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苯电催化加氢SPE电极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离子交换膜上用化学沉积和浸渍还原制备SPE电极Pt/Nafion的方法,利用SEM和荧光显微镜对Pt在膜上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并以交换电流密度为指标,评价电极苯加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用化学沉积法制备的电极载铂量较大,交换电流密度较小,铂颗粒堆积密集,且主要分布在膜的外侧;而用浸渍还原法制备的电极载铂量较小,交换电流密度较大,铂颗粒主要分布在膜的内侧;因此确定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SPE电极。浸渍还原法的优化条件为:Pt(NH3)4Cl2浓度0.8mmol/L,浸渍时间40min,NaBH4浓度1.2mmol/L,还原时间2h,反应温度50℃,  相似文献   

2.
采用感应熔炼和球磨方法制备镧镍储氢合金,进一步通过酸处理法原位制备富镍镧镍储氢合金。研究不同条件下制备的镧镍储氢合金催化二苄基甲苯(DBT)加氢性能。在反应温度为280 ℃时,经过4 h后,富镍镧镍储氢合金催化二苄基甲苯的加氢量达到5.34%(质量分数),20 h后,其加氢量达到理论最大值。富镍镧镍储氢合金具备的高效催化二苄基甲苯加氢活性主要归因于镍的高效催化和镧镍储氢合金可逆吸放氢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机液态氢化物可逆储放氢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甲基环己烷-甲苯-氢(MTH系统)与环己烷-苯-氢(CBH系统)为例介绍了有机物可逆储放氢技术的特点与研究现状。研究表明,该技术作为大规模、长期性的氢能储存和运输手段,作为随车脱氢为汽车提供氢燃料或为氢燃料电池提供氢源,以及用于化学热泵等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过程的释氢效率,特别是低温下的释氢效率,开发低温高效脱氢催化剂和采用膜催化反应分离技术是提高释氢过程效率的可行方法。水电解-有机氢载体电化学加氢-氢载体膜催化脱氢技术路线有望改善系统储氢效能,实现氢的高能量密度储存。  相似文献   

4.
5.
以甲苯为生物质气化焦油的模型化合物,以Ni-CeO2/SBA-15为催化剂,在自行搭建的固定床电化学催化(电催化)水蒸气重整实验台上进行了甲苯的电催化水蒸气重整实验,考察了电流强度、反应温度和水/碳摩尔比(S/C)对甲苯转化率、产气组成的影响,并对该催化剂进行了长时间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电流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对甲苯的转化效率;在电流为4 A、反应温度为800℃、S/C为3时,甲苯转化率可以达到94.7%。  相似文献   

