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型奥氏体-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种新型高碳低合金钢,经300~370℃等温处理,获得板条状无碳化物贝氏体与薄膜状残留奥氏体交替均匀排列的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具有很高的强韧性。研究了该钢的常规力学性能,与淬火回火的AISI4340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奥氏体含量对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奥氏体-贝氏体组织与常规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Cr12钢经980℃奥氏体化后,于280℃硝盐中等温不同时间获得不同比例的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并与常规淬火、回火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具有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的Crl2钢与常规淬火、回火的回火马氏体组织相比,除硬度有所降低外,抗弯强度、挠度、冲击韧性及耐磨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980℃加热、280℃等温5h、180℃回火后,Cr12钢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控制冷却对新型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新型贝氏体钢力学性能及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后冷却速度控制在25~117C/min时,可以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缓冷,对改善贝氏体的韧性有利。  相似文献   

4.
Cr12钢经980℃奥氏体化后,于280℃硝盐中等温不同时间获得不同比例的马氏体一贝氏体复合组织,测定了其力学性能.并与常规淬火回火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具有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Cr12钢与常规淬火回火的回火马氏体组织相比,除硬度有所降低外,抗弯强度、挠度、冲击韧度及耐磨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980℃加热、280℃等温5h、180℃回火后,Cr12钢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Cr12钢经980℃奥氏体化后,于280℃硝盐中等温不同时间获得不同比例的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并与常规淬火、回火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具有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的Cr12钢与常规淬火、回火的回火马氏体组织相比,除硬度有所降低外,抗弯强度、挠度、冲击韧性及耐磨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980℃加热、280℃等温5h、180℃回火后,Cr12钢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经过在两相区退火和贝氏体区等温处理,研究了两种不同锰含量的低硅TRIP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低硅和低锰钢的残留奥氏体量少,力学性能差;增加锰含量,能提高残留奥氏体量及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其力学性能与常规低碳Si-MnTRIP钢的水平相关,用电子探针测试了两相区退火钢中锰和硅的分布情况,发现锰在临界区退火时不发生再分配。  相似文献   

7.
Cr12钢马氏体—贝氏体复相处理强韧化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化春 《金属热处理》1997,(5):11-12,18
研究了Cr12钢贝氏体含量与马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力学性能关系和工艺参数对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回火,马氏体-贝氏体复要组织中含15%-25%下贝氏体时,钢的强韧性及模具使用寿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多元微合金化空冷贝氏体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碳和中高碳Mn-Si-8系多元微合金化贝氏体钢,锻后空冷可获得以贝氏体或贝氏体/马氏体为主,含碳化物和少量残留奥氏体的组织。加入微量元素,使奥氏体晶粒和显微组织细化,形成的高硬度碳化物弥散分布,提高硬度,韧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9.
热处理工艺对新型贝氏体钎具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研究了热处理对新型贝氏体钎具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经不同冷却介质冷却后,新型贝氏体钎具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及淬透性,经900 ℃奥氏体化空冷300 ℃回火后材料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500 ℃回火出现回火脆性,其原因与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及残留奥氏体分解形成的碳化物有关.提出了适合新型贝氏体钢钎具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及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的退火工艺得到了多边形铁素体基TRIP钢(TPF)、贝氏体铁素体基TRIP钢(TBF)和回火马氏体基TRIP钢(TAM)3种不同基体结构的TRIP钢,并对它们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工艺的不同导致实验钢的微观组织完全不同,力学性能也存在显著差异。TPF钢的基体结构为尺寸较大的多边形铁素体,其上分布着贝氏体、马氏体及少部分残留奥氏体,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低于TBF钢与TAM钢。TBF钢的基体结构为贝氏体铁素体,残留奥氏体呈长条状或块状分布于贝氏体板条间,表现出高强度但伸长率不佳。TAM钢组织由退火马氏体基体、残留奥氏体及新生马氏体组成,残留奥氏体以稳定的长条状或薄膜状分布在退火马氏体晶界处或板条间,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Cr12钢经980℃奥氏体化后,于280℃硝盐中等温不同时间获得不同比例的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并与常规淬火、回火后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具有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Cr12钢与常规淬火、回火的回火的马氏体组织相比,除硬度有所降低外,抗弯强度、挠度、冲击韧性及耐磨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980℃加热、280℃等温5 h、180℃回火后,Cr12钢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冷却速度对20Mn2Si1VB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0Mn2Si1VB空冷贝氏体钢在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在800℃~500℃获得贝氏体组织的平均冷却速度为0.5℃/s~10.0℃/s;随冷却速度不同,贝氏体组织中所含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和低碳下贝氏体的含量也不相同,但其对强度和塑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新型高碳Si-Mn-Mo系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该钢空冷条件下得到贝氏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其中包括板条马氏体和孪晶马氏体,而贝氏体为变态下贝氏体组织,试验用钢空冷后经250 ̄300℃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强度,硬度及良好的塑韧性配合,超过300℃回火,强度,硬度明显降低且有回火脆性出现。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热轧工艺对TRIP钢热轧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热轧组织与力学性能对退火后组织与力学性能的遗传性。结果表明:卷取温度对热轧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大,不同的卷取温度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热轧组织,①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组织,②铁素体+贝氏体+奥氏体组织;第一种热轧组织经过冷轧和退火后晶粒大大的细化,力学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奥氏体含量和含碳量都大幅提升,无组织遗传性。第二种热轧组织退火后组织类型不变,晶粒度变化不大,奥氏体含量和含碳量小幅上升,表现为很强的组织遗传性与力学性能遗传性。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以无碳化物贝氏体为主要组织的1500 MPa级Si-Mn-Cr-Ni-Mo系超高强度钢,对比研究了实验钢轧后经空冷、先水冷至550℃后空冷和先水冷至450℃后空冷3种冷却工艺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实验钢轧后直接空冷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M/A组织,先水冷后空冷得到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马氏体组织。组织中对性能尤其是韧性性能有显著影响的残留奥氏体薄膜的形貌和分布随冷却工艺的变化而变化,空冷冷却残留奥氏体薄膜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先水冷再空冷冷却残留奥氏体薄膜不仅存在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在板条内部也可以观察到少量细小的膜状残留奥氏体,分割贝氏体铁素体板条,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有益于实验钢力学性能的提升。先水冷至550℃后空冷,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可达1600 MPa,-20℃冲击吸收功为28 J,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壳体用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CrMnSiNi2A,通过贝氏体区短时间等温淬火得到马氏体+贝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的复合组织,使强度和韧性得到良好配合。实验考察了等温时间的变化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较优的等温时间范围。  相似文献   

