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揭示湖北省恩施州富硒土壤区常见农作物及其根系土含硒、镉的特征,以恩施市新塘乡、龙凤镇等地区为采样区块,对土豆、茶叶、玉米、水稻、魔芋、白菜、萝卜及其根系土进行采样,分析每份农作物可食用部位及其根系土的全量元素硒和镉含量,分析发现:(1)七大农作物硒的平均含量依次排序为白菜茎叶水稻籽粒玉米籽粒茶叶叶片魔芋块根萝卜块茎土豆块根,含量均值从0.688 2~0.001 33 mg/kg依次递减;(2)采样农作物镉的平均含量依次排序为水稻籽粒魔芋块根白菜茎叶茶叶叶片土豆块根玉米籽粒萝卜块茎,含量均值149.458~31.614 ng/g依次递减;(3)水稻和白菜、萝卜及其根系土的硒镉相比其他农作物之间关系较为显著,其他农作物及其根系土硒镉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湖北省恩施州富硒高镉土壤区中富硒低镉农作物,有利于恩施富硒农业的良性发展,有益于恩施富硒土壤资源的保值和增值,以恩施州目前已经所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区域为研究区,圈出富硒高镉土壤区,选择区内常见7大类农作物的硒镉含量和对应的根系土硒镉数据,整理分析出农作物硒含量、镉含量、富硒系数、镉吸收系数、富硒率、镉超标率,进一步筛选数据,分析对比农作物在高品质区间的硒含量,把以上的各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恩施富硒高镉土壤区内,玉米、茶叶为优质一类,是恩施富硒高镉土壤区富硒较好但镉含量偏低的优质农作物,筛选结果依次是玉米、茶叶、水稻、白菜、萝卜、土豆、魔芋,特别是玉米富硒能力强且镉含量较低,镉超标率较低,而土豆和魔芋富硒能力较弱,富镉能力较强,镉超标较严重,因此魔芋和土豆不适宜在富硒高镉土壤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在不同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换规律及其控制影响,采集湖北宣恩地区的茶叶、水稻、玉米、土豆、黄金梨、白柚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对根系土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生物可利用性、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以及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富集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土壤中Cd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宣恩县土壤背景值。评价区土壤中Pb、Hg、As、Cu和Zn等重金属元素主要为强有机结合态(F6)与残渣态(F7),很难以离子形态释放出来,而Cd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主要为水溶态(F1)和离子交换态(F2),占比高达35. 59%,很容易被生物吸收利用。评价区水稻根系土已经遭受Cd污染,农作物重金属污染一方面与土壤背景值有关,另一方面与生物可利用性相关。除玉米茎部特别富集Cd和水稻根部特别富集As外,所收集的农作物可食部分从根系土中转移Pb、Cd、Hg、As、Cu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湖北省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省内不同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种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大小为黄豆小麦水稻玉米,农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受作物种类、土壤pH、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田作物水稻硒含量与其土壤硒含量密切相关,受土壤pH的影响较小;而小麦、黄豆和玉米作为旱地作物,其硒富集系数在土壤偏碱性条件下大于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说明碱性土壤有利于旱地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发挥江汉平原富硒资源优势,促进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天门市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计划打造江汉平原富硒产业园。调查结果显示,天门市张港地区表层土壤Se平均含量为0.33 mg/kg,总体达到足硒水平,北部地区土壤达到富硒,且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处于安全水平。通过农作物调查研究发现天然富硒小麦、黄豆、油菜、玉米、花菜等优质农产品,其中小麦、黄豆、油菜的富硒率达100%。土壤中有效Se与总Se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总Se含量增大可增加有效量Se;与S、P之间为中等正相关。玉米、黄豆、花菜Se富集系数与K2O中等正相关,而与P呈负相关关系;小麦Se富集系数则与土壤P、K2O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Si O2呈中等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宜城市东南部地区土壤中硒元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硒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31 mg/kg,总体足硒,局部富硒,富硒土壤面积达30 km~2;农作物样品中,小麦有90%、水稻90%、玉米96%、白菜40%达到了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农田区As、Hg、Pb等主要重金属有害元素含量符合国家关于无公害、绿色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因此,在该地区开发优质富硒农产品,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赣南于都县黄麟地区土壤和农作物采样分析资料,研究了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富硒成因,分析了硒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e元素平均含量为0. 30 mg/kg,土壤中硒含量总体较为丰富,富硒及足硒土壤面积占比53. 82%。