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原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某福利院迁建项目儿童住区工程为例,根据地勘报告,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建筑物分类属丙类建筑,需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其地基处理采用灰土挤密桩消除桩长范围内的全部湿陷土,在桩顶与基础之间换填0.5 m厚的三七灰土垫层。灰土挤密桩施工过程中,对附近居民房屋造成震动,需改变原地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连 《山西建筑》2006,32(9):110-111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进行了介绍,从定义、适用条件、优点、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以消除湿陷性黄土引起的湿陷变形,从而保证建筑物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首先需要判明地基土的性质,是湿陷性黄土还是非湿陷性黄土;是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以及湿陷量和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为了正确地判定黄土的湿陷性、建筑场地的湿陷类型和地基的湿陷等级,以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施工和防护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新修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明确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所有方法,通过详细勘察确定湿陷的类型及湿陷等级,在太原地区分布着大片湿陷性黄土,所以经常会用到湿陷性黄土的一些处理方法,通过某一工程实例将经常用的灰土挤密桩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性岩土,如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勘察期间必须查明其工程特征,确定最佳的地基处理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广,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土木工程建设,应根据各地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地基处理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就湿陷性黄土地区某工程实例,分析在地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筑,对地基的湿陷进行处理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对建筑物的损坏情况。调查资料表明,在土性基本相同的场地, 剩余湿陷量的大小与地基处理厚度有关。地基处理厚度大,剩余湿陷量小,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产生湿陷的可能性也小;反之,则大。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6,(7):67-69
为保障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提出适合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依托西宝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段的总湿陷量为234~325.5 mm,此时黄土并没有产生自重湿陷,试验段所在场地主要是非自重湿陷场地和黄土湿陷场地,湿陷厚度为4 m,湿陷等级为Ⅱ级。试验段地层所采用的改良方法对改善地层承载力、消除黄土湿陷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处理后黄土的湿陷性消除。  相似文献   

11.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黄土地区的湿陷机理及其对建筑物的危害,并且提出了几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基的处理措施,为今后此类地区内的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李玉娟 《山西建筑》2001,27(6):37-38
通过阐述湿陷性黄土和盐渍土地区建筑防水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当建筑物的防护距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应采取的几种防水措施,提出在设计中应根据场地类型,地基湿(溶)陷等级及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溶)陷量,按建筑物类别采取相应检漏设施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 浸水试坑22.5~25.0 m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 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 来判定,即“湿陷系数 = 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 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14.
李晓红 《山西建筑》2012,(30):98-100
结合相关规范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要求,阐述了全部消除湿陷量的标准及判定指标,在此基础上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例作了具体论述,对今后地基处理工程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指出在设计工程中,应针对不同湿陷机理,对地基采取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为建筑企业节省更多成本。  相似文献   

16.
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介绍了黄土地基湿陷性与施工现场湿陷类型的评定方法,并阐述了几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技术,从而提高黄土地区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及层数的增多,建筑物对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求也越高。地基土的处理工作必不可少,尤其对存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时消除其湿陷十分必要。对湿陷性黄土及CFG桩的特性分别进行分析,阐述了CFG桩能够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的原因;结合山西运城桦林逸墅商住小区7#楼实际工程,进行CFG桩的设计和地基变形计算;通过有限元岩土专业分析软件MIDAS/GTS模拟计算,得出CFG桩在处理黄土的湿陷性方面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在地质情况复杂、土层起伏很大的湿陷性黄土场地,当建筑物变形控制要求较高,需全部消除场地湿陷性时,可采用不同夯击能进行强夯;当建筑物变形控制要求不高,仅需消除基础范围内的全部湿陷和基础范围外部分消除湿陷性时,可通过强夯消除室内地面的部分湿陷,采用强夯和挤密联合法完全消除基础下的地基土湿陷。通过方案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结合实际工程可知,应调整湿陷性黄土含水量,以取得最佳的强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钢结构工程地基情况综合分析,确定钢结构建筑独立基础下,选用挤密法处理地基、消除湿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鉴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必须要准确查明的关键问题。按规范进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时,其修正系数因地区土质而异。本文通过分析某浸水试验场地不同深度的湿陷变形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地层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层岩性对浸水湿陷变形的影响,为该湿陷性场地评价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