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河钢宣钢Φ14 mm螺纹钢由三切分改为四切分工艺的开发生产过程.新工艺中,粗中轧孔型与现有孔型系统共用,精轧机组采用预切分—切分的孔型系统,通过切分孔型和切分导卫的共同作用,完成轧件"一分三,三变四"四线切分过程.产品开发一次成功,其几何尺寸、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等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国标GB/T1499.2-201...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八钢在新建棒材生产机组进行多线圆钢切分轧制工艺的试验研究.通过对Φ12mm、Φ14mm圆钢的四线、三线切分轧制的压下规程设计、变形孔的延伸与宽展特点、切分孔型对轧件切分带形成的状况以及切分导卫对成品表面质量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改进措施及实施效果.针对工艺特点设计了适应螺纹钢和圆钢共用的导卫、活套装置,并将粗中轧无槽轧与圆钢多线工艺进行有机结合,针对圆钢不同于螺纹钢多线切分轧制时表面质量难以保证的关键点,从孔型和工装导卫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消除因切分带形成的质量缺陷,多线轧件成品断面的尺寸及椭圆度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炳霞 《天津冶金》2012,(5):5-8,56
介绍了天钢棒材厂带肋钢筋四切分轧制工艺,通过孔型系统设计,轧制技术参数计算,导卫系统的选择,开发防扭转导卫,合理配置切分活套,完善中精轧机组配辊系统,改善冷床对齐设施,成功开发出适合天钢棒材线6-8-4工艺布局的四切分轧制工艺。Φ12mm螺纹钢相比较于三切分工艺,提高生产效率15%,经济效益显著;采用四切分轧制工艺成功开发了Φ10mm螺纹钢,扩大了天钢产品结构,实现了螺纹钢生产品种规格的系列化。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天钢棒材四切分轧制技术,通过分析三切分与四切分轧制工艺,对螺纹钢成品质量的影响,重新优化设计中轧机组侧压孔型,解决了四切分轧制线差大、工序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四切分轧制生产稳定;通过优化中轧K5孔型,使侧压孔型K5、预切分孔型K4、切分孔型K3,四线切分轧制中最为关键的3个道次,得到合理匹配,外形尺寸满足国标与用户的要求。K5孔型通过优化设计后,提高了四切分轧制工艺工序能力,螺纹钢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陈仕杰 《河南冶金》2009,17(5):13-15
介绍了螺纹钢筋切分轧制的生产工艺、孔型系统、导卫装置,以及工艺参数的调整和控制,并重点阐述了棒材生产在切分轧制过程中的操作调整要点。  相似文献   

