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粉末磷脂和卵磷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以大豆水化油脚为原料生产大豆粉末磷脂和卵 制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和选用。以丙酮和高效萃取,提高产品的纯度及质量,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为油脂加工厂提供一条创收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肌醇磷脂是否具有降血脂功效。方法:建立高脂动物模型,给实验大鼠灌胃灌胃不同浓度的肌醇磷脂样品(105mg/kg·BW、210 mg/kg·BW、420 mg/kg·BW),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灌胃与中剂量等量的卵磷脂。饲养8周后,股动脉取血后检测各项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C)指标均有极显著地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剂量组血清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剂量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结论:肌醇磷脂对高脂血大鼠血脂水平有降低作用,同时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同时肌醇磷脂的降血脂效果与卵磷脂相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肌醇磷脂(PI)含量为30%~75%的大豆磷脂的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和界面张力,并与粉状大豆磷脂表面活性进行了比较。PI含量为50%的大豆磷脂的润湿性能优于PI含量低于50%的大豆磷脂的润湿性。随着PI含量的增加,大豆磷脂对石蜡、柴油、豆油及苯的乳化性能逐渐增强;当PI含量为75%时,其乳化能力接近O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不同组分的大豆磷脂的界面张力不同。高卵磷脂含量(72%)的大豆磷脂的界面张力降低值低于高PI含量(50%)的大豆磷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肌醇磷脂(PI)含量为30%~75%的大豆磷脂的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和界面张力,并与粉状大豆磷脂表面活性进行了比较.PI含量为50%的大豆磷脂的润湿性能优于PI含量低于50%的大豆磷脂的润湿性.随着PI含量的增加,大豆磷脂对石蜡、柴油、豆油及苯的乳化性能逐渐增强;当PI含量为75%时,其乳化能力接近O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不同组分的大豆磷脂的界面张力不同.高卵磷脂含量(72%)的大豆磷脂的界面张力降低值低于高PI含量(50%)的大豆磷脂.  相似文献   

5.
柱色谱法制备大豆脑磷脂和肌醇磷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萃取法和柱色谱法相结合的工艺,从大豆油脚中制备肌醇磷脂,研究了不同洗脱剂对柱色谱分离脑磷脂和肌醇磷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油脚先经脱水、脱油,再经95%乙醇浸提后粗分为粗卵磷脂和粗脑磷脂.以硅胶为吸附介质,以粗脑磷脂为原料用V(氯仿):V(甲醇)=2:1的混合溶剂等度洗脱,可获得纯度为80.1%的大豆脑磷脂和90.6%的肌醇磷脂产品.  相似文献   

