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伟  赵树超  王伟 《中国油脂》2003,28(10):17-18
介绍了高水分大豆脱皮的生产工艺以及在大豆预处理工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达到在实际生产中皮与仁的较彻底地分离,以此来增加浸出设备的处理量,降低大豆粕中残油,提高豆粕含量,减少各种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2.
谭体升  陈东升 《中国油脂》2006,31(11):82-82
近几年,我国大豆制油预处理工艺有了新突破,大豆脱皮在预处理中大量应用。其中,调质塔是大豆脱皮工艺的关键设备,其制造质量直接影响着大豆调质的正常生产。精心设计制造工艺不仅是保证制造质量的需要,同时还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即节省原材料3%~5%,节省工时10%~20%,其直接制造成本可降低7%~10%。最近几年,我公司设计制造了800~2 000 t/d不同规模的大豆调质塔数台,在大豆制油工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用户好评。在此,笔者谈谈工作中的实践与同行们交流。1大豆调质塔的结构、质量要求大豆调质塔为立式结构,塔的上段为进料段,中段为调质段,…  相似文献   

3.
左青  刘旭英 《中国油脂》2015,40(3):91-96
唐山4000 t/d大豆压榨项目由鲁奇总包设备。在设计和设备选型中总结了国内压榨厂在压榨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国储大豆的特点,选取两道破碎脱皮工艺;在预处理工艺中选择成熟的国产设备,在浸出工艺中的蒸发系统增加1台油脂干燥器,对浸出器和DT、DC结构进行调整,一蒸和二蒸面积比为8.2∶1。试生产结果:电耗25.3 k W·h/t,汽耗255 kg/t,溶耗0.65 kg/t,豆粕残溶245 mg/kg,豆粕水分12.96%~13.08%,分级豆粕色浅且散发香味,浸出毛油含溶25 mg/kg,脱胶油含溶7 mg/kg,浓缩磷脂含水小于0.25%,丙酮不溶物66%~68%,设备故障率低。  相似文献   

4.
大豆脱皮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王宏平 《中国油脂》2003,28(4):74-76
简要介绍了几种大豆脱皮的工艺。对冷脱皮、热脱皮各工序的原理、工艺参数、主要设备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冷脱皮与热脱皮各工序的对照比较,阐明了热脱皮工艺节省能源、粉末少、脱皮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大豆热脱皮工艺及设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含6% ~ 8%种皮,种皮含12% ~12.5%蛋白、0.6%油脂、40%粗纤维.大豆热脱皮工艺使用流化床干燥器、配套布袋除尘器、二道破碎脱皮,可以生产48%、46%和43%蛋白含量的豆粕.在工艺设备上配置全自动化系统,保证生产稳定进行,豆粕残油0.6% ~0.8%.  相似文献   

6.
大豆脱皮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大豆脱皮后可有效提高豆粕的质量,使大豆粕的蛋白含量达到48%.可根据用户的要求,生产不同等级的豆粕.大豆脱皮后能使生产设备的处理能力提高10%,豆粕的价值提高,出油率上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该文综述大豆脱皮系统中冷脱皮,温脱皮和热脱皮工艺产生和演变过程,重点总结归纳冷脱皮与热脱皮区别,及三种经典热脱皮工艺特点,并对大豆脱皮各种产品优点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8.
大豆脱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大豆脱皮的两种方法即:热脱皮和后脱皮,将大豆按含蛋白量35%,按不同的含油量和含杂量进行不同程度的脱皮,使豆粕含蛋白量达47.5%-49%。  相似文献   

9.
大豆热脱皮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脱皮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大豆油脂生产的先进技术。大豆脱皮对提高大豆油脂生产效果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已为业内人士所共识。就新型的大豆热脱皮工艺及实际生产效果进行了阐述和探讨,以期为国内大豆脱皮工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1 现有的预处理工艺目前 ,我国多数大豆一次浸出油厂采用的预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大豆→筛选→磁选→去石→破碎→软化→轧胚→烘干→浸出车间该工艺流程比较完善和成熟 ,尤其是适应水分在 12 5 %~ 14 %之间的大豆 ,因此被多数油厂所采用。但不适应高水分大豆 (15 %以上 ) ,主要表现在 :一是破碎难以达到 4~ 8瓣的工艺要求。二是轧辊表面粘料 ,轧机不能正常运转。三是入浸水分较高 ,平转浸出器落料困难 ,粕中残油上升。四是湿粕刮板输送机链条易拉断 ,事故增加。五是粕中水分增加 ,给粕的贮存和销售增大了困难。六是蒸脱机脱溶效果下降 ,…  相似文献   