富硒区硒含量与土壤酸碱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硫、砷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富硒成因分析认为,硒含量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与早石炭世梓山组成土母岩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硒的生态效应分析,研究区能产出天然富硒稻谷、油茶,在农作物中其硒的富集系数最高,其富硒达标率分别为85%、20%,认为在富硒区大面积开发富硒稻谷、富硒油茶,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恩施州宣恩典型富硒土壤区域的系统调查研究,总结区内土壤硒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达0. 665 mg·kg-1,含量水平远高于区域背景,总体达到富硒土壤水平。研究发现,表层土壤硒含量与其成土母岩硒的富集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不同成土母岩形成的表层土壤硒含量富集贫化趋势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中Se含量与有机碳、P、S、N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中有机碳、风化淋溶程度对Se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富硒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汉平原富硒土壤分布范围内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根系土壤调查取样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江汉平原富硒土壤的存在,并发现由富硒土壤种植生长的小麦、水稻为硒含量适宜的富硒农产品。农产品累积效应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小麦、水稻对土壤中硒元素具有高富集性,有利于种植开发富硒小麦、水稻等优质农产品。江汉平原富硒土壤可生产富硒农产品的发现,对江汉平原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危害大,为开发利用赣南地区富硒土壤和富硒农产品.笔者利用赣南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的各类农作物及根系土测试数据,对研究区不同品种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富硒能力和富硒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地区豆角、花生和水稻等农产品中硒含量较高和富硒能力较强.参照国家各类农产品富硒标准,研究区玉米、辣椒、茄子、水稻的富硒率较高,具有开发相应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宣恩县滕家湾沉积型铅锌矿产于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底部生物碎屑灰岩中,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形成于开阔潮下带。含棕红色闪锌矿条带生物碎屑灰岩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与滕家湾铅锌矿相类似的矿点还有曾家垱、郑家、郭家坡、肖家湾、陆家坡5处,形成北东向铅锌矿化带,长20 km以上。铅锌矿化带中存在明显的Pb、Zn异常,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广西某铅锌尾矿库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Cd、Pb、Zn、Cu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源,采用地统计学分析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进行了探究。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尾矿库区土壤中4种金属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49(Cd)、465.65(Pb)、206.58(Zn)和36.64(Cu) mg/kg,分别是广西土壤背景值的73.0(Cd)、19.4(Pb)、2.7(Zn)和1.3(Cu)倍;以农用地土壤标准计,超标率分别为100%(Cd)、43.5%(Pb)、43.5%(Zn)和26.1%(Cu),其平均含量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65.0(Cd)、5.17(Pb)、1.03(Zn)和0.73(Cu)倍。重金属空间分布结果表明,Cd在尾矿库东面和南面区域含量达到20~80 mg/kg,西北方向在一定范围内由近及远呈梯级分布;Pb和Zn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Cu则主要分布在东面。源解析结果表明,该尾矿库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的来源主要包括:铅锌工业活动源、交通运输源和土壤母质源,各污染源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34%、28.02%、25.64%。铅锌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是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污染防治措施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工作区位于陕西紫阳县北部,以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岩石-母质-土壤”结构,系统测定微量元素硒(Se)和有害元素砷汞铬镉铅(As、Hg、Cr、Cd、Pb)的含量,并对各元素迁移累积特征及土地质量进行评价。测定结果表明:(1)从岩石到土壤主要有害元素含量呈升高趋势,其中As:12.57mg.kg-1、Hg:0.068mg.kg-1、Cd:1.162mg.kg-1、Pb:24.754mg.kg-1,而Cr和Se有所下降,分别为89.51mg.kg-1和1.445mg.kg-1;(2)从岩石到母质,Cd、As、Se和Hg呈现明显富集,迁移积累系数分别为7.612、3.9、3.854和3.175;(3)从母质到土壤Cd、Se、As也呈现富集,迁移积累系数分别为4.07、2.644和2.502;(4)Cr的风化淋溶系数高达41.847,Pb为7.983,说明两者在渗漏水作用下容易流失,富集程度不高;(5)6种元素土壤克里金插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层、构造等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构成高硒土壤的地质背景区;(6)工作区富硒土壤与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的黑色含碳岩系关系密切,是土壤中硒元素的主要来源。