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宜兴清代仿钧(宜钧)样品、宋元钧瓷(古钧瓷)样品以及广州清代仿钧(广钧)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分析了它们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探讨了它们胎釉配方的特点。分析表明:宜钧、古钧瓷和广钧釉中的助熔剂有所差异;它们呈色元素皆为Fe和Cu;Zn O的加入是促使宜钧和广钧产生类似于古钧瓷的乳光效果的原因之一;三个窑口的胎体成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于蓝青系列钧瓷釉的呈色机理,中外研究者有多种解释,但莫衷一是的是,其究竟是结构呈色-抑或"乳光蓝色"还是化学着色。本文从结构色、乳光的内涵、钧瓷釉中可能存在的结构色类型分析,结合解析钧釉中存在的化学元素着色方式以及基础实验的经验,探讨了钧瓷釉与乳光、窑变及结构色的关系,从而得出,钧瓷蓝青系列色釉的着色机理,是特殊工艺条件下化学色与结构色的复合着色。多种变价着色元素的存在以及古瓷窑炉温差大、气氛稳定性差的结构特点和釉料组成中元素种类丰富等特点,是其极易色变出现"窑变"现象的本质;"乳光"也只是偶然现象,并非钧釉真正意义上的着色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往普查了几个钧瓷残片,证实釉中存在4 种结构特征,找到了液相分离结构的确凿证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搜集和研究了有代表性的宋、元钧瓷残片11种。 分析了11种胎釉的化学组成,比较了宋、元不同时期的釉式和胎式。 用光学显微术(OM)和能散X 射线(EDX)研究了中间层晶相的光学性质和元素成分再次得到了中间层是胎、釉反应后生成钙长石结晶层的结论。 用DTEM观察了全部试样的液相分离结构,系统地测量液相小滴的粒度分布。圆球形的小滴及其r<λ正是Rayleigh 散射严格要求的条件。根据Rayleigh 理论扼要地阐明钧瓷乳光的机理。 用离子轰击减薄法制得的试样,以DTEM观测发现并由ED 证实钧瓷红釉有Cu_2O 的完整立方晶体,由此推断其附近的红色液相小滴中含有Cu~ 离子,说明它在小滴中引起选择性吸收并通过散射而呈色。 用STEM,EDX和ED研究流纹状的灰蓝色颗粒,发现和证明其为辉铜矿Cu_2S 多晶小珠,以其含量的多寡与红色液相小滴配合,控制着红钧釉从紫到红的呈色。解决了钧瓷呈色问题。为今后研究铜红釉呈色机理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最后,扼要地讨论了S元素的三种可能来源。同时得到了宋、元钧瓷红釉可能是用含硫铜矿石为原料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以生料石灰碱釉为基础,通过三角配料法,确定了钧瓷窑变釉的最佳配方。以同一配方釉在同一窑炉中烧制出紫红色、蓝紫色的窑变釉。利用色度仪、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Raman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仿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及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同一配方样品在窑中摆放的位置不同,表现为温度以及气氛不同,导致其微观结构以及着色元素价态不同,从而形成钧瓷窑变釉;此外,窑变釉的成色原因是氧化铁和氧化铜共同参与形成的,其中不仅仅只有离子着色,还有结构成色的参与。成功的解释了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原因及呈色机理,为钧瓷窑变釉的复仿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生料石灰碱釉为基础,通过三角配料法,确定了钧瓷窑变釉的最佳配方。以同一配方釉在同一窑炉中烧制出紫红色、蓝紫色的窑变釉。利用色度仪、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Raman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仿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及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同一配方样品在窑中摆放的位置不同,表现为温度以及气氛不同,导致其微观结构以及着色元素价态不同,从而形成钧瓷窑变釉;此外,窑变釉的成色原因是氧化铁和氧化铜共同参与形成的,其中不仅仅只有离子着色,还有结构成色的参与。成功的解释了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原因及呈色机理,为钧瓷窑变釉的复仿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钧瓷的呈色效果与其高温窑变直接关联,分析其高温釉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可以进一步解释钧瓷的窑变,提高钧瓷釉烧成品率。通过在基体釉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氧化铁,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检测手段,系统分析了氧化铁添加量、施釉方式、釉烧气氛及釉烧温度对钧瓷釉层的微观组织形貌、呈色及分相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气氛下烧制的相同氧化铁含量的钧瓷试片呈色不同;氧化铁含量在1~3%范围内,呈色较好;伴随氧化铁含量的增加,钧瓷试片的析晶程度越高;蘸釉的施釉方式制备的钧瓷产品,呈色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在钧瓷釉层中引入纳米级水溶性铜单质,经过同样烧制工艺煅烧后,钧瓷外观呈色和釉层微观结构都会发生明显变化.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等检测手段,我们系统研究了铜元素的加入对钧瓷釉层显微结构及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纳米铜单质的钧瓷烧制后,釉层由月白色变为天青色,同时釉层中二氧化硅晶体明显减少,釉层玻璃化;另外,铜元素可以在高温阶段与坯体及釉层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合反应,减少气泡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王邓  朱聪旭  徐辉  刘鹏  郑直  冯铭华 《硅酸盐通报》2015,34(12):3477-3481
在钧瓷基釉中加入微量稀土金属氧化物,采用马弗炉、微波烧结炉及工业窑炉烧制钧瓷样品,设定相同烧成制度,研究在不同烧成设备条件下对变色钧瓷釉层的显微结构及呈色影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釉层的物相组成及显微形貌;通过CM-2500C分光测色仪研究钧瓷的变色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添加稀土金属氧化物后在微波烧结炉中烧成,得到的钧瓷样品效果较好.三种不同窑炉烧成条件下的钧瓷样品均有明显析晶现象,变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基体釉料中掺入微量稀土金属氧化钕,采用氧化、还原两种釉烧气体氛围,设定相同的温度控制工艺,研究在不同气氛下氧化钕的添加量对钧瓷釉层的微观组织及呈色影响。通过对釉料进行差热热重分析(TG-DSC),确定升温工艺;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X)研究釉层的物相及微观组织形貌;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稀土金属氧化钕含量及气体氛围对钧瓷釉层呈色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添加氧化钕后,不同气氛下钧瓷的呈色不同,氧化气氛下呈蓝色,还原气氛下呈青绿色;釉层中均产生硅钕酸钙析晶,钧瓷呈色是Mie散射和Reyleigh散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钧瓷基釉中分别加入不同比例的铜、氧化铜、硝酸铜,采用相同的烧结气氛和烧结时间进行釉烧,研究在相同的气氛下以不同的铜元素存在形式和添加量对钧瓷釉层显微组织和釉层呈色的影响。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电子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EDX)等检测手段,系统研究了铜元素不同存在形式对钧釉烧样品的显微形貌及分相等的影响;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Diffuse reflectance ultraviolet visible spectrometer,DRUVS)和分光测色仪(Spectrophotometer,SPM)分析铜元素及其含量对钧瓷釉层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相同含量的铜元素,釉层呈色基本相同,相对而言,以硝酸铜作为添加剂的钧瓷试片釉层表面无明显气泡且呈色更均匀。  相似文献   

