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压力(40-160 MPa)处理对淀粉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后,淀粉颗粒表面会出现小孔和凹坑并破碎,并且随着压力的增大,被破坏程度会逐渐增大,当压力达到160 MPa时,会出现团聚现象;随着压力的增大,淀粉颗粒比表面积呈上升趋势;偏光显微镜分析得出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后消失;X射-线衍射分析得出蜡质玉米淀粉晶型为A型,结晶度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超高压处理对玉米淀粉结构及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快速黏度分析技术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玉米淀粉结构及糊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超高压处理能使玉米淀粉糊化,处理压力为500 MPa及600 MPa时完全糊化所需保压时间分别为15 min和5 min,但400 MPa超高压处理30 min也不会使淀粉糊化。超高压糊化过程中,淀粉颗粒结构逐渐破坏膨胀,结晶结构由A型向V型转化,RVA黏度曲线峰值黏度逐渐消失。适宜条件的超高压处理对淀粉颗粒同时具有韧化和晶体破坏作用。其中,400 MPa超高压处理5~10 min时,淀粉颗粒内部韧化作用占优,因而表现为相对结晶度、糊化温度(T_o,T_p)及糊化焓增加,而RVA曲线峰值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超高压处理后的马铃薯淀粉偏光十字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5%的马铃薯淀粉乳液在300、400、500 MPa下处理5 min后,马铃薯淀粉的偏光十字没有消失,在600 MPa下,少数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开始消失,在700 MPa的超高压下处理5 min后,偏光十字全部消失,说明马铃薯淀粉糊化压力在600~700 MPa.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湿热处理对马铃薯淀粉超高压糊化的影响。方法 将经过不同时间湿热处理的样品进行不同压力的超高压处理, 采用偏光显微、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快速粘度分析等技术对马铃薯淀粉样品颗粒形貌、结晶结构、糊化特性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湿热处理增加了马铃薯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及糊化焓值, 提升了糊化温度。同时通过改变淀粉颗粒内部结构, 引起淀粉分子吸水性降低, 进而导致淀粉膨胀性变差, 粘度降低, 粘度曲线由A型向D型转变。无论湿热与否, 淀粉在400~600 MPa超高压处理过程中, 其相对结晶度、糊化焓值均降低, 但与原淀粉相比, 湿热处理后淀粉在超高压处理过程中相对结晶度和糊化焓值降低程度减小。结论 马铃薯淀粉水分含量为30%(m:m)时, 90 ℃湿热处理5~15 h导致淀粉颗粒内部结构更为致密, 增加其压力抵抗性, 延缓了超高压糊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超高压处理对槟榔芋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槟榔芋淀粉为原料,采用超高压技术对淀粉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不同压力处理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槟榔芋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是均显著低于原淀粉;超高压处理可以显著增大槟榔芋淀粉的透光率;经200 MPa压力处理后,其冻融稳定性有明显改善.经300 MPa压力处理后,槟榔芋淀粉凝胶的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都显著增加,但弹性和凝聚性变化不显著.RVA测定结果表明:淀粉糊的峰值黏度随处理压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改性后槟榔芋淀粉的崩解值略高于原淀粉,而回生值变化不显著;200 MPa压力处理可降低槟榔芋淀粉的糊化温度.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高压处理可以达到改善槟榔芋淀粉理化性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温加热对玉米淀粉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120℃加热1~10 h"和"120℃~200℃加热1 h"两种方案对原淀粉进行处理,并使用偏光显微镜和Brabender黏度仪测试淀粉的颗粒形貌、偏光十字和糊化曲线。结果表明:淀粉的颗粒形貌无明显变化,只是在120℃下加热10 h或200℃加热1 h后,淀粉颗粒的棱角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变得比较圆滑;在120℃下加热8~10 h或在180℃~200℃下加热1 h后,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逐渐模糊,少数淀粉颗粒发生了非晶化现象;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提高,糊化温度先增加后降低,而峰值黏度、热糊黏度和最终黏度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蒸汽升温法制备部分糊化淀粉浆液。运用光学显微镜、粒度分析仪、差示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原淀粉和用蒸汽升温法于不同温度下制备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形态结构、颗粒大小、膨胀势、糊化度、结晶度等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提高,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偏光十字逐渐消失,结晶度下降,而糊化度、粒径、膨胀势逐渐增大;64℃时制备的稳定性较好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大部分偏光十字消失,但仍有结晶峰存在,糊化度为72.22%。  相似文献   

8.
