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合作者在企业长期工作积累的经验,对强化工程意识与工程图样绘制能力的工程 图学教学进行了探讨,通过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教学方式,将与工程图样绘制相关的工程实践 知识作为补充内容,安插在相应的章节,以开拓知识面的形式进行介绍,然后在装配图绘制等实 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工程实践知识运用到零件构型设计与工程图样绘制之中,培养 学生工程图样绘制的工程背景意识,为将来绘制出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工程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维设计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维设计理念探索工程图学教育的新体系,是工程图学的新阶段和发展方向.新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将机械设计的全过程与工程制图的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工程图学的教学过程由被动地学习二维生产图样的绘制方法变为主动地进行机械工程的三维创新设计.这种新体系更适应当前工程设计发展变化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和机械工程的素养,可以更好地满足科技、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工程制图课程中根据二维图纸来构思三维形状,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相当大的难 度。针对传统基于PC 端工程制图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在交互性和易用性上的不足,研究基 于移动增强现实的工程制图助学系统。采用无标记识别技术实现工程图样与三维数字化模型的 自然交互,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助学APP,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识 别二维工程图,在屏幕上叠加显示三维模型以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用户可实时完成模型缩放、 旋转等操作,并且可对复杂的工程装配体模型进行拆卸和组装。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便 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针对工程制图课程如何培养学生工程图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及实践能 力问题,提出既要重视基本理论,又要应用基本方法,以引导学生应用投影原理正确分析问 题并发现有关规律。教学与工程实践结果证明了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提出了工程图表达 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确定了教学难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5.
姚纪 《图学学报》2015,36(4):615
针对建筑类工程图学教学,倡导一种教学方法及思维方法,即建立教学逻辑框架, 该框架由知识逻辑、图形逻辑、教学逻辑三部分组成,并对此三部分内容进行论述。工程图学 的课程内容有其内在严谨的知识逻辑,教师可以运用逻辑框架来提高学生对工程图学更快地理 解与掌握。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点串成“线”,引导学生分阶段地阅读和认知工程图样, 化繁为简、一气呵成完成课堂教学。论文所倡导的方法对于启发学习思路、巩固旧知识和接受 新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用NX软件对某多晶硅铸锭炉冷却腔体的整体焊接进行工装设计,阐述了NX在夹具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设计周期,并用NX软件强大的工程制图功能,实现工装工程图的生成,提高了图样的正确性,缩短了图样的绘制时间,为其他夹具设计和机械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用NX软件对某多晶硅铸锭炉冷却腔体的整体焊接进行工装设计,阐述了NX在夹具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设计周期,并用NX软件强大的工程制图功能,实现工装工程图的生成,提高了图样的正确性,缩短了图样的绘制时间,为其他夹具设计和机械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用NX软件对某多晶硅铸锭炉冷却腔体的整体焊接进行工装设计,阐述了NX在夹具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设计周期,并用NX软件强大的工程制图功能,实现工装工程图的生成,提高了图样的正确性,缩短了图样的绘制时间,为其他夹具设计和机械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从1963年计算机图形学(CG)诞生以来,面向工程图样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工程图样的表达、处理和传递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成为CAD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动力之一。本文首先分析工程图样的特点,然后介绍工程图样计算机表达的数据结构。一、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工程图样的特点1.工程图样的行业特点长期以来,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通用语言。但不同行业的工程图样的处理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特别是在利用计算机处理工程图样上表现较为突出。我们以机械、建筑这两个典型行业为例,从行业的图形表达的规律性、图形表达…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工程图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要求反映我国图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主要内容:理论图学;应用图学;计算机图学及CAD;科学可视化;工业设计;图样标准化;图学发展综述;对国内外重要论著的评述;图  相似文献   

11.