6.
1前言 为了充分发挥棒材轧机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在棒材连轧机上生产小规格带肋钢筋时,通常采用切分轧制,切分轧制的实质是在轧机上利用特殊的孔型,将一根轧件沿宽度方向利用切分轮或其它切分方式将轧件沿纵向切成2根(或3-4根)。切分轧制除提高轧机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张旭新  肖寄光 《南方金属》2001,(4):17-19,24
为了不进行较大设备投资,不增加轧制道次,实现用大规格坯料轧制小规格棒材,在棒材厂的组合传动三机架连轧机列上开发了轧辊切分工艺。该切分工艺包括两个预切分道次,三个切分道次。采用并联扁六角切分孔型,经三个道次将方轧件切发成两条扁六角轧件。该工艺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取得吨材生产成本下降10%,机时产量增加50%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φ12mm带肋钢筋四线切分轧制生产工艺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开发了φ12mm带肋钢筋四切分轧制工艺,精轧区K7~K3孔型系统设计为圆-平辊-立箱-预切-切分;K3、K4道次进口设计为双排4轮滚动导卫;16~18架轧机间用4线导槽代替6#、7#活套器.针对生产中出现的16架顶出口、切分刀黏钢、4线差等工艺故障,进一步优化了孔型设计,并通过控制开轧温度、改进导卫冷却方式、提高轧辊加工精度等措施,保证了生产顺行.与三切分工艺相比,机时产量由116.43 t/h提高至135.56t/h,吨钢降低生产成本20元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棒线型材厂五棒生产线首次采用四切分工艺轧制φ14 mm螺纹钢实施的孔型、活套、导卫等工艺设备改进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钢在现有棒材生产线工艺设备条件下,通过改变精轧区减速比的方法,改变电机转速;预切分孔型和切分孔型采用不同等效圆设计,控制4线差;定性扭转导卫改为定量扭转导卫,统一4线扭转角度;加宽U型槽等方案,实现了φ12mm热轧带肋钢筋四切分轧制。四切分轧制的成功使钢筋的日产量达到3400t以上,产品合格率达99.86%。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螺纹钢二切分轧制哑铃孔中轧件充满程度,优化孔型形状,笔者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Autoforge,对哑铃孔中轧件的变形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改变哑铃孔的基本结构尺寸、调整来料尺寸可增加轧件的宽展并改善哑铃孔的充满程度;但会使轧制压力增加、切分楔磨损严重,所以哑铃孔的设计应同时考虑轧件充满程度和轧辊的磨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曹杰  阎军  章静  杨启文  朱银森  阮本龙 《钢铁》2004,39(8):79-81,85
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Autoforge,对螺纹钢三切分轧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重点分析了轧件的变形与预切分道次的作用。研究表明,三切分轧制轧件变形很不均匀;预切分道次可减轻轧件的变形与不均匀变形程度,对轧件的尺寸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增加预切分道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φ14mm热轧带肋钢筋的三切轧制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三切分轧制轧件变形很不均匀;预切分轧制时轧制力与现场实测值偏差6.06%,延伸系数偏差3.09%,宽展偏差11.62%;切分轧制时轧制力与现场实测值偏差9.68%,延伸系数偏差2.12%,宽展偏差12.82%。  相似文献   

14.
 Roller pas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 quality in the retained mandrel rolling process. The metal flow condition of rolling deformation area was researched using the FE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Marc. The influences of the pass bottom radius, the sidewall radius, the sidewall angle, the roller shoulder fillet radius, as well as the roller gap on the rolling proces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friction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changes of the workpiece exit width, the mandrel axial force, the rolling force, and the rolling torque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which w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the pass and determining the rolling condition reasonably.  相似文献   

15.
辊切切分过程最佳预切分孔型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辊切切分轧件时,产生的水平分力必须使轧件弯曲,保证切分轧件与轧件弯曲同步进行。就预切分道次后连体软件的断面开头,也就是对预切道次的最佳孔型设计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满足生产需要,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将轧件切分开,另外从节能省力的角度,了要选择合理的孔型断面开头。  相似文献   

16.
借助Marc商用软件,采用弹塑性大变形热力耦合有限元法,对0.19%~0.20%C钢68 mm薄板坯CSP 6道次连轧过程的温度以及轧制力进行模拟,分析了轧制过程中各道次轧件温度和轧制力的分布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轧件变形过程中,接触热传导和变形热是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二者的综合作用决定了轧件的温度变化规律;轧制结束后,轧件从表面向内在一定厚度范围内出现明显的温度梯度,超过该临界厚度值,轧件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轧制稳定阶段,轧制力在微小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17.
张钢棒材生产线在现有工艺设备条件下,通过改变辊径和部分减速比的方法,改变电机转速;重新分配压下量和合理设计孔型系统,实现了φ20、φ22mm热轧带肋钢筋二切分轧制。粗轧机组采用大辊径,精轧机组采用小辊径;预变形孔型K5宽、高由33mm×42mm优化为26mm×30mm;预切分孔型K4切分角由65°缩小为60°。二切分轧制的成功使钢筋的产能提高了1倍。  相似文献   

18.
304不锈钢棒线材热连轧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维大变形热力耦合弹塑性有限元法,借助商业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了辽宁特钢 304不锈钢棒线材18道次连轧过程的三维数学模型。采用3组连续模型模拟了该过程,道次出口处采用刚性 面控制轧件前进,各模型之间的数据通过插值方式传递,得出304不锈钢轧件同一截面上心部、中部和表面点 从出炉到18道次轧制过程的温降曲线。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误差为5~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