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术质素与聚碳酸亚丙酯(PPC)共混改性,研究木质素的种类和掺加比例对PPC/木质素共混物相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失重温度、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木质素改性PPC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碱木质素(AL)含量10%时,PPC/AL共混物Tg为30.9℃,较PPC的提高8.9℃,热失重温度(r-5%、T-50%和Tmax)基本不变;当AL含量40%时,PPC/AL共混物拉伸强度为13.44 MPa,较PPC的提高213%,断裂伸长率为115%.较PPC的降低86%,第12天降解率可达44%.当术质素磺酸钙(CLS)含量20%时,PPC/CLS共混物TgT-5%、T-50%和Tmax分别为32.1、196 5、293 8和292.5℃C,较PPC的分别提高10.1、3 0、56 7和60.5℃;当CLS含量为40%时,拉伸强度可达10.06 MPa,较PPC的提高134%,断裂伸长率为397%,较PPC的降低52%,第12天降解率可达38%.酯化反应和氢键作用等可能是术质素提高PPC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将不同比例的负离子母粒与聚丙烯切片共混,制备了聚丙烯负离子熔喷非织造布,并研究了负离子母粒含量对非织造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负离子母粒含量的增加,熔喷非织造布的厚度、面密度和抗静电性能变化不大,透气性和力学性能下降,抗紫外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熔喷法非织造布用聚丙烯切片的性能 ,介绍了高熔融指数的聚丙烯切片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多样性 ,成为熔喷工艺用的首选原料  相似文献   

4.
熔喷聚丙烯纤维非织造布生产工艺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用毛细管喷头以不同的螺杆挤出速度、接收距离等工艺参数,对熔融指数为12克/10分的熔喷聚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撕破强力、顶破强力、弯曲特性、过滤性能及纤维直径进行定量分析。文章还讨论了驻极电介质对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聚碳酸亚丙酯(PPC)是一种新型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阻隔性,但其为无定形态化合物,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较差,严重影响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通过共聚、交联等化学手段对其进行改性是改善PPC基材综合性能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从PPC的物性及结构出发,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PPC化学改性方法及研究成果的新进展,尤其对共聚、封端和交联等化学改性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最后提出了改性PPC方法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针对聚丙烯(PP)超细纤维材料韧性不足的问题,以聚酯(PET)和PP为原料,采用共混熔喷法制备了PP/PET双组分微纳米纤维熔喷非织造材料,研究了PP/PET双组分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指数和热性能,并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特征和柔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形貌为典型的熔喷非织造材料结构特征,细纤维与粗纤维在水平方向上交错排列形成叠合形态;且随PET质量分数从8% 增大到15%,纤维的平均直径从5.52 μm逐渐降低到3.61 μm;在双组分纤维内,PET与PP之间有清晰相界面,且PET以直径为10~100 nm的微纤形式存在;样品的韧性得分随着PET质量分数的提高从29.91增到35.20。  相似文献   

8.
熔喷聚丙烯芳香非织造布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熔喷纺丝机上采用共混方法加入香母粒可以纺制芳香聚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布。选择香料时应考虑香料的耐热性、挥发性和安全性。香料的复配可使香味更具魅力。文章还讨论了熔喷聚丙烯芳香非织造布的纺丝工艺 ,如纺丝温度、压缩空气温度与压力、接受距离等。  相似文献   

9.
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聚丙烯非织造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丽华  李鑫  江渊  王荣民 《纺织学报》2007,28(12):27-29
采用常压等离子体设备,以空气为介质对聚丙烯(PP)熔喷非织造布进行处理,并在15%的丙烯酰胺水溶液中进行接枝聚合。表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的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非织造布已接枝上聚丙烯酰胺(PAM)。经接枝改性的样品,亲水性得到持久提高,接触角由处理前的135°降低至110°,放置后接触角不变。未经接枝PAM的样品,放置后接触角回复至130°。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对PP纤维产生明显的刻蚀,接枝后的PP纤维表面有突出物。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晶型和结晶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材料的各项性能与其密切相关。在不同温度下对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进行热处理,并进行电晕放电驻极,对热处理后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结晶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晶型由拟六方晶型逐渐向α晶型转变,结晶度和晶粒尺寸也随之增大;热处理温度对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强力及伸长率、透气性、表面静电势和过滤性能均有较大影响;110℃下热处理的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驻极性能和过滤效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a temperature-sensitive fabric with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was prepared by the form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 on nonwoven poly (propylene) (PP) grafted with poly (N-iso-propylacrylamide) (PNIPAAm-PP). First, PNIPAAm was grafted onto corona-treated nonwoven PP. Afterwards, silver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he temperature-sensitive hydrogel layer grafted to the surface of nonwoven PP by the reduction of silver ions (A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PNIPAAm on the nonwoven PP.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he presence of silver particles in the samples. 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Ag content in Ag-functionalized PNIPAAm-P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g-functionalized corona-treated PP with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silver solution.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the swelling rate experiment confirmed that PNIPAAm-PP maintained temperature-sensitive properties after functionalizing with A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AgNPs with enhancement in antibacterial property was possible onto PNIPAAm-PP.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聚乳酸(PLA)纤维的力学性能,采用聚丙烯(PP)与聚乳酸(PLA)通过熔融纺丝制备PLA/PP纤维,并借助差示扫描热量仪、热重分析仪、万能材料测试仪、纤维双折射仪对其热学性能、热稳定性、拉伸性能和纤维取向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P的引入对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融温度没有显著影响,但促进了PLA的结晶,结晶度提高了585.9%;随着PP质量分数的增加,PLA的热稳定性降低(特别是在初始分解阶段),但其残炭率提高,同时PLA/PP共混纤维的取向度提高,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当PP质量分数为20%时,PLA/PP共混纤维的取向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55.6%,98.2%和44.4%。  相似文献   