6.
木质素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芳香物质的来源,其转化利用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了将木质素衍生的酚类物质转化为苯、甲苯、二甲苯(BTX),本研究提出在温和的条件下(230℃,1 atm N2)采用甲醇水相重整制氢,使用廉价的甲醇作为氢源,与酚类加氢脱氧(HDO)耦合,以提高酚类物质的转化率和苯收率.本研究使用Ru/C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应用工业三叶草型Ni/Al2O3催化剂对甲苯的贮氢反应及其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业Ni/Al2O3催化剂是性能优良的甲苯贮氢催化剂;在压力0.12MPa(绝),温度90-150℃,甲苯转化率0-100%的实验条件下,该反应呈零级反应,其反应活化能为49.3kJ/mol。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促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氢能产业有着重要意义。加速发展加氢站是实现氢能源全链条的关键,是实现氢能产业健康、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长三角地区石化和化工企业氢能消费规模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发展迅速,促进加氢站发展及网络建设是氢能推广的重中之重。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济性测算等研究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加氢站建站审批流程、政策环境等现状,识别制约长三角地区加氢站建设发展的障碍。 结果  由于氢的能源属性缺乏法律支撑,建设标准缺乏指导性,多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加氢站的建设,阻碍了氢能产业的发展。 结论  应健全氢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氢能“危化品”与“能源”的边界条件,完善加氢站建设标准及审批流程,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增加财政补贴扶持力度,加速推广燃料电池汽车,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浸渍还原法在Nafion117离子交换膜上制备银汞合金Nafion膜电极,考察了制备电极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得到了浸渍还原法制备银汞合金Nafion膜电极的优化条件为:氯化汞浓度0.005mol/L,用浓度为0.1mol/LNa2S2O3络合,80℃下浸渍40min,用浓度1%(wt)的SnCl2做还原剂,还原时间2h,所制备的电极电阻较小,银汞结合比较致密,主要分布在膜的内表面.将制备的电极进行电化学性能评价,研究表明银汞比为1:1的电极对苯加氢的催化活性最高,同时生成环己烷的电流效率较高为39.68%,电极具有较好的活性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燃料电池车车载储氢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综述了燃料电池车车载储氢系统技术,包括高压氢、液氢、金属氢化物、低温吸附、纳米碳管高压吸附以及液体有机氢化物等的研究进展及其车载应用现状。参照燃料电池车对车载储氢系统单位重量储氢密度与体积储氢密度的目标要求,对目前已应用和处于研发阶段的一些储氢技术的性能指标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对目前该领域的若干新的研究报道,如超高压轻质复合容器、混合储氢容器、b.c.c.储氢合金、超级活性碳和“浆液”双相储氢等,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综述近年来油脂固体催化加氢脱氧/异构裂解为生物航油组分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在油脂加氢反应中所需的金属中心和载体在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及油脂加氢转化的现状和反应体系,并详细介绍固体催化剂在油脂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此外,综述油脂加氢反应中加氢脱氧、加氢异构反应途径及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MCH随车脱氢作为一种非稳态的、反应条件苛刻的过程,要求其脱氢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活性和高温稳定性,现有的脱氢催化剂尚难满足其要求。对碱改性工业3861催化剂的研究表明:碱性氧化物能有效地改善催化剂的脱氢性能,Pt-Sn-K(0.4%)/r-Al2O3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工业3861催化剂可提高8倍以上,但低温活性尚需继续提高;在常压、WHSV=6h-1、300—400℃、纯MCH进料时,MCH的有效贮氢量为2.78%—6.12%;空速与催化剂脱氢活性无明显依赖关系,这为实现随车脱氢反应器的小型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N-ethylcarbazole (NEC) is a promising 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 while sluggish kinetics of hydrogen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restrict its application. To overcome that, a YH3 promoted palladium catalyst Pd/Al2O3-YH3 is developed in this work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ast reversible hydrogenation and dehydrogenation kinetics of YH3. With the Pd/Al2O3-YH3, NEC can reversibly store 5.5 wt% hydrogen in 4 h below 473 K. The performance is the best compared to that of all the reported catalysts for both hydrogen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Moreover, there are no gaseous impurities produced and no performance decay during three hydrogen storage cycles.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derives from the intrinsic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of Pd/Al2O3 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YH3 by providing a new hydrogen transfer path, making NEC more attractiv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4.
张磊  张平  王建晨 《太阳能学报》2006,27(12):1263-1269
介绍了以金属氧化物为介质的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与其它循环体系相比,金属氧化物循环仅由两步反应组成,过程简单、不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避免了高温下分离气体的困难。研究发现,以铁酸盐为代表的复合体系有望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如果能与太阳能或者高温核反应堆耦合,则有望成为清洁的、具有经济性的制氢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低温液氮加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FLUENT仿真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值仿真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小流量预冷液氮温度升高约5 K,一定过冷度与低漏热率对单相加注具有重要作用。以低温储液瓶为研究对象,对“加注过程”进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加注初期液位高度低于临界液位,加注对整个流场扰动较大,加剧了储液瓶内部对流换热,液相区有气泡形成,部分气相二次液化,瓶内暂无温度分层;加注中后期,气液交界面趋于稳定,液相区无明显气泡,气相区无明显二次液化且温度逐渐形成分层;数值仿真与试验的液氮蒸发率分别约为1.7%和1.5%,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液氮分析经验,对液氢“加注过程”进行仿真预测,结果表明:液氮、液氢加注过程储液瓶内部液相率与温度具有相似变化规律,液氮加注分析对液氢加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