最后,本文依据土壤富硒程度、不利元素污染程度以及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研究工作区的富硒土地划分出5个等级,为当地富硒特色农业区划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贵州省普安县耕地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该县1∶5万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利用参数统计、绘制等值线图、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总结该县耕地土壤中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研究硒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该县富硒耕地资源丰富,硒元素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同时,丰富的有机质以及酸性土壤的广泛分布,亦是造成硒元素富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废弃尾矿中三种典型重金属元素Cu、Pb、Zn在不同降雨pH值、降雨强度以及降雨历时综合影响条件下的淋滤释放变化规律,以辽宁省辽阳县寒岭镇某废弃尾矿库为对象,在实验室内配制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的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样品,采用大型土柱分层装填,模拟降雨进行淋滤试验。研究发现:(1)pH值越低各出水口淋出液中铜铅锌的含量均越大,酸性淋滤下的重金属浓度相比碱性淋滤要更高,3种重金属的累积释放量为Zn>Pb>Cu;(2)底部出水口重金属浓度一直保持是最大的,各土柱溢流口淋出液的重金属浓度不为0;(3)总体上,淋出液中的重金属Cu、Pb、Zn含量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4)在酸性降雨条件下,淋出液中铜、铅、锌的含量也均随淋滤时间的增大呈增加趋势,弱碱性淋滤条件下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
研究鞍山某铁矿区周边土壤中5种重金属(Cd、Pb、Cu、Zn和Ni)的全量和形态分布,采用风险评价编码(RAC)法及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RSP)法对元素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中Cd和Ni全量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Pb、Cu和Zn未超限,但在土壤中富集明显;各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占比的大小顺序为Cd > Pb > Ni > Zn > Cu,Cd元素生物活性最高且毒性最强;5种重金属的RAC值大小依次为Cd(40.62%)> Pb(21.60%)> Ni(16.31%)> Cu(12.16%)> Zn(9.74%),RSP值大小依次为:Cd(1.31)> Pb(1.06)> Zn(0.94)> Ni(0.71)> Cu(0.39)。结合总量、生物有效性及形态学评价,该矿区土壤重金属Cd是生物活性最强、环境风险最高的元素,其次是Pb;Ni的生物有效性较低,但其全量已超标,因此应对该区Cd、Pb和Ni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7.
刘劲松  胡俊良  张鲲  雷鹏  周学良 《金属矿山》2018,47(11):155-160
为了解柿竹园矿区及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采用连续提取法对该矿区及周边的农田土壤重金属Cu、Pb、Zn、Cd、As、Hg的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柿竹园矿区及周边农田土壤未见Hg污染情况,但不同程度受到Cu、Pb、Zn、Cd、As的污染,尤以Cd、As污染为重;(2)柿竹园矿区及周边农田土壤中Cu、Pb、Zn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分别占其总量的48.3%、67.3%、47.1%,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最高,残渣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次之;As和Hg以残渣态为主,含量比例在90%以上;(3)矿区及周边土壤中Cd的有效态含量最高,所占比例平均值为31.1%,远高于其他5种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最高,As的有效态含量最低,生物有效性最低。最后提出了采用稳定化修复技术清理污染源、采用磷酸二氢钙降低土壤中污染最严重元素Pb、Cd的生物有效性、采用香蒲等植物对工矿废弃地及部分未利用土地进行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恩施利川罗圈坝硫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阐述,分析控矿因素,总结其成矿规律,认为该硫铁矿形成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中,受岩相古地理及后期构造的控制,并指出利川以东宣恩、鹤峰一带为主要找矿方向,且主要赋存于向斜构造中。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个旧某铅锌尾渣含铅9.87%、含锌6.25%,铅、锌多与脉石相互包裹,导致铅、锌分离较为困难。为回收该尾渣中铅、锌,进行了硫酸浸锌-浸渣重选选铅试验。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为70 ℃、硫酸用量为15%、氢氟酸用量为3%、给料粒度为-0.5 mm、液固比为1.5、浸出时间为120 min条件下,可以获得锌浸出率为97.02%、浸渣铅品位为15.37%的指标,浸渣磨细至-0.045 mm占90%,经摇床1粗1精重选,获得的铅精矿铅品位为45.68%、含锌0.24%、铅作业回收率为89.98%,铅锌分离指标较好。铅锌尾渣浸出反应后所得浸渣结晶状态比较致密,有新物相生成;浸出过程铅转变为难溶硫酸铅,锌转变为易溶硫酸锌,从而可通过固液分离实现分离铅、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