11.
以钧瓷天蓝釉为基础釉,改变釉料中方解石的添加量,在还原气氛下烧制了一批钧瓷试片.利用分光测色计、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微观镜(SEM)以及X射线能谱仪(EDS)等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助熔剂的方解石,在天蓝釉中的适宜含量为15wt%.合适的添加含量能够使釉料在高温下熔融,烧制的试片表面光滑,玻璃质感较好,釉层的亮度增加,出现了比较均匀的釉下泡.釉下泡对可见光的散射促进了釉层蓝色的显现.  相似文献   

12.
《陶瓷》2020,(8)
霁蓝釉就是以氧化钴为主要着色剂,烧制而成的颜色釉。主要施釉于祭器和华贵陈设、祭祀用瓷。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笔者主要以钾长石、方解石、滑石、高岭土、氧化钴、氧化铁为原料制备霁蓝釉。通过单因素法探索配方组成对霁蓝釉釉面呈色的影响,考察了工艺条件如施釉厚度、球磨时间对釉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霁蓝釉最佳配方组成(质量%)为:钾长石40,方解石12,滑石3.5,高岭土11,氧化钴2.5,氧化铁0.8。在浸釉5 s且球磨时间为15 min时,所制备的霁蓝釉釉面颜色蓝如大海(L值=12.96,a值=10.68,b值=-25.82),表面光滑平整无裂纹且呈色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刘家门钧窑瓷器胎釉成分的EDXRF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河南省禹州市刘家门窑址出土钧瓷、青瓷的胎、釉成分,探讨了钧瓷与青瓷在胎、釉原料配方上的差异。分析表明,刘家门窑址出土的钧瓷和青瓷,它们的瓷胎具有相同的原料配方。与青瓷相比,钧瓷瓷釉的Al2O3含量较低,SiO2含量较高,但二者的助熔剂含量相近。钧瓷瓷釉的成分落在K2O-Na2O-CaO-MgO-Al2O3-SiO2系釉的分相区域,因而产生了异于普通青瓷的蓝色乳光效果。分析还发现,不同时期的钧窑瓷器,其主、次量元素含量变化甚微,这暗示在长期的烧制过程中,刘家门窑瓷器胎、釉的原料配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正>唐代段店窑生产的鲁山花瓷与宋代钧台窑产生的钧瓷是否同一性质?二者有无传承关系?在陶瓷界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作者认为唐代鲁山花瓷的斑/面釉与宋元钧瓷的基础釉——青蓝色釉都性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液-液分相呈色的乳光釉。钧瓷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铜为着色剂,高温下在复杂的窑炉气氛和环境中出现了"千变万化"的多种色彩。二者的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5.
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南省Hou地区的原料系统研究了滑石、骨灰、ZnO和Fe2O3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瓷釉;少量引入滑石、骨灰、ZnO、和FeO3不会明显改变钧瓷釉的发色;过多引入滑石会导致釉的析晶而使釉的红色变浅;适量引入ZnO有利于釉色明度的提高,增强釉的乳光效果,获得浅紫红色的钧瓷釉,过量引入ZnO则会明显增中釉对短光的反射率而使钧釉紫红色调增强;过多的引入Fe2O3与骨灰都会降低釉对可见光特别是长波光的反射率而不利于钧红釉的呈色;Fe2O3的引入会使釉色偏向紫红。  相似文献   

