个方面,总结提出了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分别从空间形态特征、规模等级特征、功能体系特征、"互动流"特征、区域协同特征和空间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方面,详细解析了多中心城市在各表现维度上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对于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与借鉴,并针对当前大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实践中的困惑,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研究旨在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大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引导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当下大城市房价高企、调控艰难的大背景以及和住房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从重庆市的"组团式"和"低房价"的客观现象入手,通过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历史惯性分析,解析重庆市"多中心"特征下的出行"低时耗"现象的成因;以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城市空间组织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红利"与"低房价"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做出解释。最后,基于重庆研究的发现,延伸讨论我国大城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保障住房建设的有关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7.
路径依赖与政策驱动是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典型情景。文章以武汉市为例,比较研究了两种情景下武汉市远期空间发展的动力、格局和战略选择差异。针对武汉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战略选择指出:路径依赖情景下,应解体重组"六大新城组群"及"四大功能板块",打造"主城—副城—边缘城市一体化"的区域城市;政策驱动情景下,应建构"主城—新区双极核"的区域城市,培育专业特色化的政策新区。对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情景进行分析,顺应了规划编制从蓝图式向过程式转变的目标导向,可为我国大城市远期远景空间结构调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通勤圈的通勤强度空间分布、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通勤圈空间分布呈以"通勤中心"为核心、相对集聚的"多中心"结构;通勤圈的内部结构呈圈层式扩张,且"飞地"和跨区通勤现象明显;随着通勤圈空间范围扩大,职住偏离指数、主要土地使用要素指标与交通环境要素指标均随之降低;通勤圈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其内部用地构成、用地混合度及通勤走廊主导交通方式的运送速度和效率;交通方式系统供给与基于通勤圈的3类通勤出行需求的"错位"布局降低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运行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准确识别通勤圈空间分布与内在结构为基础,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组织、适度拓展中心城区跨通勤圈客流通道以逐步扩大通勤圈服务范围、审慎发展快速路系统的面向大城市空间运行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J.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1957年发表的"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一文(参见第2—7页)引发了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对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热潮。文章通过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特征的观察,对大城市连绵区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空间形态做了客观的分析与前瞻性的判  相似文献   

10.
对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轨迹、规律和机制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发现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崛起规律和机制:(1)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兴起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机会——战略转折点。(2)从空间关系来看,这些中小城市利用其自身的相对独立的行政主权、经济因子的不均衡(优越的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发达等)和非均质的自然条件(山水环境、土地资源广阔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城市的“圈层”空间结构,使其直接享受这些大城市的功能辐射。在实证研究中,选取东部胶济城市连绵区上、济南大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章丘作为战略研究的研究对象,首先对章丘发展所面临的战略转折点,从城市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方面进行了剖析和“捕捉”,确定了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目标,进而据此选择了城市发展的战略场所,最后对战略场所进行了规划结构和规划布局的构思。  相似文献   

11.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生长,由于其主动力的差异性、时间上的阶段性及地域扩展上的非均衡性,一直都受到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广泛关注.在回顾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主要两个方面--扩展机制和扩展模式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讨论上海城市空间的扩展历程,可看出上海城市空间的扩展正在从"K形"扩展向典型的"星形"扩展转变、城市空间结构正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丁睿  陈果 《四川建筑》2007,27(6):10-11,15
引入空间交互理论研究成渝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成渝地区已形成由成都都市圈、绵阳都市圈、乐山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南遂城市群,川南城市群6大城市体系构成的一环六片"O"字型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一步外推至2020年这个空间结构将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扩展战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生长,由于其主动力的差异性、时间上的阶段性及地域扩展上的非均衡性,一直都受到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广泛关注。在回顾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主要两个方面——扩展机制和扩展模式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讨论上海城市空间的扩展历程,可看出上海城市空间的扩展正在从“K形”扩展向典型的“星形”扩展转变,城市空间结构正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解大城市非核心功能被视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提出优化大城市结构与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上海超大城市的功能疏解更具有代表性。文章探讨了非核心功能的内涵与特点,梳理并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的相关经验,结合上海市发展现状与未来愿景,并依托多中心空间发展理论,提出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目标、机制与空间导向,并从城市和区域两个尺度提出了非核心功能疏解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大城市的功能提升和空间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J.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1957年发表的"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一文(参见第2-7页)引发了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对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热潮.文章通过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特征的观察,对大城市连绵区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空间形态做了客观的分析与前瞻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了社会学和城市学的交叉研究方法,从城市社会结构着手,研究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近现代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4个不同时期社会伦理与大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从社会转型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轨迹。同时将这一潜在逻辑关系纳入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中,试图探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在新时期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受城市多种动力机制综合影响,从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动力机制入手,探讨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并以城市空间管制区划为抓手,对城市及周边区域进行政策分区,提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具体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不断扩展与分化。城市空间的重构,一方面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向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而另一方面,在政府引导以及经济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一些不合理的演变格局。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的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城市阶层的空间分异进一步加剧……。这些不合理的城市空间重构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5,(7)
不同的大城市,其生态空间结构也不同。研究在分析我国大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模式的类型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理想生态空间结构模式的判别标准,提出未来大城市理想的生态空间结构模式,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验证,以此提出未来我国大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建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已开始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城市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日常城市体系下的空间社会文化转向",以社区为单位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典型的阶层化特征,代表了后现代西方城市社会阶层的生活行为规律,建构了(日常生活)城市体系下城市居民生活场所(或社区资源)的时空对应模式。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是当代城市问题和空间规划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认为,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必将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化空间特征;通过解构日常城市体系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社区阶层耦合资源结构(社会公正)配置规划和控制。从而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规划提供崭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