11.
大豆脱皮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豆脱皮可提高豆粕蛋白含量和增加浸出器的处理量,比较了几种常用大豆脱皮工艺(如前脱皮和后脱皮)的优劣,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评述,供油脂厂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豆脱皮工艺和生产等级大豆粕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左青 《中国油脂》2004,29(1):29-33
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大豆脱皮工艺,即Crown&Buhler热脱皮和De Smet冷脱皮。按原大豆蛋白含量35%,按不同的含杂和含油量进行不同程度的脱皮,可使大豆粕蛋白含量达47 5%~49 0%。按市场饲用等级豆粕的价值和价格,生产出蛋白含量分别为44%、46%、48%豆粕。比较了等级豆粕两种脱皮工艺特点及参数,认为热脱皮因只一次加热节约能源,对豆粕蛋白变性影响较小。同时对脱皮效果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大豆脱皮工艺及其对大豆取油工艺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大豆脱皮不仅是大豆浸出取油工艺中生产低温豆粕必要的前处理工序,也应在生产高温饲用豆粕的大豆浸出取油工艺中推广应用。其目的是,提高豆粕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浸出设备的处理量,降低湿粕的含溶量和残油量,减少生产过程的能量消耗,改善油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同时保证其品质优良,试验探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及浸泡介质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方面,高温处理﹥萌发处理﹥浸泡处理,高温处理下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仅为(3.12±0.70)TIU/mg,相对于未处理组降低了95.35%;3种处理方式下单宁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萌发处理﹥高温处理﹥浸泡处理;在降低植酸方面,萌发处理﹥浸泡处理﹥高温处理,最低含量仅为(3.66±0.19)mg/mL;品质方面,浸泡方法为最优方法,保证了豆浆的高蛋白含量和低沉淀率。浸泡介质中,NaHCO3在某些条件下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效果较好,同时较好地保持了豆浆品质;而柠檬酸在降低植酸含量上表现出色,但品质方面表现较差。综上,对豆浆进行预处理宜选择浸泡处理,在保持豆浆品质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  相似文献   

15.
超滤法提取大豆低聚糖前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乳清是大豆蛋白生产厂的副产品 ,其中含有大豆低聚糖。大豆低聚糖主要包括蔗糖、棉子糖和水苏糖 ,棉子糖和水苏糖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作用。本文对采用超滤技术提取大豆乳清中的大豆低聚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发现 ,未经前处理的大豆乳清直接进行超滤时 ,大豆低聚糖的截留率高 ,超滤速度慢 ,因此 ,必须对大豆乳清进行前处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方案和工艺参数 ,最佳工艺参数为pH7,CaCl2 加入量为固形物的 2 0 % ,温度 10 0℃ ,时间 15min。对最佳前处理条件下得到的溶液进行超滤后 ,得到了较高纯度的大豆低聚糖溶液  相似文献   

16.
大豆蛋白质酶解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提高大豆蛋白质水解度的方法。方法比较加热、超声波、酸、碱处理对大豆蛋白质水解的影响,探讨大豆蛋白质酶解前处理的可行性。结果经加热、超声波、酸、碱处理,大豆分离蛋白质的水解度都有所增加,经加热和超声波处理的水解度增加尤为明显,比不经前处理酶解的水解度提高7%~8%。结论酶解前处理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大豆冷脱皮技术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强  黄忠胜  杨松 《中国油脂》2003,28(11):9-11
为了适应ALCON调质工艺技术要求,采用大豆冷脱皮工艺系统对大豆进行皮仁分离。介绍了此套工艺系统的设备设计、选型及应注意的问题。经过生产实践,达到了预定的设计要求,增加了不同蛋白含量(44%~46%)豆粕产品种类,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在保温温度170℃、保温时间90 min、乙醇浓度50%的条件下对大豆秸秆进行乙醇预处理,并对预处理后大豆秸秆进行成分分析,发现乙醇预处理主要脱除了大豆秸秆中的半纤维素和木素(脱除率分别为82.9%和62.0%)。动力学研究发现,乙醇预处理脱木素反应为一级反应,脱木素过程由大量脱木素段和补充脱木素段组成,且预处理反应进入补充脱木素段的温度要高于160℃。在保温温度为170℃时,大量脱木素段和补充脱木素段的木素脱除率分别为87.9%和12.1%。大量脱木素段主要脱除的是小分子木素(相对分子质量为9101);而补充脱木素段脱除的木素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达到12961。对比2个阶段的木素脱除速率发现,大量脱木素段的脱除速率(k大=4×10-4 s-1)高于补充脱木素段(k补=4×10-5 s-1),说明大量脱木素段木素脱除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