16.
以Cr_2O_3为着色剂,代替传统青釉中的Fe_2O_3,并以磷酸钙为分相促进剂,成功制备出了与古钧瓷天青釉色相近的分相青瓷釉。利用色度仪、XRD、FT-IR、SEM和EDS,研究了不同磷酸钙加入量对釉色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引入磷酸钙后,釉熔体生成的晶体含量增多,使得釉面乳浊度增强。同时,釉中的分相液滴尺寸逐渐减小,使得瑞利散射现象产生的乳光蓝色加深,两者综合作用,减弱了Cr~(3+)绿,从而呈现出蓝青色调。然而,当磷酸钙加入量过多时,大量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阻碍了瑞利散射,釉面呈现出青白色。  相似文献   

17.
用磷酸钙引入P元素,仿制出浓淡不一的蓝青色古青瓷釉。利用色度仪、X射线衍射、Fourier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磷酸钙加入量对釉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当磷酸钙加入量分别为2%(质量分数)、4%和6%~8%时,可以得到呈色较佳的天蓝、天青和月白釉。随着磷酸钙含量的增加,生成的Ca_9Fe(PO_4)_7晶体增多,使得Fe~(2+)和Fe~(3+)原子比从93.53:6.47降至42.26:57.74;而且分相液滴的尺寸逐渐从46nm增至72nm,从而减弱了结构色。这些因素都使得釉面的亮度值(L~*)和黄蓝值(b~*)增大,釉色逐渐向绿白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现今陶瓷生产用的通用原料,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实验,得出广钧釉料呈色规律。在一定组成范围,其釉的呈色效果比较理想。通过直观分析,影响面釉呈色的因素大小依次为石英、Ca3(PO4)2、氧化钴和氧化锌。底釉的呈色元素对于面釉呈色影响较大。因此获得石湾钧蓝釉的最优配比,为石湾仿钧釉的下一步仿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历代霁蓝釉以钴土矿中的钴为主要着色剂,生产出来的成品呈色稳定、深沉且浑厚。但钴土矿中常伴生有铁、锰等杂质,导致霁蓝釉的成品率降低。本实验以方解石、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石英、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为原料制备霁蓝釉。通过单因素法来探究配方组成中氧化铁、氧化锰含量对霁蓝釉釉面呈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霁蓝釉中氧化铁含量由2.98%增至4.01%的过程中,釉色先由深蓝色转变成黑蓝色,在5.03%之后逐渐变成深棕色;氧化锰含量由2.56%增至6.58%的过程中,釉色先由深蓝色转变成深蓝灰色,在4.57%以后逐渐转变为银蓝色。  相似文献   

20.
宋钧官瓷作为中国钧瓷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它不仅仅是唐钧瓷釉和早期宋钧瓷釉的扩展和延续,更是一个时代的创造.在给世人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一些需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产生原因,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机理等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研究唐钧花釉、宋代天青、天蓝釉的基础上,采用了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并分别采用了现代及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及柴烧、煤烧和气烧的烧成方法最终成功烧制出完美的宋钧官瓷艺术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和不同的制作工艺,采用不同的烧成方式恢复钧官瓷釉的艺术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实验证实了钧官瓷釉不同特征的形成原因与工艺过程的相应关系,为钧官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钧官瓷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原理及其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原因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