超高压微射流对玉米淀粉机械力化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对象,研究了超高压微射流对玉米淀粉的机械力化学效应,同时探究了机械力化学效应对玉米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高压微射流的机械力作用下,淀粉颗粒被破碎成无数个不规则的小颗粒,淀粉粒度减小,且随着压力的增加,破碎程度增大.同时经过超高压微射流的机械力化学效应作用后,玉米淀粉的布拉本德粘度减小,且随着压力的增大,减小幅度增大.但超高压微射流对玉米淀粉的热粘度和冷粘度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微波对马铃薯淀粉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M2500P偏光显微镜、NDJ-5S黏度仪、RVA研究微波处理对马铃薯淀粉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淀粉颗粒呈椭圆形,而微波作用后的淀粉的颗粒结构被破坏,外形为不规则颗粒、纤维状;马铃薯原淀粉糊和微波淀粉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呈剪切稀化现象;微波淀粉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变化呈正相关;马铃薯原淀粉的糊化温度为64.5℃,峰值黏度是11491cp,保持黏度为3105cp,最终黏度是3653cp;微波马铃薯淀粉的RVA糊化黏度曲线中未出现明显的峰值黏度,微波淀粉保持黏度为232.00cp,最终黏度是578.00cp。  相似文献   

10.
以蜡质大米淀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压力对蜡质大米淀粉理化性质(淀粉粒径、溶解度、膨胀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后淀粉颗粒粒度减小,经过160MPa处理后,平均粒径为0.43μm;经过160MPa处理后,比表面积达1.271123m2/g;蜡质大米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1.
探讨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特性及上浆性能。以示差扫描量热法测定了浆液的糊化程度,用数显黏度计测量了浆液黏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用莱卡偏光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制浆条件下浆液中淀粉颗粒的形貌和偏光性,通过制作浆纱切片观察了浆液在纱线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糊化程度对温度很敏感,蒸汽加热至65℃制得的浆液黏度稳定性较高;原淀粉颗粒多呈圆形和多角形,表面光滑,具有明显的偏光十字;发生部分糊化后,淀粉颗粒吸水膨胀,体积变大,颗粒破裂,偏光十字消失;经过部分糊化淀粉室温上浆,棉纱毛羽降低,强力提高,耐磨增加。认为部分糊化淀粉上浆技术利于节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直接油炸淀粉的方法,研究不同油炸温度对马铃薯淀粉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Brabender 粘度仪等对油炸处理后淀粉的颗粒形态、结晶结构、糊化性质、透明度及冻融稳定性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温度的升高,马铃薯淀粉的颗粒表面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陷、膨胀和破裂,样品的偏光十字双折射强度减弱,甚至消失;油炸破坏了淀粉的结晶结构,180℃油炸淀粉结构变化最显著,最适于淀粉的消化吸收;随着油炸温度的升高,样品粘度逐渐降低,且峰值粘度小于原淀粉;油炸淀粉的透光率较低,冻融稳定性较差,且均低于原淀粉,油炸淀粉类食品不适于冷冻。  相似文献   

13.
超高压处理对发芽糙米淀粉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糙米发芽过程中,淀粉理化特性发生改变,该研究采用超高压技术处理发芽糙米淀粉,考察处理压力,保压时间及pH值对发芽糙米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糊化特性及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压力、保压时间、pH处理对淀粉凝胶的弹性、黏着性、胶黏性、回弹性、咀嚼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VA结果显示,当保压时间为20 min时,峰值黏度由404.83 m Pa·s增至595.75 m Pa·s,同时热糊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衰减值也呈现上升趋势,出峰时间减小,糊化温度降低;超高压处理压力和pH对淀粉的糊化特性的影响较小,说明超高压处理的淀粉对压力和pH有较好的稳定性。超高压处理后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显著提高,在200 MPa时达到最大;随保压时间延长,淀粉糊析水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保压时间为10 min时,淀粉糊的析水率达到最小值;当pH为5或8时析水率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14.
