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热流法化学反应量热测试获取的目标反应热(ΔH)、反应体系比热容(cp)和最大热累积度(Xac)等热安全参数是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参数,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即正确度与精密度)直接影响化学反应的工艺危险度分级。目前关于测得的化学反应热安全参数准确度和有效性的研究未见报道。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以醋酸酐和水作为参考物质,采用“变异系数(CV值)法” 和“道格拉斯(Grubbs)检验法”分别验证热流法反应量热测试醋酸酐水解反应的ΔHCpXac等参数的精密度(即重复性和再现性偏差),采用“t验证法”评估热流法反应量热测试水的比热容的正确度。研究结果表明:热流法反应量热测试醋酸酐水解反应的ΔHCpXac等参数在同一实验室内的重复性标准偏差和与其他4家实验室比对的再现性标准偏差均满足要求;采用热流法量热测试得到25℃水的比热容数据与标准比热容值t验证结果不存在实质性偏倚。因此,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正确度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聚乙烯管道电熔焊接过程中,形成接头强度主要取决于套筒和管材界面聚乙烯高分子链的扩散缠结阶段经历的时间,该时间与熔焊区扩展到管材内部的熔融区深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为探索聚乙烯电熔接头管材熔融区深度与接头焊接性能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管材熔融区深度的超声测量方法,开展了管材熔融区深度测量和焊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管材熔融区深度与界面焊接强度有明确的关联,管材熔融区深度在一定范围内时,就能保证基本的剥离强度值和界面韧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管材熔融区深度确定电熔接头焊接时间的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到环境温度、焊接电压、电阻丝电阻等各种偏差,更能适应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3.
电熔焊接是聚乙烯管道的主要连接方式之一,由于聚乙烯材料声波衰减系数较大,电熔焊接接头内部金属丝对检测干扰较大,利用常规超声检测手段很难有效检出聚乙烯电熔接头内的各类缺陷。制作了聚乙烯管道电熔焊接接头内部典型缺陷,使用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对其进行了可靠性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能可靠地检测出聚乙烯电熔焊接头内的典型缺陷。  相似文献   

4.
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原料,制备纤维素海绵(Cell),并以其作为基体,通过物理共混的方法与聚乙二醇(PEG)PEG-6000进行复合,制备聚乙二醇/纤维素相变材料(PCMs),研究了PCMs的结构与相变储能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CMs中PEG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90.77%,且相变过程中不会发生液体泄漏的问题。FT-IR分析表明纤维素基体和PEG之间存在明显的氢键作用,无新化合物产生。XRD分析结果表明:与纯PEG-6000相比,纤维素基体的加入不会改变PEG的结晶形态,但会降低PEG的结晶度。DSC结果表明,PCMs的熔融焓(ΔHf)随着PCMs中PEG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ΔHf最高可达146.88J/g(PCM5),但均小于纯的PEG(179.09J/g);PCMs的结晶焓(ΔHc)随着PCMs中PEG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ΔHc的绝对值最高可达137.81J/g。TG分析表明,当环境温度小于250℃时,PCMs的热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应变硬化试验(SH)对不同焊接工艺下的聚乙烯管材热熔对接接头抵抗慢速裂纹扩展(SCG)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焊接温度梯度(190~250 ℃)、焊接压力梯度(0.6~1.4 MPa)和吸热时间梯度(40~140 s)试验,分析在不同焊接工艺参数条件下,不同聚乙烯管材热熔对接接头耐SCG性能的变化规律,探索冷焊及过焊2种典型缺陷对管材接头耐SCG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温度、焊接压力和吸热时间都是影响管材热熔对接接头耐SCG性能的重要工艺参数,试验测得PE100, dn110, SDR11型管材的最佳焊接参数为焊接温度230 ℃,焊接压力1 MPa及吸热时间100 s,当焊接参数选取过高或过低时,会造成管材接头出现过焊或冷焊缺陷,降低管材接头的耐SCG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循环载荷裂纹圆棒(CRB)试验,测试了A~C 3种聚乙烯(PE)材料在载荷比(R)分别为0.1、0.3和0.5时,缺口圆柱棒试样的裂纹扩展速率(da/dt)与应强度因子(KI)的对应关系。通过结合聚合物材料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外推至R=1(静载)条件,得到含缺陷PE管材的使用寿命(tf),并与全缺口蠕变试验(FNCT)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A~C 3种PE管材内壁存在aini=0.4 mm的初始裂纹缺陷时,CRB试验外推得的管材的tf分别为44、53和65年;FNCT外推结果分别为53、59和79年;CRB和FNCT的寿命预测结果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寿命预测结果偏差较小,试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李琪  张容铭  胡鹏飞 《化工学报》2021,72(8):4121-4133
在多孔介质区考虑局部非热平衡,采用Brinkman-extended Darcy模型结合应力跳跃条件对部分填充多孔介质通道内流体传热特性进行分析。获得了各区域温度分布及Nusselt数解析解,并分析了各参数对温度及Nusselt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对流传热系数Hs较小时,界面应力跳跃系数β和Darcy数Da的增加会减小流固两相间温差。而在高Hs下,Da减小也会减小两相温差。在DaHs和固流两相热导率之比K较大且空心率S(自由流体区高度与通道高度之比)和Biot数Bi较小时,流固两相间会在接近多孔介质区中部出现最大温差,而该最大温差会随着S增加和DaHs的减小向界面区移动。对于不同KBi,Nusselt数NuS的关系曲线存在不同的类型,与模型A(界面处多孔介质固相和流相根据各自温度梯度和热导率划分总热流)不同的是,采用模型C(界面处固相热流分配与自由流体区流相的热交换相关)所获得的Nu曲线类型与Hs有关。在K较小时,βNu的影响大于HsNu的影响;而在K较大时,HsNu的影响要远大于βNu的影响,且Hs增加会明显提高通道内的Nu。  相似文献   

