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件无线电是采用开放体系架构,将模块化的硬件单元通过标准接口构成通用的硬件平台,用宽带接收机代替窄带接收机,将宽带A/D、D/A变换器尽量靠近天线,通过加载波形软件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的通信系统。也就是说,软件无线电台相当于高速计算机加天线。软件无线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实现无线通信的新概念和体制。它的核心是将宽带A/D和D/A变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而电台功能尽可能地采用软件进行定义。软件无线电把硬件作为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对于无线通信功能尽可能用软件来实现。这样,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3.
软件无线电是1992年由MILTRE公司首次提出的,它的中心思想是:构造一个具有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将各种功能,如工作频段,调制解调类型,数据格式、加密模式、通信协议等用软件编程来完成.并使宽带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以研制出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说这种无线电台是可用软件控制和再定义的电台。  相似文献   

4.
软件无线电是1992年由MIL TRE公司首次提出的,它的中心思想是.构造一个具有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将各种功能如工作频段,调制解调类型,数据格式、加密模式、通信协议等用软件编程来完成,并使宽带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以研制出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虚拟无线电     
随着现代模数(A/D)转换器和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的进展,无线通信领域正进行着一次被称为“软件无线电”的新变革,即采用宽带无线接收机来取代原来的窄带接收机,将A/D转换器尽可能地靠近天线,通过软件来实现各种无线通信功能。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提出的虚拟无线电(VR)的思想与其相类似,但另有特殊之处。与大多数软件无线电不同的是,虚拟无线电不是由软件控制的专门数字硬件或者是由DSP芯片实现的,而是从通用机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工作站等计算机资源来实现软件无线电的。虚拟无线电是指这样的通信设备:所有的数字信号…  相似文献   

6.
论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件无线电是一种智能化的多功能无线电通信系统,该系统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定义和实现。软件无线电的基本设计思路是让宽带D/A转换器、A/D转换器与天线在最大程度上相互靠近,在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硬件支持平台利用软件技术来实现各种所需要的无线通信功能。正是借助于以上特点,软件无线电拥有着使用灵活、通用性强、便于升级和系统联网的优势。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概述了软件无线电的内涵,而后重点分析和探讨了软件无线电的若干关键性技术。  相似文献   

7.
无线通信系统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制式,通过在不同的频段进行不同的工作从而实现,因此它无法具有互通和兼容性。软件无线电技术则通过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标准化的,规模块的通用硬件平台,通过软件来实现各种功能,从而构建了新一代的无线通信系统,实现了通信系统的历史变革。本文首先对软件无线电技术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无线通信系统往往采用不同的制式、工作在不同的频段,因此无法互通和兼容。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构造一个具有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用软件来完成各种功能,可用于研制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然后分别叙述了软件无线电在cdmax 1x基站和3G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在3G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与技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无线通信体系结构,它以其极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代表着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成为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综合论述了软件无线电的起源、概念、国内外发展概况和基本结构,并介绍了其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杨明极  马琳 《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6):116-118,125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将宽带A/D及D/A尽可能靠近天线,将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在一个开放性、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上尽可能多的用软件来实现。软件无线电已成为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基于软件无线电采用软件实现通用硬件调制的目的,通过基带信号处理算法,结合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中的相关理论对其中的调制方式识别和解调算法进行了仿真,说明了各个解调模块的功能,而且也验证了系统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