6.
在醇相体系中研究了甲醇钠催化磷脂酰肌醇(Phosphtidylinositol,PI)制备甘油磷脂酰肌醇(Glycerylplaosphoinositol,GPI)的效果。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软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2.59-h,催化剂添加量3.50 mL,料液比1:2.22(m/V),在此条件下,PI转化率和GPI得率分别为92.16%和84.31%。经过树脂柱色谱和硅胶柱色谱纯化后,GPI的纯度和回收率可达到98.71%和72.10%,为规模化制备GPI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该文综述大豆粉末磷脂制备方法研究现状,重点介绍溶剂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和膜分离法制备粉末磷脂现状,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指出膜超滤技术是一种安全、高效、便于工业化应用方法,是一种制备粉末磷脂重要方向性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测定大豆磷脂类保健食品中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含量的方法。方法大豆磷脂类保健食品试样经正己烷:异丙醇(1:1, V:V)提取,经氨基柱(250 mm×4.6 mm, 5μm)分离,以流动相为无水乙醇-乙腈-水(50:40:10, V: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外标法定量。结果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分别为1.3、5.0、1.0 mg/g,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5%、99.5%、94.9%,精密度均为0.3%。结论本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保健食品中磷酯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以低磷脂酰胆碱(PC)含量大豆粉末磷脂为原料,建立以碱性乙醇为溶剂结合冷冻纯化制备高纯度磷脂酰肌醇(PI)的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PI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冷冻时间17 h,冷冻温度-20℃,提取温度40℃,料液比1∶27,98%乙醇与25%氨水体积比100∶4,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次数3次。在最佳条件下,产物PI含量为82.62%,得率为14.29%。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水相法合成磷脂酰丝氨酸在工业生产中的关键变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相法合成磷脂酰丝氨酸最佳体系为水量∶大豆磷脂∶丝氨酸的比例为3.0∶1.0∶0.8(mL∶g∶g)、酶液添加量为磷脂酰胆碱的20%、温度45℃、时间6 h。最终磷脂酰丝氨酸含量为54.52%,转化率高达93.4%。本研究为磷脂酰丝氨酸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几种重要商品改性大豆磷脂应用状况,并对改性大豆磷脂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大豆磷脂改性及其改性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介绍几种重要大豆磷脂改性技术并对其技术途径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大豆粉末磷脂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制取大豆粉末磷脂工艺常用丙酮萃取法,其影响因素包括萃取温度、时间、溶剂比和萃取次数。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方法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20℃、萃取时间20min、溶剂比10倍、萃取次数3次。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粉末磷脂为原料,建立了以乙醇溶液为溶剂的单溶剂体系脱糖方法。考察了脱糖过程中乙醇体积分数、脱糖温度、料液比、脱糖时间、脱糖次数对脱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脱糖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得到最佳脱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脱糖温度30℃、料液比1∶8、脱糖时间50 min、脱糖次数1次。在最佳条件下,大豆粉末磷脂脱糖率达90.64%。采用HPLC对所得糖类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主要是由蔗糖、棉子糖和水苏糖组成,含量分别为11.87%、8.84%、75.16%。这3种糖与大豆低聚糖主要成分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以低PC含量大豆粉末磷脂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对磷脂脱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为30℃、时间为70 min、V(正己烷)∶V(乙醇)为1∶2、乙醇体积分数为50%、萃取次数为2次,此时脱糖率为89.7%,粗糖中糖的含量为89.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的糖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糖为水苏糖、蔗糖、棉籽糖,其含量分别为71.1%、17.3%、6.6%。  相似文献   

16.
大豆磷脂的理化特性及其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豆磷脂是大豆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它是一种理想的多用途天然原料,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并已在许多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大豆磷脂的理化特性、制备方法,简述了大豆磷脂在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工业方面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豆磷脂和VE抗氧化、调节血脂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睿  龚晨睿  何兴旺 《中国油脂》2006,31(10):53-56
为了探讨大豆磷脂和VE抗氧化、调节血脂的功能,分别建立抗氧化和调节血脂两个试验动物模型。每个模型均分成不同剂量组,经灌胃同一功能性食品溶液(其成分为大豆磷脂和VE)30 d后,取抗氧化模型组小鼠血检验其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3个指标的含量,取调节血脂模型组大鼠血检验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3个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大豆磷脂和VE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调节血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置换色谱法分离纯化了大豆磷脂,研究表明: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流动相、置换剂选择10%乙醇胺、流速0.5 mL/min、上样量为110 mg,在此置换条件下,获得的PE、PC、PI含量可进一步富集,分别为从52.9%、8.7%、30%增长至78.8%、45.3%、84%,其回收率分别为48.4%、81.6%、65.9%。  相似文献   

19.
大豆粕酒精可溶物的成分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使用氯仿/甲醇(2:1)溶液,石油醚,丙酮,正丁醇及醋酸铅沉淀的方法将大豆粕酒精可溶物分离为B1、B2、B3、B4、B5、B66个组分.初步判定B1为甾甙类物质、B2为中性脂肪类物质.红外光谱(IR)分析确定了B6组分为磷脂,高效液相色谱(HPLC)确定B5为大豆低聚糖,其中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的含量分别为32.17%,4.27%,17.54%.液质联用(LC-MS)的方法确定B3组分中4种异黄酮和一种大豆皂甙,即金雀异黄甙(genistin),大豆甙(daidzin),丙二酰金雀异黄甙(6"-O-maloyl-genistin),丙二酰大豆甙(6"-O-malonyldaidzin)和大豆皂甙Bb(soy saponin B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