8.
沈文豪  张亚新 《化工进展》2020,39(9):3692-3700
采用离散元方法(DEM)建立随机堆积球形、柱形催化剂床层,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Sabatier反应床层介尺度和催化剂微尺度的温度和物质浓度分布,并探讨了催化剂形状、壁温和入口条件对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床层中会出现球形热点区,并随反应进行向出口移动,催化剂外层反应物浓度比内层高且呈环状分布。柱形催化剂单颗粒中心CO2转化率较球形高,但棱角和床层壁面会出现低转化率区,床层流体会出现回流、滞留和沟流现象,最终导致CO2转化率为球形>柱形(径高比=1.3)>柱形(径高比=1)。球形催化剂床层中,时间t=200s时,CO2转化率达到峰值26%,若此时将壁温降低50K,时间t=500s时,较降温前CO2转化率增大2%、热点温度降低10K;增加惰性球层、减小入口流速和温度,能提高催化剂内CO2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新型除磷填料的制备及除磷吸附床运行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现有除磷吸附剂粒径小造成的材料易流失和系统压降过大等问题,以实现吸附除磷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聚氨酯填料为载体,水溶性聚氨酯为介质,将水化硅酸钙负载到聚氨酯填料上制成负载型除磷填料。研究了制备条件对除磷填料除磷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观察分析了负载前后水化硅酸钙微观结构及化学基团的变化;利用除磷填料作为除磷吸附床的滤料,研究了运行条件对吸附床除磷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除磷吸附床磷酸盐去除率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水性聚氨酯溶液的浓度和用量分别为100 g/L和50 ml,水化硅酸钙的质量为12 g的条件下所制备的除磷填料除磷效果最好;SEM和FTIR分析结果显示,水化硅酸钙负载前后其孔隙结构和化学基团没有明显的变化;预测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HRT(X 1)、进水ρ(PO4 3--P)(X 2)、温度(X 3)、初始pH(X 4)以及X 1 X 2,X 1 X 4,X 2 X 3,X 2 X 4的交互作用均对磷酸盐的去除具有显著影响 (P<0.05),但X 1 X 3的交互作用对磷酸盐的去除影响不显著。通过预测模型获得的最佳运行条件为:HRT为79.77 min,进水ρ(PO4 3--P)为1.70 mg/L, 温度为34.04℃,pH为9.68。在该条件下,反应器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3.46%。  相似文献   

10.
李雅侠  张腾  张春梅  张丽  吴剑华 《化工进展》2016,35(4):1042-1046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低双螺旋片对套管换热器壳侧的强化换热效果.以仅带有高螺旋片的换热器结构为基础,研究了曲率ε分别为0.44、0.321和0.131时,Reynolds数在4000~20000范围内,低、高螺旋片高度之比l/W对壳侧换热平均Nusselt数Num和流动阻力系数f的影响,考察了等泵功条件下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对ε=0.44的换热器研究结果表明:当l/W>1/2时双螺旋片强化传热效果显著,且研究工况中l/W=3/4时最优,此时与单一高螺旋片相比,Num值平均提高了10.8%;研究范围内,综合强化传热因子PEC数在1.044~1.204.对不同曲率换热器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l/W值下,PEC数随着曲率ε值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双螺旋片结构更适合强化曲率较大的套管换热器壳侧换热.  相似文献   

