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混菌发酵乳与单菌发酵乳在发酵和4℃储存过程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变化,并与作为底物的脱脂乳粉氨基酸组分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发酵和储存过程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随储存时间延长,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加,约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13%—17%;混菌发酵乳游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单菌发酵乳。  相似文献   

2.
薛菲  蒋云升  闫婷婷 《食品科学》2014,35(5):156-159
将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汉逊德巴利酵母菌(Dabaryomyces hansenii)接种于兔肉糜中,发酵及烘烤制成兔肉脯,研究不同菌种对产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菌种单独发酵处理组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葡萄球菌处理组>酵母菌处理组>乳酸菌处理组,3 个处理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说明添加发酵剂促进了兔肉脯中蛋白质的分解,且其在兔肉脯中分解蛋白质产生游离氨基酸的能力依次递减;三菌种单独发酵处理组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增有减,说明不同发酵剂对蛋白质分解游离氨基酸的影响不同;三菌种混合发酵处理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各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菌处理组,说明三菌种复合发酵分解蛋白质产生游离氨基酸的效果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1):137-142
10℃条件下,以2株耐低温乳酸菌3m-1(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8m-9(Leuconostocmesenteroides)为菌种,比较2种接菌发酵和老盐水发酵泡白菜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方式发酵的泡白菜均检出6种有机酸和17种氨基酸;低温乳酸菌接种发酵泡白菜与老盐水发酵泡白菜中的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老盐水发酵泡白菜相比,低温乳酸菌接种发酵泡白菜的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更为丰富。其中,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相对较高。3种发酵方式生产的泡白菜产品中的EAA/TAA分别为48.41%、49.49%、29.91%。  相似文献   

4.
实验研究了以鱼白和豆粕为原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2固态发酵制备水溶性蛋白粉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发酵时间,接菌量,料水比,发酵温度和初始p H对鱼白-豆粕发酵制备的蛋白粉水溶性物质溶出率、水溶蛋白提取率、酸溶蛋白提取率、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核酸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设计,进一步优化发酵工艺对蛋白粉中水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60h,料水比1∶1.4,发酵初始p H7.2,发酵温度36℃,接菌量8%。在此发酵工艺下,得到水溶性物质溶出率为80.25%,水溶蛋白提取率为91.86%,酸溶蛋白提取率为57.2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5.9%,核酸含量为11.2%。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蛋白粉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在氨基酸总量中占的比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腊豆是中国传统的发酵豆制品,味道咸鲜适中,营养丰富,但目前腊豆大多为家庭生产且为自然发酵,存在保存时间短、口感较差等缺点,因此本实验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这3株待用菌株进行复配。结果表明,在pH这个指标上,接菌组显著低于CK组,其中第6组pH显著低于其他组;接菌组质构指标显著优于CK组。在氨基态氮的指标方面,接菌组优于CK组,从游离氨基酸含量来看,第6组其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都高于其他组,通过感官分析,第6组得分最高。综合考虑,选择第6组为最佳配比,复合菌液的配方为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为5.33:3.67:1。本实验希望通过复合菌发酵改良腊豆的发酵工艺,改善腊豆的营养等指标,促进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八公山腐乳在工业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变化,对各发酵阶段的生物胺、游离氨基酸、主要理化指标(氨基态氮、总酸、pH、食盐和水分)以及微生物群落变化进行检测,并分析生物胺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腐乳样本中共检测到组胺、腐胺、亚精胺、尸胺和酪胺5种生物胺,发酵过程中总生物胺呈先升后降趋势,含量为54.05~641.03 mg/kg,以组胺为主。氨基态氮和总酸在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到后发酵中期趋于稳定。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精氨酸为腐乳主要游离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升降交替变化。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总数在腐乳前发酵及盐坯阶段均有显著变化,均在盐坯阶段显著降低(P<0.05),后发酵阶段细菌总数呈增加趋势,霉菌/酵母菌数无显著变化。宏基因组分析腐乳中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各发酵阶段共有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优势细菌属为不动杆菌属、乳球菌属;毛霉菌门为优势真菌门,放射毛霉菌属为优势真菌属,其他菌群随发酵进行有明显差异。通过Pearson和冗余分析发现,组胺和总生物胺与氨基态氮和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生物胺与总游离氨基酸呈显著正相关(P<0...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沙葱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菌群和典型发酵菌株的生长及其与沙葱中呈味氨基酸变化的关系。游离氨基酸含量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对影响感官的游离氨基酸按照氨基酸的味觉强度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沙葱未发酵前呈味氨基酸中以鲜味氨基酸(Glu、Asp、Lys)含量高,发酵初期以植物乳杆菌为优势乳酸菌,各种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逐渐降低。