工程设计中多图联动建模技术提供用户友好的工程设计空间,建立了工程原理图和多个工程布置图之间的信息关联。采用3D数据存储——2D图形可视转换技术,得到图形变换矩阵。把设备的各个视图的图块预存入图形库中,绘图时,设置相应的绘图图层,只要在布置图的一个视图中插入设备图,系统会在其他视图中自动插入相应的投影图形,并且当修改或者删除一个视图中的图形时,其他视图对应的图形也会自动完成相应的操作,实现了多个工程视图的联动。  相似文献   

12.
将系统工程中的霍尔三维理论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体系相结合,系统性、综合性 地从时间维、知识维和逻辑维分析了课程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进一步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最新要求,从移动学习、讨论课教学、创新案例教学、沉浸式学习 等方面提出了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几个方案和措施,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数字工程图的版权保护问题和现有密写技术鲁棒性和实用性不强的特 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点阵式字符编码与实体颜色的工程图密写技术算法。该算法先对要隐藏 的信息进行点阵式编码处理,使字符具有图像的特性,然后根据Logistic 混沌系统对该点阵 式编码信息进行二值化处理加密,结合HVS 将加密后信息和加密信息的校验码嵌入到工程 图的实体颜色中,从而实现信息的隐藏和自校验。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对平移、旋转和编辑 等攻击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较高的嵌入量, 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工程图的版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同步造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三维造型技术,论文研究了如何将该技术应用 于制图教学。通过分析同步造型技术与工程图学的相关内容,得到该技术在制图教学中的应 用方式与方法。结果表明:同步造型的方向盘技术是一种非常灵活的造型工具,可用于截交 线及切割体的造型与编辑,也可用于基本特征与表面的平移旋转。利用同步技术草图区域识 别,造型更加灵活,对于读图—造型—投影教学与练习,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土木工程计算机绘图(CAD)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教学课时不断压缩的压力, 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3 方面提出了 CAD 教学改革方案。将 CAD 教学内容按照知 识点录制了 121 个 3~5 min 长度的微视频,通过超星学习通将微视频制作为《计算机绘图微课 程》,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个人移动终端如手机、iPad (或平板)等上观看学习微视频。基于 微视频,采用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方式开展教学,将学时缩短 1/4,注重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 取消卷面理论考试,将微视频完成度、习题完成情况,翻转课堂表现、三维创作、上机考试纳 入考核范围,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和实际绘图能力考查。采用该方案的试点班与传统班对比发现, 不仅缩短了课时,还提高了期末上机考试平均成绩约 4 分,证明了该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慕课(MOOC),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 可以很好地实现知识实时、多维展示。慕课理念是适应信息时代,契合当代学生思维、性格特 征的。结合目前高等教育实际,融入慕课理念,改变传统的大学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方式,论 述了基于慕课理念的工程制图教学的改革思路。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 优势,将课堂教学与慕课理念下“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 教学模式,有效拓展了教学时空,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8.
依托当前快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工程图学课程图感培养为目标,将增强现 实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开发以移动终端为应用平台的辅助教学系统,将真实场景中的平面视图 与虚拟三维立体模型相结合,通过视觉耦合叠加和增强交互操作突出体验的真实感,搭建起视 图与形体间的以图感意识为桥梁的高效转换通道,提升了抽象三维形体的可接受度。配合课程 讲解和课下辅导,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强化图感在视图解读中的认知作用,该教学模式和资源的 改革探索将有助于推动新时期工程图学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摘 要:针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从工程应用角度介绍了产品定义技术所经历的 3 个阶段, 即二维设计二维出图、三维设计二维出图和全三维数字化定义,引出基于模型技术的起源与应 用发展。结合波音 787 飞机模型解析了基于模型定义数据集的组成和表达形式。引用航空标准 中几何尺寸与公差标注方法,以圆柱面为例,探讨了与基于模型定义技术相融合的工程图学课 程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了二维工程图和三维基于模型定义数据集的表达内容、表达形式和优缺 点。与基于模型定义技术相融合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工程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形成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