11.
在电熔接头相控阵检测中首次发现接头内部存在一条由超声信号组成的特征线,进一步研究表明,可以根据特征线移动速度以及特征线与电阻丝的距离变化情况,估评聚乙烯(PE)电熔接头的焊接工艺是否合适。在PE电熔接头新产品开发中采用超声检测实时录像,通过特征线的移动情况对焊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可大幅降低电熔接头的开发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2.
杨新  麻哲瑞  陈鸿伟  赵争辉 《化工进展》2019,38(5):2103-2111
两床间颗粒循环流率是保证双循环流化床正常运行的关键。在自行设计的双循环流化床(DCFB)实验系统上进行循环流率(G s,mix)与各控制参数(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初始床层物料量、混合物料中石英砂粒径以及稻壳质量分数)变化关系的研究,并对循环物料中稻壳质量分数(X r)变化进行分析。此外,根据实验测量数据,建立核极限学习机(KELM)模型并进行G s,mix和循环物料中X r的预测,同时与极限学习机(ELM)模型进行比较,发现KELM模型具有更小的预测平均绝对值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且预测所需时间较短,表明该模型可实现各控制参数下DCFB系统中G s,mixX r的良好预测,为DCFB系统及类似气化系统的数据模型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表面接枝技术制备了PVDF-PFTS/SiO2超疏水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膜污染前后的表面结构和组成,考察了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装置出水电导率和膜通量的变化,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VDF-PFTS/SiO2超疏水复合膜的抗混合污染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在1H, 1H, 2H, 2H-全氟辛基三氯硅烷(PFTS)和SiO2共同作用下,PVDF-PFTS/SiO2超疏水复合膜表面形成微纳米复合乳突结构,水接触角(WCA)由99°增至155°。与PVDF基膜相比,PVDF-PFTS/SiO2超疏水复合膜对混合污染物具有较好的抗污染性能;连续运行10h,膜通量和截留率分别保持在10.06kg/(m2·h)和99.80%。XDLVO理论分析表明,PVDF-PFTS/SiO2超疏水复合膜表面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由引力转变为斥力是其抗混合污染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带有质热源的方腔内流体传热传质进行数值研究。针对不同RaNcSrDf,探究对称方腔内流体传热传质的分岔特性。结果表明:存在临界Rac使流体流动形态发生转变,当Ra<Rac时,流体流线、温度场和浓度场对称分布;当Ra>Rac时,流体发生偏斜。增大浮升力,流体更易发生分岔现象。增强Soret和Dufour效应可增强传热对称性并增大流体发生分岔的临界Rayleigh数。  相似文献   

15.
陆威  苗冉  吴志根  吴长春  谢伟 《化工学报》1951,73(7):2924-2932
针对非牛顿流体在波节套管换热器管程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0.2%黄原胶溶液(XG)在不同波节套管换热器管程流动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并分析了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管程黄原胶溶液Reynolds数ReXG的增大,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和管程进出口压降Δp逐渐增大;波高H和波距S影响黄原胶溶液在套管换热器管程的流动与换热。随波高H增大,黄原胶溶液受波节处的涡旋效应的影响更明显,流体层间剪切力变大导致黄原胶溶液黏度变小,湍流程度更大,管程传热性能提高,压降也增大,但综合传热性能不断优化;随波距S增大,单位长度波节数量减少,对黄原胶溶液扰动影响降低,湍流程度降低,管程传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流动阻力不断降低,综合传热性能先提高后减弱。当H=3.5 mm、S=30 mm时管程波节管的综合换热因子ηtube达到最大,ηtube是相同条件下圆管的5.11~6.69倍。  相似文献   

16.
陆威  苗冉  吴志根  吴长春  谢伟 《化工学报》2022,73(7):2924-2932
针对非牛顿流体在波节套管换热器管程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0.2%黄原胶溶液(XG)在不同波节套管换热器管程流动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并分析了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管程黄原胶溶液Reynolds数ReXG的增大,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和管程进出口压降Δp逐渐增大;波高H和波距S影响黄原胶溶液在套管换热器管程的流动与换热。随波高H增大,黄原胶溶液受波节处的涡旋效应的影响更明显,流体层间剪切力变大导致黄原胶溶液黏度变小,湍流程度更大,管程传热性能提高,压降也增大,但综合传热性能不断优化;随波距S增大,单位长度波节数量减少,对黄原胶溶液扰动影响降低,湍流程度降低,管程传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流动阻力不断降低,综合传热性能先提高后减弱。当H=3.5 mm、S=30 mm时管程波节管的综合换热因子ηtube达到最大,ηtube是相同条件下圆管的5.11~6.69倍。  相似文献   