主发酵期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数量较多,苦味氨基酸含量(Leu、Val、Arg、Ile、Trp、Met)、甜味氨基酸(Ser、Thr、Gly、Ala、His、Pro)和鲜味氨基酸含量相近。发酵后期以干酪乳杆菌为优势乳酸菌,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呈味氨基酸含量比例更大。整个发酵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Tyr、Cys、Phe)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发酵中后期7~15 d沙葱的滋味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为研究对象,以未添加酸性蛋白酶的样品为对照组(K),在酱油发酵初期(0 d)添加酸性蛋白酶(1‰)的样品为实验组(S),通过分析发酵过程(1~62 d)中酸性和中性蛋白酶活力、pH、总酸含量、氨基酸态氨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及生酱油的呈味氨基酸含量,考察添加外源酸性蛋白酶对酱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S组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K组的2.9倍和2.1倍。发酵结束时,与K组相比,S组酱油的pH下降至4.50、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增加36.71%、16.49%;游离氨基酸总含量降低13.64%,生酱油呈鲜味的谷氨酸含量由11.52 g/L降至1.26 g/L。表明酸性蛋白酶虽然能够提高原料利用率,但对酱油滋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不同发酵工艺下糙米酵素的营养价值,分别取优化后发酵样品与优化前发酵样品、传统酵母单菌发酵样品及未发酵原料作对比,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游离氨基酸及γ-氨基丁酸含量,并分析比较了优化前后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以T-AOC为指标优化的发酵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较高,可达7.139 mg/mL,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可达2.596 mg/mL;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样品的香气成分,优化后的混菌(酿酒酵母与植物乳杆菌)发酵比优化前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均有提高,挥发性香气成分增加11种,并产生了新的酯类、吡嗪类和酮类化合物,证明混菌发酵相比于酿酒酵母单菌发酵的糙米酵素营养价值及风味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发酵过程中7种有机酸及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含量最高的2种有机酸为乙酸和乳酸,随着发酵的进行,其含量显著增加;草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含量较低,在发酵过程中含量略有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增加趋势,从发酵初期668mg/100g增至1 470 mg/100g,其中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对四川麸醋风味形成具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根霉发酵淡豆豉(Semen Sojae Preparatum,SSP)品质及风味,本研究采用中国根霉12和乳酸芽孢杆菌DU-106复合发酵淡豆豉,对比了纯根霉发酵与混菌发酵淡豆豉发酵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及生物活性物质、游离氨基酸、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发酵方式对基本成分的影响变化不大,而混菌发酵淡豆豉溶栓酶活性(3927.84 IU/g)高于根霉发酵淡豆豉(2152.20 IU/g),大豆异黄酮含量(3.91 mg/g)高于根霉发酵淡豆豉(3.20 mg/g)。混菌发酵后淡豆豉苦味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轻微降低,两种发酵模式风味物质种类相近但数量发生变化,根霉发酵吡嗪类风味物质最多,混菌发酵烷烃类风味物质最多,电子鼻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和根霉发酵风味差别显著。因此,混菌发酵在提高根霉发酵淡豆豉溶栓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改善风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SPME-GC-MS和氨基酸分析仪对不同添加量的铁皮石斛发酵乳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AV呈味特征对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采用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了主体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种类不变,含量有所不同,大多数游离氨基酸指标间有较强的相关性,Glu对铁皮石斛发酵乳呈味有较大贡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两个主成分,主成分1为99.90%,主成分2为0.04%,足以反映各组别游离氨基酸的大部分信息。不同组别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双乙酰和乙偶姻是对照发酵乳和铁皮石斛发酵乳中关键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添加不同益生元发酵对酸奶游离氨基酸及风味的影响,以用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蔗糖发酵的酸奶为研究对象,在利用乳品综合成分指标分析仪检测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非脂乳固体含量等基本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利用电子舌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游离氨基酸进行检测,并结合味道强度值、主成分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氨基酸评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益生元酸奶的蛋白质、脂肪、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各组分间除酸味外,其他风味差异较小,酸味大小依次为: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对照组;添加益生元发酵酸奶中共检测出17种游离氨基酸,添加低聚木糖酸奶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19.31 mg/g,显著高于其他益生元添加组及对照组,且对照组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12.49 mg/g,显著高于低聚半乳糖中的79.48 mg/g,但与低聚异麦芽糖中的108.93 mg/g差异不大;低聚木糖组甜味、鲜味、苦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对照组甜味与苦味氨基酸含量高于低聚异麦芽糖及低聚半乳糖组,低聚半乳糖组各呈味氨基酸含量均最低;各组分氨基酸模式评分值大多数高于氨基酸模式标准值。综合来看,并非全部益生元均会对酸奶发酵产生正向影响,添加低聚木糖酸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且风味较好。这为益生元酸奶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基本营养成分及风味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依据酵母菌相应发酵液的呈味氨基酸(游离精氨酸、谷氨酸)含量以及影响发酵物风味的游离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的含量,结合品评人员的主观品评,选用菌种用于饮料发酵试验,有效地改善了酵母发酵饮料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程燕  杨勇  廖定容  帅谨 《食品科学》2012,33(23):223-227