13.
针对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热稳定性差、易分解的问题,通过与聚乳酸(PLA)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混合比例的的PHBV/PLA共混物,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PHBV/PLA共混物的相容性、热学性能和结晶性等,并用热台偏光显微镜观察了PHBV/PLA共混物的动态热结晶过程。结果表明:PHBV/PLA共混物呈现分离的熔融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X射线衍射曲线上没有出现新的衍射峰,说明PHBV和PLA的相容性较差;PLA的加入提高了PHBV的热稳定性能,拓宽了PHBV的熔融加工窗口;随着共混物中PLA比例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相由“海-岛”相逐渐变成两聚合物分别连续成相。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常规纤维基空气过滤材料的过滤性能,采用熔融共混相分离法制备得到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PVA-co-PE)纳米纤维并制成悬浮乳液,将聚丙烯(PP)针刺基材浸渍到悬浮乳液中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得到PVA-co-PE纳米纤维增强PP微米纤维骨架复合空气过滤材料。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静电电位计、孔径分析仪及滤料综合测试台对过滤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纳米纤维的面密度为9.34 g/m2时,复合空气过滤材料对尺寸为0.3 μm的NaCl气溶胶粒子的过滤效率为99.936%,阻力压降为81 Pa,品质因数为0.091 9 Pa-1,且复合过滤材料的拉伸强度及拉伸模量相比PP针刺基材均增加50%。  相似文献   

15.
李宝洁  朱元昭  钟毅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2022,43(11):104-112
为提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阻燃性能,以六水合硝酸锌和2-甲基咪唑制备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之后用六氯环三磷腈和4,4-二羟基二苯砜对ZIF-8进行表面修饰合成一种ZIF-8聚环三磷睛-共磺酰基双酰/(PZS)亚微米颗粒,并与PET通过熔融共混制备PET阻燃复合材料。借助热重分析仪、极限氧指数仪、垂直燃烧仪、万能材料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等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抗熔滴性、力学性能以及阻燃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6%的ZIF-8/PZS亚微米颗粒使PET的极限氧指数(LOI值)提高到29.2%,并通过UL-94 V-0等级,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没有受到严重影响;ZIF-8/PZS可以在气相和凝聚相中同时发挥效用,从而赋予PET复合材料优异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生物可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的可纺性及纤维降解性能,采用熔融纺丝-牵伸二步法制得生物可降解PBAT纤维,研究了纺丝温度、牵伸倍数对PBAT纤维结晶度、回潮率、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PBAT纤维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性能.结果 表明:PBAT的最佳纺丝温度为260℃,且随着牵伸倍数的增加,PB...  相似文献   

17.
为给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参考,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分别制备了质量比为100∶0、75∶25、50∶50、25∶75、0∶100的熔喷用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酯)/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HBV/PP-g-MAH)共混材料。利用差示量热扫描仪、X射线衍射仪和红外光谱仪分别对PHBV/PP-g-MAH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共混体系的相分布形态。结果表明:共混体系出现了分离的玻璃化温度,表明2种组分总体不相容;在衍射角22.8°处没有出现PHBV的衍射峰,说明PP-g-MAH改变了PHBV结晶区的分子链排列;在1 710 cm-1处共混体系出现新的吸收峰,即二者之间的化学键生成了酯基;当共混比例不同时,共混体系呈现不同的"海-岛"相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朱斐超  韩建  于斌  余洁  欧璐 《纺织学报》2016,37(2):21-26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质量比为100/0、75/25、50/50、25/75、0/100的熔喷非织造用PHBV/PLA共混材料,分别采用热重分析法(TG)、熔融指数法(MFI)、热台偏光镜法(POM)和毛细管流变法对共混材料的可纺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初生纤维的纺丝性能给予了初步评价。研究表明:PHBV的热稳定性差、加工窗口窄且熔体流动性差,PHBV/PLA共混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熔体流动性明显改善;PHBV结晶速率快, PLA对PHBV的结晶具有稀释作用;PHBV/PLA共混物为典型的切力变稀型流体,PHBV对温度和剪切速率变化敏感度高,PHBV/PLA共混材料的表观粘度随着PLA含量的提高而有所增大,但均小于纯PLA;PHBV纤维发粘现象严重,纺丝困难,随着共混材料中PLA含量的提高,纺丝性能提高,初生纤维表面变得光滑。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可用于空气过滤的微纳米纤维材料,以聚乙二醇(PEG)共混改性聚丙烯(PP)为原料,基于熔喷技术高速热气流牵伸聚合物熔体一步法制备PEG/PP微纳米纤维材料,并对纤维排列、直径分布、孔隙率与过滤效率、过滤阻力和质量因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径在800 nm以下的纳米纤维穿插于直径在4 000 nm以上的纤维之间,表现为厚度方向上的宏观叠层与水平方向上的微观准连续分支复合的嵌入式特征;随着PEG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8%, 800 nm以下纤维的嵌入率从0.00%增加到784.66%,同时过滤效率增大了约1.12倍,质量因子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微纳米纤维材料的嵌入式结构有利于捕获连续流体中的细小颗粒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