17.
王志刚  杨波  曾辰  李智  邓健怡 《中国塑料》2022,36(10):84-89
将一批聚乙烯燃气管道试样置于80 ℃、1.1 MPa水浴环境下进行老化试验,老化时间分别为0、165、500、1 000 h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分析(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拉伸试验分别测试各老化试样对应的氧化诱导时间(等温OIT)、热分解温度(Ts)、官能团组成和断裂伸长率(ε),模拟分析高温内压环境下聚乙烯管道的老化性能变化规律。DSC、TG和拉伸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老化时间增加,聚乙烯管道的等温OIT、Tsε都逐渐降低,老化程度逐渐增加,并且管内壁的老化速率明显大于外壁;FTIR结果显示,随着老化时间增加,聚乙烯管材料的官能团谱图中1 720 cm-1和3 400 cm-1处分别出现了C=O和O—H的振荡峰,进一步证实了聚乙烯管材料分子链中引入了氧化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18.
对摩擦桶式荷电器中车用聚合物粒子的荷电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究,基于法拉第桶测定了聚丙烯(PP)、聚氨酯(PU)、聚酰胺(PA)、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6种车用聚合物粒子在摩擦桶式荷电器下的摩擦荷电序列,并以ABS和PA为例,验证了其在不同摩擦桶式荷电器转速(n)和荷电时间(t)下的荷电规律,确定了ABS和 PA的最佳静电分选参数。结果表明,聚合物粒子荷电量(Q)与nt呈正比关系;各车用聚合物粒子的摩擦荷电序列为(-)PE→ABS→PVC→PU→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P→PA(+);ABS和PA的最优分选参数为n=20 r/min、t=1 min,此时两者分离纯度分别达到94.18 %和99.86 %,回收率分别为88.4 %和75.3 %,总回收率为90.15 %。  相似文献   

19.
梅道锋  赵海波  晏水平 《化工学报》2019,70(z1):193-201
以水泥的主要成分Ca2Al2SiO7为惰性载体,采用热分析动力学研究了NiO/Ca2Al2SiO7氧载体作用下沼气的化学链重整(chemical looping reforming, CLR)制氢性能。通过自编的MATLAB?代码计算得到430种工况下CLR模拟结果,充分考虑NiO负载率yNiO、氧载体循环流率Fs、氧载体转化率变化ΔXs、水蒸气浓度xH2O及空气反应器温度TAR的影响。调节氧载体循环流率,可实现对(xNiO+Ca2Al2SiO7)/biogas质量比的控制,进而调整系统总焓变化ΔH,实现自热化学链重整(CLRa),即ΔH=0。在CLRa状态下,TAR和ΔXs的升高均导致H2产率降低,而Fs增加则有助于提高H2产率。模拟结果表明,当NiO含量低于10%(质量)、TAR接近1150 K、ΔXs小于0.25、Fs大于2 kg?s-1xH2O小于54.5%(体积)时,H2产率可达最优值1.57(m3 H2)?(m3 biogas)-1。对系统的热量平衡分析显示,CLRa能够在自热状态下运行,且反应器出口处气流携带热量能够满足进口处气流的预热需求。  相似文献   

20.
王英  冉进业  张今  杨鑫  张浩 《化工进展》2022,41(10):5685-5694
为准确预测雾霾重污染演变过程,本文提出深度时间序列特征融合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 and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LSTM-MLR)并对西安市PM2.5浓度进行了临近预测。该模型利用不同超参数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提取PM2.5前体和气象因素时间序列中的深度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MLR)形式融合LSTM单元输出的深度时间序列特征,最终输出PM2.5浓度预测值。为评估模型性能,采用西安市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采暖季数据进行建模并计算未来3h、6h、12h、24h的PM2.5浓度预测精度。结果表明:LSTM-MLR模型对雾霾严重污染样本的准确预测率分别为94.12%、85.29%、77.57%和51.10%,显著高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MLR、单变量LSTM(LSTM_PM2.5)、多变量LSTM(M_LSTM)和LSTM-RF(long short-term memory and random forest);融合系数显示当前PM2.5浓度对未来PM2.5浓度的影响随预测步长的增加从80.89%(t+3)急剧降低至16.34%(t+24),前体浓度影响力从5.23%(t+3)上升至29.43%(t+24),说明提前控制前体物排放强度对雾霾重污染事件消峰降速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