将腐生葡萄球菌S25接种到四川香肠中进行自然发酵,同时以不接菌的自然成熟香肠为对照,测定两组香肠自然成熟过程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接种组的酸价在后期高于对照组;在自然晾挂成熟第15天和第30天,接种组的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中含量分别为74.34%和74.30%,并且都高于对照组;在自然晾挂成熟过程中,接种组的总氮和非蛋白氮含量都高于对照组;在自然晾挂成熟第15天,接种组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9%,鲜味氨基酸(Glu)提高了31%,甜味氨基酸(Gly)提高了10%,必需氨基酸总量提高了21%;在自然晾挂成熟第30天,接种组的游离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略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腐生葡萄球菌S25对四川香肠自然晾挂成熟过程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氨基酸分析仪对沙葱腌制发酵过程中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对沙葱中水解氨基酸的分析,发现沙葱中含有18种氨基酸,发酵各时期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均达到总量的41%~45%,表明沙葱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山野菜,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中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不足,影响了其整体营养价值。对影响感官的游离氨基酸进行分类,研究了各类呈味氨基酸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沙葱发酵各个时期,除芳香族氨基酸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外,甜味、苦味、鲜味氨基酸含量变化均较明显,且在各发酵时期所占优势不同。发酵中后期7~15 d沙葱的风味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百色当地金煌芒果为原料,以酿酒酵母为酒精发酵菌种,沪酿1.01和AS1.41为醋酸发酵菌种,研究了植物乳杆菌LP 90在酒精发酵阶段和醋酸发酵阶段分别进行混菌组合发酵对芒果醋品质的影响。对6组芒果醋样品的抗坏血酸、总酚、抗氧化能力、色差、透光率、还原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利用电子舌对果醋滋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P 90在酒精发酵阶段与酿酒酵母组合发酵可以显著提高芒果醋抗氧化能力,并使芒果醋本身特有黄色加深。未添加植物乳杆菌参与发酵的样品颜色更亮,透光率更高,抗坏血酸、还原糖及总氨基酸含量总体高于混菌组合发酵样品。植物乳杆菌混菌组合发酵芒果醋中有机酸味觉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 TAV)明显高于非混菌组合发酵芒果醋,并增强了呈味有机酸对芒果醋滋味的影响,与电子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8.
研究酸肉长时间发酵保藏中蛋白质的降解及有机酸的组成变化,以及对酸肉酸鲜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发酵时间延长,酸肉非蛋白氮、氨肽氮、三氯乙酸-可溶性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呈酸鲜和酸甜味感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味感强度高值均出现在发酵80~110 d,呈苦味的氨基酸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主要的呈味氨基酸是谷氨酸。乳酸菌及有机酸组成分析显示,均随发酵时间延长快速增加后保持稳定的波动变化,乳酸菌在发酵50 d后保持稳定,而有机酸总量和味感强度高值出现在发酵80~110 d,主要的有机酸是酒石酸和乳酸。发酵50~110 d时感官评价分值最高,感官评分与总有机酸味感强度和酒石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综合TCA-可溶性肽、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组成及含量变化,以及感官评价结果,酸肉采用发酵的方式保藏时间不宜超过110 d,最佳食用时间在发酵50~80 d。  相似文献   

19.
研究米根霉发酵对脱脂薏米麸皮游离氨基酸、多肽、多酚、黄酮、酚类物质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脂薏米麸皮在发酵过程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低分子量多肽比例逐渐提高.脱脂薏米麸皮的游离型多酚和黄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72 h后分别较发酵前提高了111.7%和168.6%(P<0.05),而结合型...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3):105-110
以嗜盐古生菌TBN4(Halobacteriaceae sp.)、深红盐颗粒形菌RO2-11(Halogranum rubrum)和向烟氏盐微菌9738(Halomicrobium mukohataei)3株嗜盐古生菌为混合菌株发酵剂,以低值龙头鱼为原料,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可溶性总氮含量、组胺含量、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和有价值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比例为指标,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对加盐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和添加3种菌的比例等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利用上述3种嗜盐古生菌对龙头鱼发酵生产鱼露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添加盐量15%、发酵温度42℃、发酵6个月、添加菌种量107CFU/m L、菌种比例3:1:1。氨基酸态氮含量、可溶性总氮含量、组胺含量、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和有价值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比例理论值分别为1.682 g/100 m L、3.615 g/100 m L、24.395 mg/100 m L、485.898 mg/100 m L和0.8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