17.
热处理工艺对中碳TRIP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淬火回火(QT)和等温淬火(AT)两种热处理工艺对0.4C-1.5Si-1.5Mn系中碳TRIP钢棒材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等温淬火处理的试样,含有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马氏体等多相组织,并且试样中含有较高的残余奥氏体量,这使得其常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淬火回火马氏体组织的试样。等温淬火工艺经400℃等温600s所获得的力学性能最佳,相变诱发塑性效果也最好,而且基体的组织较为均匀细化,残余奥氏体的含量较高,并有较多的下贝氏体存在,与上贝氏体交替出现对基体进行分割,从而可使实验用TRIP钢具有明显的TRIP效应。  相似文献   

18.
Si-Mn-Mo系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新型高碳Si-Mn-Mo系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该钢空冷条件下得到贝氏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其中包括板条马氏体和孪晶马氏体,而贝氏体为变态下贝氏体组织。试验用钢空冷后经250~300℃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强度、硬度及良好的塑韧性配合。超过300℃回火,强度、硬度明显降低且有回火脆性出现。  相似文献   

19.
周凡  顾介仁  王克鸿 《焊接》2023,(1):16-21
采用等离子弧增材贝氏体钢-316L不锈钢异种金属交织构件,该结构件整体无缺陷,成形良好,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突破了传统材料的“强-韧”性矛盾。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交织金属不同成分比例对交织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件在贝氏体钢区域的组织为板条状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不锈钢区域主要为奥氏体和铁素体,交织部分存在重熔区,重熔区晶粒细小,其中贝氏体钢部分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不锈钢部分组织主要为等轴晶。拉伸和冲击试验表明,随着不锈钢含量的增加,结构件的抗拉强度下降,其冲击性能上升,当不锈钢含量比较低时,其抗拉强度达到1 200 MPa以上,断后伸长率为9.5%,平均冲击吸收能量为159.25 J/cm2,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冲击断口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20.
戚飞鹏  侯旭 《铸造》1998,(12):27-29
辙叉是工作条件最为严峻的铁路轨道部件之一。以贝氏体钢取代奥氏体锰钢制造辙叉具有较大的意义。用PD3钢轨钢作为基本材料,进行贝氏体化热处理,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不同可获上贝氏体、下贝氏体或贝氏体与屈氏体混合组织,它们的力学性能可与奥氏体钢相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