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氧化剂对胆固醇高温氧化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11种抗氧化剂对胆固醇在空气和猪油中高温氧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猪油过氧化值的影响。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高温氧化前后胆固醇含量变化,同步检测5种主要高温氧化产物(7α-羟基胆固醇、7β-羟基胆固醇、5,6β-环氧基胆固醇、5,6α-环氧基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结果表明:多种抗氧化剂对胆固醇在空气中的高温氧化可以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以芦丁、槲皮素、绿原酸、咖啡酸效果最好。胆固醇在猪油中氧化程度较弱,11种抗氧化剂中只有咖啡酸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过氧化值的对比研究发现:咖啡酸、橙皮素、柚皮素、维生素E、BHT均有一定的降低过氧化值作用,其中以咖啡酸效果最佳。不同抗氧化剂对空气中胆固醇高温氧化的抑制有很大不同,从而有助于筛选具有较强高温抗氧化能力的抗氧化剂。咖啡酸的高温抗氧化能力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组成三酰甘油的脂肪酸是否饱和对胆固醇氧化的影响,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胆固醇在三硬脂酸甘油酯(GTS)和三油酸甘油酯(GTO)中的氧化情况,并同步跟踪过氧化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胆固醇在GTS和GTO中的主要氧化产物为7α-羟基胆固醇、7β-羟基胆固醇、5,6β-环氧基胆固醇、5,6α-环氧基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在160℃加热条件下,胆固醇氧化产物随时间先增加后减少,未氧化胆固醇逐渐减少,在GTO中过氧化值在加热1 h出现最大值(500.46 meq/kg),在GTS中过氧化值在加热3 h出现最大值(401.30 meq/kg),随后逐渐降低。在110℃加热条件下,胆固醇在GTS中不会氧化,过氧化值亦较低,加热96小时出现最大值(278.43 meq/kg),胆固醇在GTO中几乎完全氧化,过氧化值迅速增加,最大值出现在加热12 h(1486.88meq/kg),随后逐渐减少。总的来说,160℃和110℃加热条件下,胆固醇在GTS中比在GTO中稳定,过氧化值的产生亦会延迟且生成量较小,因此,饱和脂肪酸三酰甘油更有助于保持胆固醇在高温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胆固醇高温氧化物进行鉴定,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氧化物进行分离,并由MTT法检测其对大鼠肝细胞BRL的毒性。结果显示:胆固醇在高温下的主要氧化物有5种,分别为:7α-羟基胆固醇、7β-羟基胆固醇、5,6β-环氧基胆固醇、5,6α-环氧基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单因素实验表明在160℃下加热30 min可以产生最大量的胆固醇氧化物,并在此条件下对胆固醇氧化物进行制备。粗制品经过硅胶柱色谱洗脱收集,可得纯度约为90%的胆固醇氧化物(组成为:7α-羟基胆固醇9.96%、7β-羟基胆固醇23.24%、5,6β-环氧基胆固醇15.34%、5,6α-环氧基胆固醇14.36%、7-酮基胆固醇26.77%、胆固醇3.12%、其它杂质7.21%)。MTT法实验结果表明纯化后的胆固醇氧化物在80μg/m L浓度下对大鼠肝细胞BRL表现出显著毒性作用(p0.05),在100μg/m L时,细胞活性仅有空白对照的7.49%,胆固醇氧化物的毒性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受热氧化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胆醇醇受热氧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检测胆固醇氧化产物。胆固醇于90℃加热2h和高温下加热初期(150℃,10min以内),没有明显的氧化物生成。但高温加热时间较长(20min以上)时,自氧化反应很容易发生,共有6种氧化产物(5β、6β-环氧化胆固醇、5α、6α-环氧化胆固醇、3β,5α,6β-胆甾烷三醇、6-酮基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25-羟基胆固醇)被确定。胆固醇氧化产物组成和生成量与胆固醇的量、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温度对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以精制玉米油为材料,分别在200℃恒温加热1、2,4、8、16h后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未经加热的玉米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200℃时,加热时间的长短对植物油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相对含量不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江鑫  陈倩媛  俞文韬  胡妍  曹君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1):231-238,244
为研究高温加热过程中食用油脂肪酸组成与羰基化合物形成的关系,先将三种食用油(油茶籽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在180 ℃高温加热24 h,然后采用气相色谱仪(GC)测定加热后油样中脂肪酸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LCMS-IT-TOF)测定油样生成羰基化合物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含有79.08%油酸)中特征羰基化合物为辛醛、壬烯醛、壬醛、癸烯醛、十一烯醛;玉米油中(含有55.05%亚油酸)特征羰基化合物为戊醛、戊酮、己醛、庚烯醛、癸二烯醛;亚麻籽油中(含有56.57%亚麻酸)特征羰基化合物为丙醛、丙酮、丁醛、丁酮、庚二烯醛。该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对油脂加热所产生的羰基化合物种类起决定性作用,油酸氧化主要在8、9、10、11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亚油酸主要在9、12、13、14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亚麻酸主要在12、15、16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继续裂解产生不同的羰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油脂煎炸过程中,脂肪酸会氧化形成具有高吸收率和潜在毒性的单环氧脂肪酸。通过对薯条间歇式煎炸,研究煎炸油的油酸与亚油酸比例对单环氧硬脂酸含量、单环氧油酸含量以及顺、反式单环氧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环氧脂肪酸含量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呈现增长趋势;油酸含量高的煎炸油倾向于生成更多的单环氧硬脂酸,亚油酸含量高的煎炸油倾向于生成更多的单环氧油酸;煎炸过程逐渐积累更多的反式单环氧脂肪酸,顺式单环氧脂肪酸可能会转化为反式单环氧脂肪酸。  相似文献   

8.
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永生  郑敏燕  耿薇  刘建 《食品科学》2012,33(16):188-193
以氢氧化钾/甲醇碱催化法对食用油样品进行甲酯化衍生化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采自西安、咸阳市的16种食用植物油和4种动物油(猪油、牛油、羊油和鸡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其所含各类脂肪酸的比例关系进行详细地分析,以确定不同类型食用油的营养特征。结果显示,各类食用油所含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单烯酸以及芥酸等;不同类型的食用油脂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比值差异极大,而且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6脂肪酸与n-3脂肪酸之比值差别也很大。  相似文献   

9.
赵昕 《粮食与油脂》2020,33(3):65-69
采用玉米油为原料,模拟煎炸条件,研究鼠尾草酸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实验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鼠尾草酸的抗氧化活性,模拟高温煎炸条件研究玉米油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当鼠尾草酸添加量为0.5 mg/mL时,抗氧化活性最优。通过测定高温煎炸条件下玉米油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值,反式脂肪酸含量等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者煎炸时间增加,各项指标上升,氧化速度加快,鼠尾草酸的加入能有效减缓油脂品质裂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用170℃高温连续三天分别加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棕榈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以及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山茶油,检测其酸价、碘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维生素E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三种食用油与未加热处理的相比,7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加热过程中,山茶油的过氧化值增加量最大,且加热对花生油的酸价、碘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影响最大;维生素E含量急剧降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明显,反式脂肪酸的增加量最高,高达1.53%。三种食用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依次为:山茶油>棕榈油>花生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可能主要由其脂肪酸的组成(COX值)决定,当COX值相近时维生素E含量影响其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