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热量仪(DSC)、布拉班德粘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系统研究了不同比例的二甲基亚砜(DMSO)/水混合液体系(质量比:0/100,50/50,80/20,100/0)对蜡质玉米淀粉的形态、结晶结构及相变变化(溶解和糊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MSO浓度的增加,淀粉的颗粒形态和结晶结构破坏程度逐渐增大,经纯DMSO溶液处理后的淀粉,其颗粒呈不规则块状形态及无序结构,无偏光十字存在,可直接溶解在水溶液中。同时淀粉的糊化温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混合液体系中DMSO/水的比例为50/50时,淀粉糊化温度最高(温度区间为76.44℃~91.37℃);吸热峰强度逐渐减弱,焓值?H逐渐减小,在纯DMSO溶液中,无明显的相变峰出现。淀粉糊在DMSO混合溶液中的峰值粘度均高于水中的峰值粘度,DMSO/水比例为80/20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干燥条件对玉米淀粉颗粒形态、色泽和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对干燥后玉米的品质进行合理的评价,分别在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等干燥方式下处理玉米样品并测定了干燥玉米淀粉的颗粒结构、色泽及热学特性。结果表明:自然晾晒玉米、45℃低温干燥玉米淀粉颗粒有明显脐心和偏光十字;90℃高温干燥玉米的淀粉颗粒的脐点和偏光十字出现偏移和模糊。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玉米淀粉亮度、白度、峰值黏度、崩解黏度下降,最终黏度升高,糊化温度几乎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粒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扫描示差量热(DSC)为分析手段,研究了木薯淀粉经不同压力(60、100、140、180、220 MPa)高速射流处理2次对木薯淀粉的粒度、微观结构、冻融稳定性、溶解性及DSC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淀粉经高速射流处理后,颗粒结构被严重破坏,发生部分糊化,粒度显著增加,溶解性提高,但冻融稳定性下降;高速射流处理并不改变木薯淀粉的晶形,但其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马铃薯淀粉的天然局限性,该文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 analyser,RVA)研究高压微射流处理对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拉曼光谱研究马铃薯淀粉的微观结构和有序结构,结合粒径分布、直链淀粉表观含量分析高压微射流的处理对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压微射流处理可显著降低马铃薯淀粉糊黏度。80 MPa的处理导致马铃薯内部出现聚集现象,微观结构生长环变得清晰,淀粉分子变得有序,结晶度增大;在120 MPa~160 MPa较高压力下的高压微射流处理使得淀粉的颗粒破损严重,内部分子无序化严重,直链淀粉表观含量显著增加、拉曼峰值强度降低,峰值黏度降低至534.667。说明高压微射流产生的机械力深入到马铃薯颗粒内部,导致马铃薯淀粉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其糊特性。  相似文献   

18.
醇水相湿热处理对玉米淀粉颗粒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采用醇水相湿热处理对玉米淀粉进行研究,考察了处理温度范围为70-90 ℃内淀粉颗粒偏光十字,形貌,粒径分布,结晶结构及糊性质等性质变化。随着湿热处理温度升高,发现:淀粉颗粒偏光十字消失增多,最终颗粒破碎;颗粒平均粒径由23.6 μm持续增加至50.4 μm,其中小颗粒(〈10 μm)数目减少,中等颗粒(10-30 μm)和大颗粒(30-100 μm)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小孔和凹坑,最终颗粒成团,干燥粉碎之后破碎成片状;淀粉的X射线衍射在衍射角15°,18°和23°处峰强度逐渐降低,但在衍射角20°处峰强度增加。淀粉的Brabender粘度曲线显示,湿热处理后玉米淀粉糊化起始温度由80.5 ℃升高至90.6 ℃,粘度降低,表明玉米淀粉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增强,糊凝沉性降低;测定分析淀粉分子量可知,淀粉颗粒内部分子链发生了断裂、降解。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预处理压力对淀粉酯化反应的影响效果,将小麦淀粉乳(40%)分别在0、20、40、60和80 MPa下处理后以醋酸酐进行酯化反应。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偏光显微镜(PLM),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小麦醋酸酯淀粉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醋酸酐作用后,淀粉分子中引入酯羰基。高压均质预处理使小麦淀粉酯化程度显著提高,与未均质处理相比,取代度增幅达47.70%。醋酸酯淀粉在40 MPa下取得最大取代度0.096。偏光十字图显示随着压力增大,淀粉颗粒脐点处发生爆裂且裂缝沿脐点向外扩大。当均质压力达到80 MPa时,部分淀粉颗粒的双折射现象几乎消失。高压均质和低酯化反应都未改变小麦淀粉的A晶型,但压力迫使淀粉颗粒结晶结构破坏。醋酸酯淀粉保持了原小麦淀粉颗粒形貌,但在20 MPa下的淀粉颗粒出现剪切微变形和机械折叠。在80 MPa下,淀粉颗粒表面出现严重的机械损伤和断裂,一些大颗粒淀粉瓦解且相互之间有粘连,是取代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交联―酯化―预糊化复合变性制备乌冬面专用改性淀粉,并与木薯原淀粉、交联淀粉及交联―酯化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交联淀粉偏光显微及颗粒形貌没发生明显变化,交联变性并未破坏淀粉结晶结构;交联―酯化淀粉颗粒出现粘连和聚集现象,部分颗粒表面出现凹陷和裂纹现象;红外光谱表明,交联―酯化―预糊化复合变性淀粉在1 728 cm–1、1 247 cm–1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分子内引入乙酰基团,X–射线衍射光谱显示,交联―酯化―预糊化复合变性淀粉在5.6°和22°处衍射峰强度减弱,A型特征峰加强,结晶类型由"C"型向"A"型转变;交联―酯化淀粉经预糊化处理后,淀粉颗粒膨胀破裂,结晶结构受到彻底破坏,淀粉偏光十字消失,但预糊化处理未破坏淀粉分子化学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