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IPv6是全球公认的下一代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当前世界各国IPv6网络的部署日益广泛。IPv6作为新一代网络协议,在部署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文章介绍和分析IPv6地址、报头、ICMPv6、邻居发现协议、地址自动配置和过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信息泄露、拒绝服务、重定向、网络欺骗等主要安全威胁,并给出相应的IPv6网络研究现状及防护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移动IPv6作为一种全新的因特网络标准出现,不但继承了移动IPv4的优点,同时在安全性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和补充。对移动IPv6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以及移动IPv6的几种安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简述移动IPv6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在IPv6网络中引入移动性可能为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并讨论了移动IPv6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如何用IPsec协议和往返可路由过程来保护移动IPv6信令消息安全的机制。最后,结合国内外标准化以及产业推动情况,展望了移动IPv6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移动IPv6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移动IPv6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移动IPv6中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移动IPv6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5.
田辉  何宝宏 《移动通信》2006,30(2):32-34
文章分析了在IPv6网络中引入移动IP协议可能给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并讨论了移动IPv6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如何用IPsec协议和往返可路由过程来保护移动IPv6信令安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移动IPv6网络中的切换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未来基于IPv6技术的宽带移动网络中,移动主机的IP层切换策略是保证实时业务服务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文首先分析和比较了在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中三个主要的移动IPv6网络中的切换策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将快速切换协议应用于分级移动IPv6网络的方案,并对此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提高移动用户IP层切换的性能,能改善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现在不同种类的校园管理信息化业务的迅速发展,网络规模以及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网络架构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业务要求。每个学校能够分配的有效IPv4地址实在有限,出现IPv4地址数量受限的问题,但是IPv6技术的发展恰好能够有效地解决IPV4地址受限的问题,使得学校网络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文章主要分析IPv4、IPv6的安全威胁问题,并展开研究分析两者间的相同之处和IPv6技术的发展对于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有利之处。  相似文献   

8.
朱云鹏  陈卓 《无线电工程》2007,37(5):13-14,17
分析了移动IPv6的路由优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威胁。针对虚假绑定更新消息介绍了一种基于返回路由可达过程的路由优化安全认证解决方案,使得通信节点只有在确认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均可到达后,方接受来自该移动节点的绑定更新消息,并建立二者间的直接路由。  相似文献   

9.
对未来移动网络首选的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作了详尽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移动IPv6的各种切换方案作了深入的探讨,进而引入了类比于3G移动通信系统切换的思想,最后提出了移动IPv6切换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IPv6的移动数据网络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移动需求,并将移动IPv6作为IPv6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IPv6在移动环境下可更好地支持端到端以及多媒体业务.随着IPv6标准的成熟,移动网络中逐渐引入IPv6也成为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介绍移动数据通信和IPv6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探讨了在移动网络中引入IPv6的策略,并给出了3G网络环境下IPv6地址分配方式以及移动IP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移动IPv6协议的优点,列举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移动IP(Mobile IP)多应用于无线环境,除了要面对所有无线网络所固有的安全威胁外,还需要处理由移动性引入的新的安全问题,这必然导致移动IP相对于有线Internet显得更加脆弱。论文从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移动IPv6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几种典型的攻击方法,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文首先对AAA架构及其移动IPv6应用扩展进行阐述,给出基于移动IPv6的AAA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对AAA实体间的消息进行了优化,并根据需要对接入路由器进行了AAA功能的扩展,从而实现了对移动节点的访问控制,并且减少了移动节点的切换延迟。  相似文献   

13.
In the Mobile IPv6 (MIPv6) protocol, a mobile node (MN) is a mobile device with a permanent home address (HoA) on its home link. The MN will acquire a care‐of address (CoA) when it roams into a foreign link. It then sends a binding update (BU) message to the home agent (HA) and the correspondent node (CN) to inform them of its current CoA so that future data packets destined for its HoA will be forwarded to the CoA. The BU message, however, is vulnerable to different types of security attacks, such as the man‐in‐the‐middle attack, the session hijacking attack, and the denial‐of‐service attack. The current security protocols in MIPv6 are not able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BU message against these attacks. The private‐key‐based BU (PKBU) protocol is proposed in this research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some existing MIPv6 protocols. PKBU incorporates a method to assert the address ownership of the MN, thus allowing the CN to validate that the MN is not a malicious node.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it addresses the security requirements while being able to check the address ownership of the MN. PKBU also incorporates a method to verify the reachability of the MN.  相似文献   

14.
IPv6中的安全协议及安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IPV6中的安全协议IPSEC,在网络层实现了认证和加密功能,指出了IPV6在安全方面仍然存在的多种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分层移动IPv6协议,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机制的优化移动IPv6路由管理策略。该策略支持路由优化,能在域内、域间移动时实现快速切换以减少时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IPv6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Internet的发展,IPv4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IP技术的应用和未来网络的发展。IPv6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基础以其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得到广泛的认可。从安全技术方面分析了IPv6安全技术的优势,同时阐述了其在安全方面的局限性,并说明IPv4向IPv6过渡还需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改进的移动IPv6协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IPv4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移动IPv6,比移动IPv4有很多优势,功能更为强大,更安全,必将在未来的移动互联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但是当移动节点频繁移动时.标准移动IPv6协议会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注册报文,造成较大的注册延时,降低网络性能,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本文介绍了两种改进的移动IPv6协议,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以及在多种接入网模式下对移动性管理的新要求,从而在UMTS中引入了移动IP技术,本文详细描述了移动IPv6在UMTS中的应用,分析了移动IPv6在此应用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并提出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